-
18个国家级重点专项规划轮廓初显
2011/3/30 16:07:26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18个国家级重点专项规划轮廓初显未来5年,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或将得到有效解决。
是着眼于未来,理顺中国经济脉络,平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防止中国经济产生大的波动。
毋庸置疑,18个国家级重点专项规划的实施将对中国经济和产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也是市场和企业关注的焦点。
国家级重点专项规划轮廓初显
实际上,从“十二五”规划和近期高层的一系列表态中,18个国家级重点专项规划已轮廓渐显。经济发展方式由资源依赖型、投资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发展方式转变,是“十二五”期间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和指导思想。从大的发展方向上看,一些专项规划的制定和实施都应符合这一大的原则。
中投顾问宏观经济研究员马遥3月23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判断,18个国家级重点专项规划应包括五大方面:在资源环境利用方面,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能源发展专项规划、低碳产业发展规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在投资结构方面,制定政府重点领域投资规划、合理引进民间投资规划;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制定和实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在需求结构调整方面,制定扩大内需战略规划;在社会保障方面,制定收入分配改革规划、就业专项规划、教育医疗社保规划。
除此之外,马遥表示,“十二五”期间的国家级重点专项规划还应反映出对我国经济关键领域的改革,比如国有企业机制改革、资源型产品价格机制改革等。
从具体的行业来看,近期工信部官员的表态更可窥出18个国家级重点专项规划的冰山一角。
3月21日,冶金工业规划院举办的中国钢铁规划论坛上,一位工信部官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国家正在编制和实施的18个国家级重点专项规划中,涉及钢铁工业的包括“生产力布局和调整规划”以及“工业转型和升级规划”。
虽然目前尚不能得知其他国家级重点专项规划的名称,但有分析人士认为,“调结构”或将成为专项规划制定中的重点。
结构调整应为重中之重
马遥认为,产业结构调整和需求结构调整应当是规划的重中之重。“十二五”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就是要变革和调整现存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
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农业基础地位仍然薄弱,服务业增加值和就业比重仍然没有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
从“十二五”规划中可以看出,我国已经将结构调整从理论层面对之予以重视。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例,目前已经制定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确定了从人力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为主的产业结构到技术密集型、文化密集型为主的产业结构。同时,在需求结构方面,由于未来一段时间内全球经济形势仍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外需市场有再次恶化的可能,对此,“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也已经写入了“十二五”规划。
此外,需求结构也需调整,国内需求不足,亟须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提升劳动者收入,增加低收入者社会补助,降低消费品价格,扩大内需产品消费量。
李克强在出席第十二届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开幕式时也指出,中国将按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推动经济转型,创新发展模式,把各方面发展的积极性引导到保障和改善民生、调整经济结构、加强节能环保、深化改革开放上来,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实际上,18个国家级重点专项规划都将围绕和遵循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加强自主创新,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必须加快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主要包括:通过农民市民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优化城乡结构,推进城乡统筹发展;通过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鼓励自主创新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工业化进程;通过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以及泛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形成多区域增长极的共同协调发展等。最后需要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着力扩大内需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3月20日也表示,充分挖掘和释放国内需求的潜力,既是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方针和基本的立足点。中国将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在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上下更大的功夫,充分挖掘和释放国内需求的潜力。
张平指出,为了挖掘居民的消费需求,中国政府将多策并举,包括实施就业发展优先的战略,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积极发展新兴的消费业态,促进文化、旅游、建设等消费,加强市场流通体系的建设,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逐步使中国国内市场的总规模能够位居世界前列。
从具体措施上来看,马遥认为,还是要以提升就业率拉动消费需求;加快劳动收入分配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市场流通体系的建立,建立良好的消费环境;依靠创新不断创造和培育新的消费形态,引导和满足国内居民消费需求;继续实行以投资拉动需求,但要注意优化投资结构,提升投资效益,不能盲目扩大投资规模,进行重复建设;政府投资应重点进入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等社会经济领域,并引导民间投资进入各个市场领域。
-
- 热点资讯
- 24小时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