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钢铁市场分析与全球钢铁格局前瞻
2013/11/29 10:19:06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中国钢铁市场分析与全球钢铁格局前瞻在中国粗钢产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其他地区的粗钢产量增长却在大幅放缓,日本、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粗钢产量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出现这样差异的原因何在?我国粗钢产量的快速增长能否持续?未来全球钢铁格局将如何演变?以下笔者对此进行分析。
图1 1980-2013年中国及全球粗钢产量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钢联云终端、MRI
全球钢铁格局的演变
20世纪初期,全球粗钢产量处于较低水平,20世纪30年代开始,世界钢铁经历了一个快速增长期,每年以4%以上的平均增速增长,40年代全球粗钢产量突破1亿吨大关,50年代突破2亿吨。在这个阶段,钢铁产量还主要集中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随着一战与二战的爆发,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与国力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美国成为世界头号政治与经济强国,美国的钢铁工业也跃居世界第一位,粗钢产量约占到全球的45%。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受前苏联粗放式钢铁产量扩张和日本近代工业技术发展的影响,世界钢铁工业迎来了第一个高速增长期;在这段时期内,世界钢年产量由2亿吨增至近7亿吨,平均增长速度接近5%。日本钢铁产量增长极为迅速,平均增速达到13.4%,随着产量和技术的提高,日本很快进入世界前三强,并逐渐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钢铁大国。在计划经济体系下,前苏联采用粗放式扩张方式生产,钢铁产量得到迅速提升,逐渐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钢铁强国。
图2 除中国外的主要产钢国粗钢产量演变历程
数据来源:钢联云终端、WSA
1975年以后,受第二次石油危机的影响,全球钢产量年增长率下滑至0.1%左右,这一阶段炼钢技术取得了新的突破,使得钢铁工业进入了全新的阶段,先进的产钢国家如日、美、韩等国家开始加速钢铁工业结构调整,优化钢铁工业结构。由于下游需求的强劲增长,日本钢铁产量一度达到了顶峰,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由于政治经济体制的相对稳定,前苏联的钢铁工业仍然保持了较高的产量,位居第二位。美国居于第三位。
90年代末以来,中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成为新一轮钢铁增长的主要源动力,尤其是中国的粗钢产量以两位数的增速迅猛发展,远超其他国家和地区,成为产钢第一的国家,并一直延续至今,2012年,中国粗钢产量达到7.2亿吨,日本以1.07亿吨的产量排在第二位,排在第3位的是美国这个老牌钢铁工业大国,不同历史阶段世界钢铁产量排名前三的国家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历史阶段世界钢铁产量排名前三的国家
资料来源:MRI
中国粗钢产量与其他发达国家产量异动的原因分析
2007年以来,中国的GDP增速呈现出明显放缓的态势,一度由14%的同比增速跌至2012年的7.8%,而粗钢产量却依然在节节攀升,由2007年的4.89亿吨增至2012年的7.17亿吨,增幅仍高达46.4%(如图3所示),而部分发达国家的情况却正好相反,GDP增长良好,但粗钢产量增长却在大幅放缓,日本、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粗钢产量甚至出现了负增长,笔者认为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图3 中国粗钢产量增长与GDP同比增速对比情况
数据来源:钢联云终端、MRI
工业化阶段不同。历史经验表明,工业化是各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契机,工业化进程产生强大的钢铁需求,继而拉动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这一点从英国、美国等的钢铁发展历程可以得到佐证,美国的工业化时期正是钢铁大发展的时期,而英国的工业化也带动了本国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从工业化的历程来看,英国、美国、法国、前苏联、日本等工业化强国依次经历了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以及工业化完成的阶段,目前已迈入后工业化时代,并先后在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及21世纪00年代达到了钢铁产业的饱和点(如表2所示),而我国尚处于工业化的进程中,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城市化率还远远低于其他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仍有较大空间,而这个过程必将产生巨大的钢铁需求,继而推动我国钢铁工业以高于全球平均的速度增长。
表2 发达国家钢铁工业峰值及对应指标与中国对比
资料来源:钢联云终端、MRI
经济增长方式不同。发展经济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探索出了产业结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律,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第一产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第二产业、制造业的产值比重上升;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总体趋势略有上升,但不像第二产业那样明显。从工业化完成的国家产业结构看,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占比均超过72%,第二产业比重约在25%左右,第一产业比重不超过5%。例如,美国的产业结构占比为1.6:26:72.4,日本的三次产业结构为1.2:26.2:72.2,而同时期中国的三次产业结构为11.3:48.6:40.1。和工业化成熟的国家相比,我国第一、第二产业明显比重偏大,而第三产业比重却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从中国和美国、日本等国的三次产业结构的对比情况来看,我国工业化进程还任重道远。
中国粗钢产量的持续增长与我国的特殊国情也是分不开的。尽管目前我国的粗钢产能已严重过剩,国家也屡屡出台政策希望对落后产能进行淘汰,但仍面临重重困难:一方面,钢企的固定资产投资较大,退出成本较高;另一方面,钢铁企业往往是税收、就业大户,涉及到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稳定就业等多个方面,淘汰存在重重障碍;再者,落后产能等量淘汰在实际落实过程中也难以得到有效执行,新建的产能往往超出淘汰产能,使得产能陷入越淘汰越增长的怪圈。
中国粗钢产量后期会否继续增加?
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粗钢产量仍将持续增加,但增速将放缓。从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来看,钢材消费达到饱和点一般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国家已经实现工业化;二是人均GDP达到3500-6000美元;三是产业结构中服务业占GDP比重要超过50%,且高新技术有相当发展,综合工业水平已经达到一定高度。从这三个条件来看,我国都还有一定的差距,目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2012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仅为44.6%,人均收入和消费还比较低,人口众多但城市化率仅为52%左右,大量的基础实施尚未完成,未来一段时间内,预计我国粗钢产量仍会持续增加。
对比日本20世纪70年代前后和我国现阶段的经济情况,可以发现两国具有较强的相似性和可比性,均为经历了长期的高增长,而人口、技术红利正在逐渐消失,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增加,以投资拉动的内生增长动力逐渐减弱,随着外部冲击和政策转向紧缩,经济增速会出现台阶式下滑。由图4可以看出,日本的GDP增速在70年代也出现了类似于中国07年以来的增速下滑,此后,日本的粗钢产量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低速增长,而我国目前面临的情况是多数下游行业需求增速逐步下滑,房地产行业拐点逐步显现,欧债危机影响尚未消除,未来经济增速减缓是大概率事件,这将直接导致钢铁下游行业需求增速的下滑,我国钢铁工业黄金十年已成为历史,预计未来也将步入低速增长格局。
图4 日本粗钢产量增长与GDP同比增速对比情况
数据来源:钢联云终端、WSA、MRI
全球钢铁格局前瞻
未来中国占全球粗钢产量的份额仍将会持续增长,但难以超过55%。如前文所述,尽管目前中国的钢铁产量增速在放缓,由2002-2005年期间高达20%以上的增速放缓至2012年的4.6%,但笔者认为中国粗钢产量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带动下仍有较大增长空间,在其他钢铁生产国粗钢产量增速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的背景下,未来我国粗钢产量占据世界粗钢产量的比例仍将继续增加,但难以突破55%大关。
发达国家钢材消费趋于饱和,尽管有再制造业化倾向,但钢产量保持稳定的可能性较大。虽然英国、法国、美国、日本、前苏联、德国、韩国等钢铁强国的工业化进程已经先后完成,但后工业化时代,社会本身对于钢铁仍保持一定的消费量,加上外部出口的拉动,这些国家的钢铁产量和消费量仍长期保持了较为稳定的水平,未来这个趋势还会持续。
其它金砖国家将是对全球钢产量增长贡献最为重要的力量。从近年来的世界钢铁生产和排名来看,亚洲国家继续引领全球钢铁产量增长,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亮点,这些国家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产生了巨大的钢铁需求,继而带动它们在全球钢铁生产排行榜上的排名节节攀升。
非洲、南美、东北亚等地区消费潜力巨大,或将成为未来钢铁产业发展的蓝海。 从世界钢铁产业发展历程来看,钢铁生产和消费主要集中于欧洲、北美、东北亚等地区。而人口稠密、地域广阔的非洲大陆、南美洲以及亚洲的部分地区钢铁生产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与此同时,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都处于较低的阶段,未来由经济发展、工业化过程带动的钢铁消费潜力巨大,或将成为未来钢铁产业发展的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