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2015年中国移动出行市场发展情况分析
2015/4/22 8:34:31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全球领先的移动互联网第三方数据挖掘和整合营销机构iiMediaResearch发布了《2014-2015年中国移动出行市场研究报告》。报告数据显示,快的打车、全球领先的移动互联网第三方数据挖掘和整合营销机构iiMediaResearch发布了《2014-2015年中国移动出行市场研究报告》。报告数据显示,快的打车、滴滴打车两款应用的使用率依然占据市场前列,出租车类打车市场格局基本已定。移动拼车将成为下一个争夺焦点。
据iiMediaResearch数据显示,公共交通工具是当前中国一二线城市手机网民上班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占比为42.8%。一二线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较为完善且价格较低,成为大多数手机网民上班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一方面要大力完善公共交通系统,另一方面也要盘活市场资源,提高其他交通工具的利用率。
据iiMediaResearch数据显示,一号专车、滴滴专车的品牌认知度处于行业前列,但中国手机网民对移动商务专车的品牌总体认知度尚待提升。Uber的名牌知名度仅次于一号专车与滴滴专车,占比13.0%。
据iiMediaResearch数据显示,接近两成的受访中国手机网民使用过移动商务专车应用,移动专车行业发展势头渐起。中国移动专车市场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引爆,近半年在资本的推动下,发展速度尤为迅猛。在公车改革、部分的一二线城市限购政策所释放出的市场需求的背景下,中国移动专车市场前景依然看好。
据iiMediaResearch数据显示,45.2%的中国手机网民因相关的优惠活动使用移动专车服务,这个比例远高于其他因素。目前正是移动专车市场发展的初期,靠大量的市场推广活动获取新用户成为了移动专车企业的重要战略。
据iiMediaResearch数据显示,2014年,76.9%的中国出租车类打车应用用户单次预算在50元以下,而专车类应用用户单次预算,37.7%的用户是在50-100元之间。出租车乘客和专车乘客在不同价格区间的预算水平,说明出租车类应用与专车类应用面对的细分用户群体具备不同的价格敏感度。
据iiMediaResearch数据显示,出租车类打车应用用户的使用场景分布相对均衡,基本覆盖了用户日常打车场景。出租车类打车属于高频次,宽场景覆盖的应用类型,具有较强的使用黏性。一旦能结合本地生活信息与用户出行数据,未来将成为O2O营销的主要途径。
据iiMediaResearch数据显示,37.1%使用过移动专车服务的用户获知政府对移动专车类市场采取相应的监管治理政策后,虽在使用专车应用时有所担忧是否遭遇“黑车”,但使用频率依然没变;34.4%的用户表示使用频率稍微下降。但从整体来看,政府对移动专车类应用出台的相应监管对用户的使用倾向并无较大影响。
据iiMediaResearch数据显示,2014年底,各移动打车应用类型中,手机网民使用率最高的类型为出租车类打车应用,最常使用占比43.2%,经常使用占比30.5%,商务专车的最常使用率略有上升,占比15.6%。
据iiMediaResearch数据显示,快的打车、滴滴打车两款应用的使用率依然占据市场前列,出租车类打车市场格局基本已定。移动拼车将成为下一个争夺焦点。
2015年中国移动出行应用市场趋势预测:
移动出行数据将助力O2O营销
移动打车、移动专车、移动拼车、汽车共享等出行方式,将会使各大移动出行平台上积累下大量的乘客位置、交通线路、搭乘时间等数据。这些数据经过整理和挖掘后,与本地生活服务进行深度整合,将形成以乘客的出行路径为核心的营销体系。
以较高频率的出租车打车应用为切入口的,将延伸至更多的中低频消费领域
O2O行业一直是以高频带动低频的。快的、滴滴打车从用户使用频次较高的出租车打车市场开始,紧接进入中低频使用频率的商务专车领域。在未来,诸多中低频次的出行消费领域将会在高频消费行为的带动下进行互联网改造。
移动出行应用领域朝轻重资产结合的模式发展
中国的移动出行领域,无论是采用自有车辆和司机的重资产模式,还是单纯做运营平台的轻资产模式,都存在一定的风险。重资产模式虽然避免了专车政策风险,但增加了运营成本;单纯做移动出行平台容易触及政策红线。未来,移动出行领域商业模式更多将采取轻重资产相结合的方式,即自有车辆、司机与平台运营相结合。
拼车领域或成下一个主战场
移动出行在经历出租车、专车之后,拼车领域将成为下一个主战场。目前移动拼车市场虽有部分参与者进入,但市场潜力尚未被完全挖掘。特别是在快的滴滴合并之后,进入拼车领域既能拓展业务线,又能将原有的资源进行整合。未来一段时间内,拼车市场极有可能出现下一波的营销推广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