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克强总理调研金融系统释放五大信号
2016/6/24 9:11:45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继去年4月中旬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考察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并主持召开座谈会,强调金融调控在新常态下要有新举措后,6月20日他又一次来到中国建设银行、中国人民银行考察并主继去年4月中旬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考察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并主持召开座谈会,强调金融调控在新常态下要有新举措后,6月20日他又一次来到中国建设银行、中国人民银行考察并主持召开金融系统座谈会。
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金融业改革和开放任务都相当繁重的情况下,李克强总理考察金融系统备受瞩目。在记者看来,李克强此次考察金融系统有很强的针对性。从公开的调研内容来看,至少透露了以下几个重要信息值得市场关注。
第一,当务之急是促进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
李克强强调,要“持续加大支持实体经济力度,不断深化金融领域各项改革”,意味着中央政府当前的重头工作依然是经济稳增长。稳增长需要加大投资力度,需要银行放贷。
当前,尽管我国经济运行平稳但经济增长依然乏力。投资自2000年以来首次跌破了10%;消费市场虽然保持了平稳发展,但距离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力,仍有很大差距;外贸出口自3月增长11.5%以来已连续两月负增长;工业增加值也只是微增。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结构性调整周期,驱动资金“脱虚入实”已成为金融工作的核心任务之一。
记者认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要取得成效,政策层面需要缓解银行对实体经济贷款的风险,包括优先补充资本的政策倾斜,否则政策恐怕无法落地。尽管长期放开金融准入管制是必然的政策取向,但短期夯实银行业根基才是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问题的先决条件。
第二,货币政策仍将保持稳健和中性适度。
与早前央行发布的《2016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及日前发布的《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报》相比,李克强总理的考察在货币金融政策方面的表述并无太多新意。对比之下,李克强总理的表态基本上与央行报告类似,显示政策基调并未发生转变。但在实体经济下行的情况下,不排除下半年政策微调的可能性。其中的关键在于,“确保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从今年一季度经济数据看,经济增长依然处于范围区间。但若今年二季度的经济增长继续回落,下半年可能有更多宽松政策出台。
第三,扭转民间投资急剧下滑趋势是提振实体经济的关键。
当前,民间投资疲软显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体制改革仍有待大力强化。有专家归结五个方面原因导致了民间投资增速持续回落:一是中国经济正在经历自1978年以来罕见的一轮长周期下行。二是国有经济对民营经济和外资的挤出效应。三是国有企业的定位日益清晰和强化,但民营经济的定位却日益模糊与僵化。四是对民营投资临时性、救济性的特权措施没有达到实际效果。五是民营企业对穿越周期进行中长期投资的信心开始弱化。对此,李克强强调,要引导商业银行满足小微企业和民营经济的融资需求,助力民间投资。而最近国务院也发布了《关于在市场体系建设中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意见》。这些举措对于扭转民间投资、释放市场主体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关注的是,民营资本正纷纷抱团以发展财团经济。6月20日,由红豆集团、沙钢集团、协鑫资本管理有限公司等11家民营企业发起设立,注册资本86亿元的江苏民营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从某种意义上说,以“财团经济”为平台,鼓励民营经济联手搞财团,通过财团方式来集约资本,发展民营经济,这种模式如果能落地,对于利用社会资本来振兴经济,会发生显著作用。
第四,对金融部门的改革和发展提出新要求,比如加快完善债券市场改革是未来金融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
今年2月份,中国已经取消大部分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的配额限制,早前还宣布符合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计划的基金公司不需要申请配额,初步解决了境外投资机构面临的额度制约。而最近,央行决定自2016年6月15日起发布国债及其他债券收益率曲线,旨在反映在岸人民币债券市场各期限结构的到期收益率。
当前,随着欧盟、日本陆续开始实行“负利率”,以及近期英国“脱欧”风险加剧,全球资金进入“避险”模式,以至于全球国债收益率一片惨淡。其中,日本国债收益率领跌,德国、英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债收益率纷纷刷新纪录低点,德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周首次跌破零。与此相对的是,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迄今已经上涨了13个BP至2.95%,是全球15大经济体中,可比国债收益率唯一上涨的国家。中国应该抓住“负利率”的窗口机遇期,通过加速落实我国债券市场的相关改革,健全我国债券市场相关交易制度,对外充分展现改革的决心,吸引更多外资进入中国债券市场。外资大量进入不仅能够促进我国债券市场更健康发展,还能够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迈出更为坚实的一步。
第五,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加速,部分产能过剩行业及其上下游企业的经营状况持续变差,企业违约所引发的信用风险,可能是未来一段时间我国金融机构面临的主要挑战。这种信用风险不仅体现在银行业的不良贷款攀升上,信托、证券、保险等其他金融机构的融资业务同样有信用风险上升的问题,此外,部分行业企业的债券违约可能性加大也是信用风险上升的体现。据彭博数据,今年下半年,中国非金融类公司需要偿还2.2万亿元人民币3410亿美元债券,其中包括430亿元被中国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评级低于AAA的债券。这一数字高于上半年的2万亿元人民币,违约风险继续加大。根据瑞银的统计,在钢铁等产能过剩严重的行业,下一个债券到期高峰将在8月,届时会有大约800亿元债券到期,另外10月和11月将有大约900亿元债券到期。
因此,致力于“去杠杆”,管理金融风险,防范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已成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