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7月工业数据回暖 工业“通缩期”结束了吗
2016/8/30 9:11:56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低迷已久的工业生产,在近期明显回暖,由此也引发了业界关于工业领域“通缩期”是否结束的争论。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数据显示,今年1-7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52低迷已久的工业生产,在近期明显回暖,由此也引发了业界关于工业领域“通缩期”是否结束的争论。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数据显示,今年1-7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5235.9亿元,同比增长6.9%,增速比1-6月加快0.7个百分点,而这也是工业利润涨幅连续3个月收窄后的首次回温。对此,乐观者判断工业通缩已明显缓解,谨慎者却认为工业生产依旧艰难,不过双方均强调,未来稳增长的重心,将继续落在去库存、降成本及简政放权。
工业利润回暖明显
根据最新数据,在列入统计的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0个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加、1个持平、10个减少。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0.2%、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3倍;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下降19%,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则由同期盈利转为亏损。
值得一提的是,受去年同期汽车市场低迷、利润基数偏低,及今年7月部分大企业销售费用大幅减少等影响,7月汽车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19%,而6月的数据则是同比下降4%。据了解,去年全国汽车产业持续低迷,全年汽车产量为2450.33万辆,仅同比上涨3.25%,因各类缺陷召回的汽车数量却创历年之最。可以预见,向好的企业利润数据将极大提振汽车市场信心。
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我国工业利润走势几经波折,直至7月才站稳脚跟。而针对近期工业经济的表现,业内观点出现了分歧,乐观者乐见降本增效成果显著,并判断工业通缩明显缓解;谨慎者却直言市场需求并未改善,工业生产依旧艰难。
正方:通缩压力缓解
“实际上,从近期PPI延续回升态势就能看出,工业通缩压力已有所减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王军表示,“一是国内工业上游的资源能源等输入端价格回升,煤炭、石油天然气开采、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矿产业价格环比都有上升,工业品通缩压力逐步减小;二是大量稳增长政策陆续落地,下游市场需求改善明显,带动PPI企稳”。
预测较乐观的还有宏源证券固定收益总部首席分析师范为,他认为,除去年同期基数较低外,工业企业利润的加快,还得益于中央政策在去产能、降成本方面起到的正面作用。例如经过持续去产能攻坚后,此前利润下滑明显的煤炭、钢铁等行业,均开始回暖。“过去企业利润下滑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财务费用高企严重挤压利润水平,而今年以来,特别是下半年以来,无论是债券,还是其他融资品种成本都明显下降,这就给企业利润留出了一定空间。”
反方:需求未改善工业仍艰难
不过,单月数据的回温并不足以改变不少分析人士的审慎态度。“我国当前面临的高库存难题,相当一部分都出现在国企占主导地位的产业,政府大包大办的体制若不能根除,工业难见本质改观”,首都经贸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及向北京商报记者分析,工业利润短期小幅上扬,与季节性变化、成本因素关系密切,具较强偶尔性,不能成为工业走势的风向标。
值得关注的是,近期中国企业联合会公布了备受关注的中国企业500强名单,数据显示,这500家企业去年的营收总额达59.46万亿元,相较上一年度下降0.07%,而这也是中国企业500强名单发布15年来首现收入负增长。业内认为,位于金字塔顶端的企业营收尚不理想,可见中小企业经营更是惨淡,市场需求依旧不振。
“总体来看,目前国内市场需求持续疲软,企业亏损面增加,实体经济整体形势也未发生全面、深刻的变化,这些都是加剧工业通缩的重要因素。”陈及表示。
去产能、简政放权仍需加码
业内普遍认为,在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民间投资持续下行的背景下,工业企业仍将面临压力,政策仍需保持宽松以积极应对。“下半年工业形势总体难见起色,或继续呈现胶着状态,”陈及表示,“国务院及各地方政府虽然为去产能陆续出台了林林总总的刺激政策,但却养成了企业自身化解难题的惰性,导致大量僵尸企业依旧不愿离场。”
陈及进一步指出,近期落地的部分政策实际并不完全利于工业回暖,“例如日前出台的《关于建立国有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制度的意见》,明确将在集团管控、购销管理等九个方面加强对国企投资的监管,并将终身追责,这将一定程度捆绑住国企手脚,导致市场投资意愿再降”。
不过王军的态度较为乐观,他直言,下半年工业经济的韧性仍能得到展现,去产能、降成本及简政放权力度仍需加码,而最关键的刺激措施,莫过于有效降低企业税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