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谋求1+1>2效果
2017/3/10 9:11:06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国务院研究室原主任魏礼群在日前举行的“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上直指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短板。为此,“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国务院研究室原主任魏礼群在日前举行的“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上直指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短板。为此,从“九五”开始,我国着手实施有利于缓解差距扩大、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和政策。随着相关战略以及政策落实到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取得了新成就,形成了新格局。同时,受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转型等因素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分化加剧,新问题也随之出现。
未来如何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受访专家认为,只有协调、联动、创新多措并举,才能让区域经济发展这个大盘子转起来。
从协调到协同的发展新路径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这一问题向来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改革开放后,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两个大局”战略思想;在1999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被列为2000年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十六大报告中,中央首次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2004年中央提出了“中部崛起”的中部地区发展战略。
在一系列政策推动下,我国区域经济虽然取得较大发展,但区域经济发展失衡魔咒仍未打破。尤其是在当前国民经济出现缓中趋稳、稳中向好发展态势之时,地区经济的分化迹象却明显加剧。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范恒山指出,这些分化既体现在四大区域板块之间,也体现在各区域板块内部,更打破了四大板块的限制,呈现出南北差异的特点。
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成为不二选择,但“协调并不意味着‘一刀切’。”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洪银兴指出,各地在资源禀赋等方面差异较大,故不能用单一指标衡量每个区域的发展程度,而应在设定基本关键指标的情况下,允许各地有自己的创造。
一位参会代表直言,实现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前提是协调区域经济发展,进而产生1+1>2的效果,由区域间的不公平竞争转向区域间的公平竞争、合作联动格局,实现双赢。
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砝码
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当下,区域经济发展的筹码已不是大规模生产要素的投入,而是生产要素质量和创新要素。创新已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量。
国务院参事、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徐宪平指出,当前我国中西部地区在创新上均严重滞后。以高新技术产业主营收入占GDP比重为例,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主营收入占GDP比重全国平均水平是20.31,东部地区是26.79,中部地区是14.18,西部地区是10.29。“创新发展的高地在东部,洼地在中西部。”徐宪平说。
可喜的是,当前中西部部分省市已呈现出奋起直追的态势。范恒山表示,近年来,湖北、安徽、江西、重庆、贵州等省市积极吸纳、移植高端生产要素和先进分享技术,实现了新经济新动能的横向转移和“无中生有”,新型经济形态和产业的发展与东部发达地区基本处于同一水平。
今后如何推动中西部地区创新发展,徐宪平直言,当务之急是理念创新,最核心的是技术创新,最活跃的是模式创新,最紧迫的是制度创新。
另一位参会代表也建议,国家在战略布局上也可有所创新——将培育经济增长带与培育经济增长级相结合,实现“点”到“极”的突破,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区域合作与开放研究所所长景朝阳表示,未来我国仍要继续以新的发展理念打破行政壁垒,加强制度供给,构筑区域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