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地推进机器换人 劳动者别担忧“这下完了”
2017/5/15 10:53:07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机器换人”不能一“换”了之,政府及社会各方如何引导劳动力有序流动,把就业上的结构性问题解决好,从根本上消除劳动者的担忧,让他们有更多的获得感,是其中的关键一环。五一节,劳动者的节日。与此同时,一种“机器人劳动者”正日益引发社会关注。工信部官网显示,浙江率先推进机器换人,计划自2013年起4年多时间,每年实施5000个机器换人项目,实现5000亿元机器换人投资。安徽正抓紧推进“‘机器换人’十百千工程”;广东、山东等地则都在自身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领域大力推动“机器换人”,已有不少人工岗位被机器人劳动力替代。(5月2日《北京晨报》) 虽然类似的“机器换人”早有耳闻,然而还是引起了一定的“轰动效应”,担忧、悲观之情溢于网上。不少人以为,机器会和人“抢饭碗”,以后的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 单就“机器换人”本身而言,这些担忧或悲观不是空穴来风。但如果只看到这些并断言“这下完了”,其实有些片面,也缺乏客观依据,存在某种“过度解读”。 “机器换人”更多还是大势所趋,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不说这种“换”在许多发达国家已成“常态”,机器人已成为重要的产业支撑,就说实施《中国制造2025》,也离不开人工智能的支撑。 “机器换人”后,企业的人工成本与管理成本可能会大幅下降,也将倒逼产业工人适应数控要求,提升劳动技能。当前“机器换人”所涉范围,已不局限于工业制造业,一些服务领域的人工岗位也开始被机器人劳动者悄然替代。 虽然“机器换人”会对人工岗位会造成一定影响,但完全没有必要过度解读,一是时下的人工智能,还处在初级阶段,许多环节离不开人;二是随着实体经济转型,加上劳动技能的培养,机器和人完全可以相得益彰,实现多赢态势。 世界在变,中国也在变。人类发明机器人的最初目的是代替人,然后发展到服务人,将来是扩展人,这是利好。尤其面对中国人口红利时代即将终结,劳动力越来越昂贵、越来越稀缺的现实,“机器换人”就显得更有意义。诚如专家所言,当前我国机器人制造技术日趋成熟,促进经济结构转型的改革需要、用工成本高以及用工难等因素,共同推动各界对机器人劳动力的期待。 需要提醒的是,“机器换人”不能一“换”了之,政府及社会各方如何引导劳动力有序流动,把就业上的结构性问题解决好,从根本上消除劳动者的担忧,让他们有更多的获得感,是其中的关键一环。
-
- 热点资讯
- 24小时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