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科技规划出炉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提速
2019/9/10 10:36:04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下称《规划》)的全文在央行官网发布。 《规划》提出,到2021年,建立健全我国金融科技发展的&ldquo《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下称《规划》)的全文在央行官网发布。
《规划》提出,到2021年,建立健全我国金融科技发展的“四梁八柱”,进一步增强金融业科技应用能力,实现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协调发展,明显增强人民群众对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满意度,使我国金融科技发展居于国际领先水平。
《规划》出台的速度,彰显了高层对金融科技的重视。
今年3月初,央行金融科技委员会召开2019年第一次会议中提出要研究出台金融科技发展规划。
7月13日,“第四届全球金融科技(北京)峰会”召开,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李伟在会上透露,“人民银行正在制定金融科技的发展规划,近期能够出台”。
一个多月后的8月22日,人民银行印发《规划》,近日央行网站发布了全文。
打破数据壁垒
《规划》确定六方面重点任务,包括加强金融科技战略部署、强化金融科技合理应用、赋能金融服务提质增效、增强金融风险技防能力、加大金融审慎监管力度、夯实金融科技基础支撑。
华创证券分析师陈宝健认为,六大重点任务表明,此次金融科技发展规划,是顶层设计指导下的具体举措,是短期重点跟长期发展的融合,是运用科技创新驱动金融发展及优化科学监管的结合,是指导金融科技从产品、渠道、服务、效率等多个维度驱动金融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在科学规划运用大数据方面,《规划》提出,打通金融业数据融合应用通道,破除不同金融业态的数据壁垒,化解信息孤岛,制定数据融合应用标准规范,发挥金融大数据的集聚和增值作用,推动形成金融业数据融合应用新格局,助推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建设。
受访的多位业内人士认为,条码支付有望成为最先打破数据壁垒实现一体化的领域。
《规划》在“加大科技赋能支付服务力度”小节明确提出:“推动条码支付互联互通,研究制定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技术标准,统一条码支付编码规则、构建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技术体系,打通条码支付服务壁垒,实现不同APP和商户条码标识互认互扫。”
由于是三年规划,意味着2021年之前,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或将落地。
9月9日,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在支付领域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的,有一个统一的支付清算的体系,其他方面的统一可能还需要慢慢来做。基本上技术上不存在太多壁垒,但数据是各家银行的资产,共享会有一些难度。”
目前,在我国实体经济中,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是最迫切最紧急的。
薛洪言指出,经营数据除了掌握在自己手里(以户计,太分散)、平台企业手里(局限于零售环节)、SaaS服务商手里(局限于特定行业或特定环节),还有一个待发掘宝矿,就是散落在政务部门手里的数据—税务、工商、行政处罚;医保、社保、环保;水表、电表、海关报表等。
同时,企业生产经营离不开金融产品支持,账户、存款、支付、代发薪等基础金融服务中,沉淀了大量有价值数据。但一则这些数据分散在不同银行,二则即便是同一家银行,数据也被分散在不同的部门,缺乏有效整合,难以发挥合力。
打破这些壁垒的每一步都是“硬骨头”。
薛洪言认为:“数据的打通背后涉及的面非常广,有一些基础的土壤可能还不存在,同时不断会有新的数据生成,技术上也会不断有进步。另外,涉及隐私泄露等风险问题,推进的过程会以稳为主,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会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
《规划》指出,在切实保障个人隐私、商业秘密与敏感数据前提下,强化金融与司法、社保、工商、税务、海关、电力、电信等行业的数据资源融合应用,加快推进服务系统互联互通,建立健全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的数据融合应用机制,实现数据资源有效整合与深度利用。
穿透性监管
长期以来,“金融科技,是金融还是科技”一直是业内的争议。
《规划》中明确了金融科技的定义,即金融科技是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该定义由金融稳定理事会(FSB)于2016年提出,目前已成为全球共识),旨在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改造或创新金融产品、经营模式、业务流程等,推动金融发展提质增效。
薛洪言认为,《规划》选择了金融稳定理事会的界定,并强调该定义“目前已成为全球共识”,为业内尚存的争议下了定论:即金融科技本质上是一种金融创新,由技术驱动,却不等于技术。既然是金融创新,必然要受金融监管。监管是金融科技生态内重要一环,《规划》特别强调“增强金融监管的专业性、统一性和穿透性”。
其中,《规划》明确要求,综合全流程监管信息建立监测分析模型,把资金来源、中间环节与最终投向穿透联接起来,透过金融创新表象全方位、自动化分析金融业务本质和法律关系,精准识别、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强化监管渗透的深度和广度。
薛洪言认为,穿透监管的强化,消解监管套利的空间,致使低门槛、低水平、同质化的金融活动失去生存土壤,真正服务实体经济、服务金融行业降本提质的创新将成为主流。从这个角度看,市场分化仍会加速,在这个过程中,持牌经营、合规创新、有序竞争的新格局将得到确立。
目前,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金融行业的深入应用,中国的金融科技快速崛起。根据毕马威发布的2018Fintech100名单显示,2018年全球金融科技企业前10的排名中,中国占据4席,超过了美国、英国等传统金融强国。
此外,金融科技已成为各家银行半年报的高频词汇和聚焦点。
据统计,国有大行中,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和邮储银行在2019年半年报中提及金融科技的数量分别是10次、8次、7次、17次、13次和9次。股份制银行中,招商银行提及次数最多,共32次;华夏银行、平安银行也分别提及11次、8次之多。
随着顶层设计的推出,也将利好相关金融科技领域公司。华创证券陈宝健认为,从重点任务看产业机遇,资本市场IT、银行IT、第三方支付均充分受益。
光大证券非银金融分析师赵湘怀认为,最先将科技应用到场景、客户导流、风险定价等领域的公司有望取得竞争优势。
赵湘怀表示,未来我国金融科技将呈现几大发展趋势:一是B2C转型B2B2C,在C端市场趋于饱和后,科技赋能B端服务C端将成为主流商业模式;二是5G时代推动万物互联,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将深度发展,重构金融的产品和服务形态。
最终发展好金融科技的关键是什么?薛洪言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产业、人才、资金、政策,各方面要配套,需要一个土壤,并不是单一要素能够决定的。”
薛洪言还指出:“政策是面向全行业的,整个行业都会因为这样积极的政策而受益,而最终受益多少不取决于政策,而是取决于企业自己,能不能充分利用政策释放的信号,包括新的空间和资源等。”
- 上一篇:我国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政策
- 下一篇:贵州六盘水发布氢能源产业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