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端医疗设备补短板 国产器械迎来发展黄金期
2020/3/30 12:25:03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无疑是对医疗器械行业的又一次检验。 日前,中央领导在京考察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指出,要加快补齐我国高端医疗装备短板,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技术装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无疑是对医疗器械行业的又一次检验。
日前,中央领导在京考察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指出,要加快补齐我国高端医疗装备短板,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技术装备瓶颈,实现高端医疗装备自主可控。
目前,高端医疗设备发展受到高度重视,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正迎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高端医疗设备发展“缺位”
业界认为,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起步相对较晚,与国际医疗器械巨头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在高端医疗装备上较为薄弱,因此更需要实现高端医疗装备自主可控。
和君医药医疗事业部业务合伙人陈建国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所谓高端医疗设备,其实是具有“技术含量高”“风险等级高”和“分类级别高”三大特点。当中,技术含量主要涉及到精密加工、微量控制、新材料等各个方面的技术。风险等级,则是要求研发人员对于各类标准的安全规定牢牢掌握,研发过程中务必做到精准对位。分类级别,是指高端医疗设备的分类,注册周期长,资本投入大。
当前,我国研发层面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产品原创性、产品技术细节和产品核心材料和关键部件几个层次。首先,高端医疗产业和临床需求的合作研发模式不太成熟,难有原创性的产品;其次,仿制进口产品的过程中存在技术细节差距,很多产品细节上只能做到形似而神不似。所以,一些国产公司会选择挖进口公司的产品经理参与研发,但由于产品经理对整个研发设计思路和深层次的技术问题是不甚了解的,往往也很难找到问题的根本症结。
因此,在研发层次,国产进口的差距是有两种情况的。一种是核心技术基本掌握,产品细节存在差距;另一种是,核心技术或部件无法获取。
从产品质控体系方面来看,陈建国告诉记者,企业在生产医疗器械设备时必须保证产品能够达到“安全有效”。因此,这对医疗器械公司的质控体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方面是产品的研发和技术更改阶段要有反复的验证确认过程;另一方面则是体系必须保障产品的批量性稳定,并能够持续性改进。
3月17日,在“走进格力对话董明珠”直播中,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表示,格力电器要投10亿元做高端医疗设备。原因是她在这次疫情中看到国内医疗设备因为没有掌握核心科技,暴露出了短板。“这10亿我准备掉到水里没有了,这件事情也必须去做。但我相信10亿投进去不可能没有结果。”董明珠说。
其实,从豪掷10个亿,不难看出,补齐高端医疗设备短板迫在眉睫,同时高端医疗设备发展前景可期。但在此之前,记者发现,中国医疗企业在高端医疗设备布局上,资金投入普遍不足,大部分医疗企业都是通过重组来发展壮大,而这当中也存在着不同的问题。
国产龙头企业迎来发展机遇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预计,2019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将突破6000亿元,达到6285亿元;2019年至2023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4.41%。并预测在2023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元,达到了10767亿元。
该报告指出,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内的优秀企业通过多年技术、人才和制造工艺的积累,已逐步缩小与外资企业在产品功能和品质上的差距,在某些细分领域甚至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国信证券指出,结合当前发展基建大趋势,疫情后预计医院建设投入将加大,无论是增量医院建设还是存量医疗服务机构质量改善,均将产生对医疗设备的较大需求。生命支持设备、医学影像、心内科导管室、血液透析、IVD等领域国产龙头公司已储备了较为优秀的产品,有望受益于需求提升。
预计疫情过后,国家有望进一步出台政策,鼓励支持国产高端医疗设备的技术研发,提高相关医疗设备的自主可控能力。另外,该机构表示,疫情暴露公共卫生服务短板,疫情过后医院建设投入有望加大,医疗设备需求预计将显著提升。
渤海证券认为,随着国内疫情的好转,与疫情相关个股出现纷纷走弱,但是透过本次疫情发生发展的过程以及国家领导人对于补齐高端医疗装备短板的指示来看,医疗领域肯定是“新基建”的重要一环。年后科技板块估值增长过快,医药板块性价比凸显,并且高端医疗装备兼具科技和消费特性,将享有估值和业绩的增长。
此外,国外疫情暴发,国内设备出口也迎来新机遇。这点从海外医疗设备的需求上逐渐得到体现。近日,理邦仪器收到意大利20余台的血气产品订单;迈瑞医疗收到意大利政府紧急采购的近万台抗疫设备订单,主要为监护仪等产品;宝莱特收到意大利超过1000台高端监护仪的订单。
高端设备完善需多方面着手
我国人口众多、医疗资源差异较大,市场尚处于发展初期,整体处于欧美国家上世纪90年代水平;而经济越发达,民众对健康要求就越高。随着分级诊疗推进,医疗资源配置向基层下沉,国内医疗器械企业优势突出;而医疗器械国产化及进口替代是大势所趋,国产中高端设备将成为增长高地。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数据显示,目前超声、CT国产化率不到30%,核磁国产化率不到15%,DSA、消化内镜国产率仅10%左右。
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罗花南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要继续加大卫生健康领域科技投入,加快补齐我国高端医疗装备短板,有助于国内医疗设备领先企业加速核心技术的攻关突破,加速实现高端医疗设备的进口替代。
国内高端医疗设备生产企业规模偏小,自主创新能力差,受医疗服务收费不平等的价格政策所制约,医疗设备不良事件监测亟待关注。
若要尽快完善高端医疗设备,同时实现自主可控,罗花南认为,必须由政府、民族企业、医疗机构合力突围。建立公平开放、自由竞争的市场,打破国内医疗设备及售后服务外企垄断的坚冰,民族企业应多方合作,从“建立产学研医创新平台、激发临床医师技术研发热情、出台政策鼓励支持自主创新”等多个方面实现国产高端医疗设备创新弯道超车。
此外,中研普华研究员揭小兰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认为,完善高端医疗设备还需发挥人才优势,探索医研产创新合作模式。特别是高端医疗装备的研发,更是需要拥有与之相匹配、具备高水平医疗技术与专业医学人才的孵化应用平台,才能使产品技术得以不断进步、完备,并获得患者、同行以及市场的认可。(记者 赵琳琳)
转自:中国产经新闻报
- 上一篇:国家补贴“退坡” 海上风电路向何方?
- 下一篇:我国家电产品出口不确定性风险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