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 以文化为媒 添彩乡村
2021/5/18 9:09:04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是指运用民间文化资源或某一特定艺术形式,通过创新发展,成为当地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并广泛参与的群众文化主要活动形式和表现形式,并对当地群众文化生活及经济“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是指运用民间文化资源或某一特定艺术形式,通过创新发展,成为当地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并广泛参与的群众文化主要活动形式和表现形式,并对当地群众文化生活及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县(市、区)、乡镇(街道)。自1987年开展创建工作以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已成为推动民间文化艺术事业繁荣发展、丰富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公共文化品牌项目。
日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工作推进现场会在四川省崇州市召开,在总结多年建设成果的同时,研究部署了新时期“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创建的主要思路和重点任务。在“十四五”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重要历史节点,“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未来如何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促进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记者就这些问题进行了采访。
01.从民间而来 与人民共享
三部委日前印发的《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依托“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提升乡村文化建设品质。此次在崇州召开的现场会也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并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新一轮“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审命名和建设工作的要求。作为文化和旅游部为推动民间文艺事业发展而设立的全国性群众文化品牌,各地“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在建设过程中积极探索,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经验。
“一听锣鼓响,脚底板就痒”。在安徽,根据农村群众需要,政府通过采购实施“送戏进万村”工程,全省“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利用各自的文化资源已送戏近万场。其中,望江县举办黄梅戏票友大赛等活动210场,惠及群众17.8万人次;当涂县将民歌深度融入桃花节、民俗大拜年等活动,群众参与热情高涨,年参与人数达40多万;宿州市萧县刘套镇文化站创办农民书画院、研究会,连续举办29届“桃花笔会”,大大改变了当地农民精神风貌,“放下锄头绘丹青”“画案作嫁妆”已成为当地独特的文化现象。
湖北将省内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多个文艺项目纳入艺术普及范畴,通过线上线下培训辅导,让民间技艺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与传承。以广水市为例,当地建立民间文化艺术公益培训常态化机制,把书法培训纳入“干部教育培训”教学内容。截至目前,广水市已有3人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20多人加入湖北省书法家协会,50多人加入广水市书协,428个村(社区)企业建立了180多个书法兴趣小组。
▲ 四川省“千龙千狮闹新春”群众文化活动
2018年修订印发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命名和管理办法》进一步突出了“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和“创新成果由人民共享”,这让四川“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群众文化活动人气日渐高涨。2020年1月,四川省“千龙千狮闹新春”群众文化活动集中展演在阆中举办,来自全省“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66支龙狮队伍、近700名舞龙舞狮艺人及300余名民间文艺表演人员会聚一堂,形成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千龙千狮闹新春”的浩大声势。值得一提的是,四川省阆中市、会理县从“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汲取养分、获取灵感,创作的舞蹈《我的弦》、表演唱《亮花鞋》荣获了全国群星奖。
02. 百里不同风 十里不同俗
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一大批各具特色、百花齐放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脱颖而出,凭借扎实的群众基础和资源优势,形成了独有的品牌效应,有效扩大了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播力、美誉度。
▲ 灯谜活动在福建石狮蓬勃发展
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项目为抓手,福建省松溪县培育打造版画进课堂艺术教育普及活动品牌,荣获“全国艺术教育实验县”荣誉;石狮市以灯谜活动为特色,打造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品牌,在各种重要节日举办“迎亲谜会”“新婚谜会”“敬老谜会”等活动;仙游县将莆仙戏公益性演出纳入仙游县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常态化组织开展“周周有戏”公益惠民演出下基层活动,深受百姓喜爱。
广东省充分发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示范带动作用,在组织开展的广东省艺术节、群文作品评选、“三百工程”、群众艺术花会、“同饮一江水”劳动者歌唱大赛等全省性惠民活动中,民间文艺节目亮点突出。
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在四川,民间文化艺术在大型品牌活动中不仅是一道亮丽风景,也是各地政府培育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文化品牌的有效抓手。羌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90%以上的茂县近年来将“瓦尔俄足”作为全县重大文化品牌打造。每年农历五月初三到初五,当地群众以中国古羌城羌文化广场水景观、彩虹云梯为天然舞台,活态展演敲羊皮鼓、吹羌笛、跳萨朗舞等羌民族民俗文艺。节庆活动让各民族同胞共享节日欢乐、体验节日文化、增进民族情感的同时,也带动了“羌年”“转山会”等涵盖了文化体验、体育运动、自然生态、康体养生等多个板块的文化品牌的发展,形成了一张张特色文化旅游名片。
03.发展谋思路 转化促融合
在推动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下,各地也在为探索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化发展积极谋思路、想办法。
▲ 以“竹里”建筑为起点,四川崇州竹艺村充分利用竹文化打造多业态融合的产业生态圈
四川省崇州市道明镇竹艺村自古就是产竹之乡。当地政府根据川西林盘亲近自然、融合自然的特性,量身设计建造道明“竹里”建筑,同时充分使用大竹元素和发挥大田景观的作用,建成民俗生活体验馆“遵生小院”、乡村水酒馆“来去酒馆”等建筑群落,形成集农事体验、民俗参与、田园文创、生态观光、研学游行等于一体的发展格局。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竹艺村游客接待量为112.4万人次,同比增长59.4%;旅游总收入15.41亿元,同比增长53.8%。一个传统的川西乡村,正通过产业带动、文化互动,充分发挥艺术家、文化创客等新村民的文化带动和风尚引领作用,逐步改变农村居民精神风貌和生活习惯,让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滋养美丽乡村。
河北省坚持资源转化初具成效。蔚县剪纸、大厂红木家具、曲阳石雕、易水砚、衡水内画等13项民间工艺制造已发展成为县域支柱产业,带动直接和间接就业人员超过30万人。吴桥县依托独特的杂技艺术资源,包装打造杂技大世界、杂技文化小镇等系列文旅融合产业项目,全县共有杂技相关文旅企业260余家,直接从业人员3万余人,成功实现一项民间文化艺术带动一区文化旅游、带富一方百姓的美好愿景。
旅游与民间文化艺术的融合相得益彰。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依托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开发凤翔泥塑、木版年画等民俗文化旅游产品,每年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次。安康市将紫阳民歌、紫阳传统毛尖手工制茶技艺等非遗项目与旅游业发展深度融合,持续推进紫阳民歌进景区。
民间文化艺术为提升乡村文化建设品质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的同时,本次现场会也指出了当前部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存在文化内涵提炼、艺术水准提升不够深入,品牌建设、成果转化等方面工作专业性不强等问题。为此,新一轮“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审命名和建设工作将进一步完善评审命名机制,创新后续建设,规范长效管理,努力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品牌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付远书)
2021年4月13日《中国文化报》第6版刊发特别报道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以文化为媒 添彩乡村》
转自:文旅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