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日药业中报:超前布局显效 赛道多齐发力 营收净利双增
2021/8/30 13:23:49 来源:财讯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红日药业于2021年8月28日披露中报,公司2021上半年实现营业总收入34.9亿,同比增长25.3%;实现归母净利润4.4亿,同比增长27.4%;每股收益为0.15元。红日药业于2021年8月28日披露中报,公司2021上半年实现营业总收入34.9亿,同比增长25.3%;实现归母净利润4.4亿,同比增长27.4%;每股收益为0.15元。无论在行业还是资本市场,营收净利两位数双增长,都让红日药业交出了一份还不错的中报经营答卷。纵观半年发展,有哪些可值得关注的亮点,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向剖析其发展逻辑。
数字决策超前布局显效
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健康产业进入高速发展黄金期。数据显示,中国健康产业占国民收入的6%,仅为发达国家水平的三分之一。差距就是空间,就是商机。
正因如此,近年来老牌药企红日动作频频,超前布局大健康产业。红日药业相继通过并购控股,进军中药配方颗粒市场、可穿戴设备和移动医疗平台,向上游药用辅料、原料药延伸,触电互联网医疗。
超前布局,红日药业已发展成横跨六大板块的高科技医药健康产业集群。
今年上半年,中药配方颗粒及饮片实现营业收入18亿元,同比增长49.56%;医疗器械产品5.7亿元,同比增长20.34%。这两个最早布局的板块合力为红日药业贡献了近七成营收,成为业绩增长主要驱动力。
超前布局,赛道多齐发力,直接决定红日药业半年营收净利两位数双增长。
以中药配方颗粒为例。今年以来,顺应国家政策导向,中医药现代化加速,中药配方颗粒市场即将全面放开。超前布局的红日药业作为国内最早一批获得试点准入的企业,基本涵盖了中医临床使用频率最高的所有品种,基本形成了壁垒优势。
新冠疫情暴发,各医疗机构普遍加速配方颗粒普及,加大采购量。布局早的红日药业旗下的康仁堂自然备受青睐,订单满满。
红日药业中报数据显示,旗下康仁堂中药配方颗粒毛利率高达68.41%。因此该产品也成为红日药业的第一利润奶牛和现金池。
超前布局显效的还有红日药业医疗器械板块。超思电子发展速度很快,产品切入市场“稳准狠”,全球电商平台与搭建国内销售体系双管齐下,落实了国内国外“双循环”。目前,超思电子业务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美国FDA、欧盟CE在内的多国医疗器械进口认证。
受疫情影响,全球对于血氧仪的需求量巨大。2021年上半年,印度疫情持续恶化,超思电子血氧仪印度销售订单较同期增长4-5倍,国内市场订单增加近3倍。同期,受国际口碑以及国内老龄化等因素影响,超思电子血氧仪产品在天猫、淘宝等平台的销售也呈现上升趋势,开发新客户400多家。
对于还处于市场拓展阶段的红日药业医疗器械板块而言,毛利率能达到39.37%,已实属难得。
正是因为依托市场数据,做准研判,超前布局,让红日药业每每面对行业风口都能成为先行者和红利收获者。不过,红日药业该两大板块还都处于订单等待产能的尴尬阶段。若未来产能得到进一步释放,企业报表数据相信更加亮眼。
数字驱动 研发创新发力
伴随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的引进,让大健康企业的整合成本和速度达到空前的水平,形成了更高效地“中国创新和中国智造模式”。红日药业同样紧跟趋势,在科技创新和智慧制造两方面皆“下注”发力。
红日药业中报数据显示,研发投入同比增长26.3%。业绩增长立即同频反哺到创新研发中,属于典型的创新驱动类企业思维和运营方式。更值得关注的是,这家企业整体的创新成果转化率处于较好水平,有效推动营收增长,充分说明创新投入的价值回报。
日前,钟南山院士团队发布新冠治疗的最新研究成果。红日药业血必净注射液可提高重症新冠患者28天治愈率44.5%,降低重症新冠患者28天死亡率9.8%,且不增加药物安全风险。
这个由红日药业独家生产的成品药,在新冠疫情中再次名声大振,被列入国家新冠诊疗“三药三方”方案。今年,血必净还获得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自疫情以来,红日药业累计向一千多家定点收治医院供应血必净,各医疗机构普遍以抗疫战备的方式带量采购血必净。凭借药物创新和持续循证研究,血必净已经成为红日药业单品年销售额过五亿元的代表性产品,带来了创新研发的可观营收回报。
值得注意的是,血必净绝不是独立支撑业绩,今年的红日药业已经实现了多款新药组团发力的新局面。
红日药业中报数据显示,企业今年以来加快多款自主创新和仿创药的应用开发和市场转化。其中,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入围国家第三批集采名单;盐酸法舒地尔注射液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并入围国家第五批集采名单;盐酸普拉克索片取得生产批件,视同符合一致性评价要求。
毫无疑问,这些新药都已经构筑起红日药业新的营收增长点。
这仅是红日药业的成品药板块,真金白银还被投向了配方颗粒、医疗器械、创新药物的研发,涉及治疗领域包括重症、脑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抗肿瘤等领域,其中以“替代进口”为目标的开发工作更是取得重大进展。中报显示,红日药业研究院共有在研项目20多个,其中1.1类新药项目5个,已申报CDE等待审评11个项目,临床研究阶段2个。
其中,公司开发的艾姆地芬片,是国内首个获得临床试验批准的口服PD-L1小分子抑制剂,临床试验进展顺利;KB项目由全国40多家研究中心参加的Ⅱb临床研究已启动,PTS项目已经完成CDE主动沟通会补充研究资料提报和质量标准委托中检院的复核研究。
此外,红日药业也在海外积极寻找项目,全资子公司澳洲红日专门负责寻找、引进创新和改良型项目,扩大项目源,支持创新的需要。
前瞻性超前布局叠加持续的创新驱动,让红日药业这份中报释放出对过往科学运营的肯定,也展示出值得期待的发展活力与后劲。
数字赋能 智造升级加速
自2015年起,医疗行业的数字转型进入到了关键阶段。国家相继发布了许多关于医药行业的政策,加大对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的支持。特别是如何在“创新中国”中实现“中国智造”,进而实现转型升级,成为一个亟待破解的议题。
2021年,红日药业董事长姚小青提出“数字红日”的发展理念,引领红日药业大健康产业再度升级转型。
红日药业中报数据显示,企业今年以来加快在数字化方面的投入。募集资金18亿元中有超七成被投入到技改、自动化、ERP系统等方向。
而这种投入与产出逻辑正是红日药业居安思危,构筑新壁垒优势的重要一步。其中关键在于打通企业上下的数据孤岛,赋能业务发展。简单来说,就是依靠数据描述过去、驱动现在、决策未来。
一方面,数字化将有效提高研发效率;生产自动化、过程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各项指标由定性到定量也为降本增效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全面用户分析,数据流动整合也将为精准营销服务。显然,数字化的红日药业更趋高效和智慧,业务流程、业务场景不断优化。
红日药业中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企业总资产周转率同比提升了9.7%,存货周转率同比提高了0.23%,应收账款周转率上升了1.32%,营业周期下降了0.74%。特别是期间费用率同比下降了3.54个百分点,费用管控效果显著。这也说明了公司的存货的流动性正在变强,销售能力在不断增强,盈利能力也在不断增强。
更值期待的是,红日药业大力发展药械智慧供应链业务。该市场需求广阔,但对于数据、流通、运算、管理、物联网提出非常高的要求。红日药业一方面拥有完整医药产业集群,另一方面得到数字化加持赋能,相当于打通了任督二脉。旗下正康供应链仅去年就实现9.3亿营收,占到红日药业总量的14.41%。相信该板块也将发展成为新的增长点。
此外,红日药业正在建设数据中台,依靠大数据推动企业管理变革,创造新的业务模式、企业资产与发展要素,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增长。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