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船订单倍增 造船业“乘风起势”
2021/9/30 12:25:02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集装箱运输和干散货运输高涨的市场行情,催生全球造船行业“十年未见的繁荣景象”。近日,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公布了2021年1-8月船舶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我国承接新船订集装箱运输和干散货运输高涨的市场行情,催生全球造船行业“十年未见的繁荣景象”。近日,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公布了2021年1-8月船舶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我国承接新船订单4911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27.2%。随着国际运价持续飙涨,航运公司的新造船热情被点燃,造船业的春天来了吗?
我国三大造船指标齐增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1-8月,全国造船完工2626万载重吨,同比增长9.0%。到8月底,手持船舶订单9147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6.0%,比2020年底手持订单增长28.6%。
1-8月,全国完工出口船2465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0.9%;承接出口船订单4411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23.4%;8月末手持出口船订单8104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1.1%。出口船舶分别占全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的93.9%、89.8%和88.6%。
50家重点监测造船企业在今年前8月,造船完工2569万载重吨,同比增长7.8%;承接新船订单4774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22.3%。8月底,手持船舶订单8968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8.0%。50家重点监测的造船企业完工出口船246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0.1%;承接出口船订单4365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23.1%;8月末手持出口船订单8025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3.5%。出口船舶分别占重点造船企业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的95.8%、91.4%和89.5%。
与此同时,75家重点监测船舶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511亿元,同比增长12.3%。其中船舶制造产值1076亿元,同比增长12.9%;船舶配套产值183亿元,同比增长8.3%;船舶修理产值88亿元,同比下降16.2%。75家重点监测船舶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32亿元,同比增长14.3%;利润总额9.9亿元,同比下降14.7%。
截至今年8月,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44.4%、51.8%和46.5%。
上市船企“接单到手软”
9月16日,中国船舶集团宣布,随着集团旗下外高桥造船10艘7000TEU集装箱船合同的签订,中国船舶集团提前四个月再次完成调高后的年度经营承接目标,全年承接民船海工金额突破千亿大关。
据统计,至今年8月底,中国船舶集团经营承接各类船舶海工生效项目303艘,共2152万载重吨,这是继今年4月份提前八个月完成年初制定的年度经营承接任务后,再次提前完成调整后的年度经营承接计划,承接总量创下集团公司近十年新纪录。中国船舶集团造船完工量、承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以载重吨计,分别占比全球船舶市场份额的19.9%、24.9%和21.7%,稳居世界第一大造船集团。
中国船舶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71亿元,同比增长14.18%。实现净利润2.6亿元,同比增长81.3%。
中国重工上半年新增订单408.4亿元,同比增长65.07%,其中,民船新接订单同比增长390%;完工交付船舶39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8.03%。同期,中船防务实现经营接单57.21亿元,同比增长157.82%。中国重工2021上半年实现营业总收入162亿,同比下降7%;实现归母净利润1.6亿,同比增长227.7%。
造船市场迎来“修复性增长”
中航证券军工行业首席分析师张超表示,目前来看,造船市场新签订单数、新船价格都有所上涨。1-7月航运景气度攀升,全球新签订单同比增长180%;新签订单以集装箱船为主,新船价格上涨15%左右。张超判断说,船舶行业正进入新一轮大周期,伴随疫情后海运贸易景气度回升,叠加老旧船型以及环保规则对船型的更新需求,造船业将迎来订单与价格的稳步提升。
对于当前造船市场出现的积极变化,中信建投交运首席分析师韩军认为,今年的订单潮总体来说是非常克制的,尤其是集装箱船方面。另外,他还提到,订单驱动力并非主要针对市场份额,而是自身船队升级优化。
另外一项数据显示,船东公司手持新船订单量为现有运力的约20%,其中超巴拿马型船(15000+TEU)占比约60%,新巴拿马型船(12000-14999TEU)占比约20%,大船瀑布效应持续存在。韩军认为,这也进一步表明了新船订单主要来自于船型结构升级的需求。那么,何时才会出现新船订单主要来自于船公司扩张性需求的情况?对此,韩军的判断是,2023年、2024年造船产能基本处于饱和状态,2023年之后如果再出现很多的新船订单,就意味着更多的是来自于扩张性的需求。
在对造船市场所处阶段描述时,中国重工表示,新造船市场出现“修复性增长”。言下之意,造船市场远未达到高潮。张超也认为,船舶行业发展大逻辑是围绕全球贸易量发展趋势的,参照目前全球经济发展形势,造船市场不一定会迎来类似2007-2008年的大周期。
抢抓“双碳”发展机遇
近年来,国际海事组织(IMO)在环保方面的立法逐渐加快,现有船舶能效指数(EEXI)和年度营运碳强度指标(CII)等也都明确了生效时间表,更多新要求将陆续出台。与此同时,我国提出的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船舶工业绿色发展也提出了新要求。
据了解,2021年以来,中国船舶集团充分发挥贸易公司经营主平台作用,与船海企业形成联动,先后与法国达飞集团签订了3型(5500TEU、13000TEU、15000TEU)22艘合同金额超100亿元的集装箱船订单,与瑞士地中海集团签订了系列24000TEU和16000TEU超大型集装箱船订单,与加拿大SEASPAN公司签订了系列15000TEU和7000TEU集装箱船订单,与长荣海运签订了系列24000TEU超大型集装箱船,新签集装箱船总量超过1000万载重吨,合同金额接近600亿元。
不仅如此,中国船舶集团还联合广东省政府共同推进的“绿色珠江”工程50艘LNG单燃料动力散货船开工建造,并实现首批船舶下水。目前中国船舶集团手持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两高”船舶比例达到78.4%。
今年上半年,大船重工承担的国家高技术船舶科研计划“翼型风帆助推系统工程化应用研究”项目开工,绿色船舶技术加速发展;大船重工自主研发设计建造的全球首制双燃料超大型原油船C型LNG低温储舱成功交付,性能指标达国际领先水平。
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
尽管订单潮来袭、绿色技术飞速发展、全国三大造船指标同比增长,但有75家重点监测船舶企业利润总额却同比下降14.7%。数据显示,上半年,铁矿石、铜、铝等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船用材料市场价格创出近10年新高。受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风电产业快速发展的影响,沿海地区船舶企业的熟练焊工、机加工等工人流失严重。
有专家建议,加强钢铁等原材料价格宏观调控。上半年,原材料价格的过快上涨,不仅会对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造成极大影响,而且会严重冲击我国制造领域的各个行业。目前我国高技术、高附加值制造产业与原材料制造行业出现的利润率倒挂的情况,将会打击企业未来发展的信心,特别是在国际政治、经济形势较为严峻的现阶段。
此外船舶企业还应高度重视劳动力短缺问题。当前,劳动用工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行业健康发展。政府有关部门和船舶企业应给予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一方面,造船企业应加强劳务工队伍管理,探索改革现有用工模式,培养出一支稳定、高效的劳务工队伍。另一方面,分类施策,根据企业现有基础和条件,扎实提升生产效率,稳步发展自动化工装、提升信息化水平和推进智能制造相关技术的应用,缓解当前紧张的用工形势。除此之外,船舶企业应加大与船舶类院校合作,加强设计和技术类人才的培养力度,打造校企合作新机制,保护我国船舶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综合自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中国工业报、证券时报、中国水运网等媒体报道)
转自:中国水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