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发挥种业创新优势 做强鲜食玉米产业
2021/10/7 12:08:57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随着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型力度的增大和“调转节”政策的逐步发力,北京市玉米种植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在传统籽粒、青贮为主的常规玉米生产基础上,鲜食玉米异军突起,发展势头迅猛。随着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型力度的增大和“调转节”政策的逐步发力,北京市玉米种植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在传统籽粒、青贮为主的常规玉米生产基础上,鲜食玉米异军突起,发展势头迅猛。
为进一步推进全市鲜食玉米产业健康发展,7月26日,由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粮经作物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创新团队等单位主办的第七届北京鲜食玉米节在通州国际种业园开幕。
一根小小的鲜食玉米何以在北京这样一座特大城市发展为一个大产业?深究背后,离不开北京市科研单位、推广部门、育种企业、种植合作社等不同主体的联合发力。这几年,北京发挥种业创新优势,各方面力量携手合作,加强品种选育、优化种植技术,同时发力品质安全、打造内外联动的市场发展格局,推进鲜食玉米产业不断做大做强。
品种选育推陈出新 种植面积持续扩大
近年来,北京市科研单位、育种企业选育出一批以“农科玉368”“农科糯336”等为代表的甜加糯型新品种和以“京白甜456”“京科甜608”“斯达甜221”等为代表的水果型甜玉米新品种,正在逐渐取代原有的“京科糯2000”“京科甜183”等传统品种,成为目前全市种植的主栽品种。
“这些高品质鲜食玉米在京种植比例逐年增加,与2015年相比,甜加糯玉米在京种植面积上升了19.1%,水果型甜玉米在京种植面积上升了18.1%。”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王克武介绍。
趁势而上谱新篇。本届鲜食玉米节汇集了北京及周边地区86个鲜食玉米新品种进行集中种植展示,一方面针对市民需要,邀请业内专家和市民代表对进行现场品鉴,推选最受市民欢迎的鲜食玉米新品种;另一方面还面向种植户,组织“看禾选种”活动,结合每个品种田间实际种植表现为农户推荐所需品种。
今年,在以往的水果玉米和甜加糯玉米品类的基础上,由北京市农科院玉米中心选育的鲜食玉米新类型味糯“京科糯768”和香味糯“京黄糯269”正式亮相发布,丰富了北京市鲜食玉米新品类,为市民餐桌带来新的选择。
持续供应提效益 绿色发展保品质
针对鲜食玉米鲜果穗价格季节间波动较大,集中上市效益较低且难以保证持续供应的问题,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以“抢早播种”为核心,集成鲜食玉米“一年两茬绿色高效种植技术模式”,并列为北京市主推技术,使鲜食玉米播种(移栽)期提早40天,采收期最早提早30天,实现北京市鲜食玉米6月上旬至10月中旬4个多月持续供应,亩效益可提高1倍-2倍。
对于鲜食玉米而言,大部分主要以鲜食果穗的方式上市销售。因此,把好品质关,保障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是对京郊鲜食玉米产业发展的首要要求。
“在前期试验研究基础上,我们通过示范推广以赤眼蜂、白僵菌等为代表的生物防治技术和以氯虫苯甲酰胺等为代表的高效低毒化学防治技术,有效控制穗部虫害发生,蛀穗率降低20%以上,减少化学农药投入超30%。”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高级农艺师裴志超表示。
“两头在内、中间在外”打造产业发展新格局
北京市汇集了大批国内顶尖的科研院所、育种技术部门和企业,为满足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丰富首都高端鲜食玉米品种类型,提高栽培质量,开展了大量鲜食玉米优新品种选育和种植技术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北京市拥有超2000万人口,消费能力惊人,按照人均年消费20穗鲜食玉米计算,需要约20万亩种植面积才能满足需求。
为此,依靠前端育种、科研方面的优势和后端消费能力的强势,结合京津冀周边地区优厚的种植条件,北京市鲜食玉米产业正逐渐形成“两头在内、中间在外”,即“北京科研育种+京津冀错期生产+北京市民消费”的产业发展新模式,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
目前,在政府大力支持下,科研院所与推广部门协力推动,企业勇于担当,农户种植意愿持续增加。北京鲜食玉米主要分布在房山、大兴、密云等郊区,种植面积自2015年开始以每年10%-15%的增幅在恢复性增长,2020年鲜食玉米种植面积突破3.5万亩,今年种植面积将继续稳中有升。其中,高端优质鲜食玉米(水果型、甜加糯型)约占种植面积的30%以上,正逐渐成为种植者的首选。
通过扩大种植面积、提升产品品质,结合鲜食玉米节、鲜食玉米进社区等宣传活动,“鲜食”玉米的概念正逐渐深入市民心中。未来,随着市场需求的持续加大,北京市鲜食玉米产业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转自: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