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攥出“油”的黑土地如何“用好养好”?
2021/10/8 9:08:57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记者在我国东北黑土区采访发现,面对退化的黑土地,近年来东北地区加大黑土地保护力度,探索适宜不同地区的黑土保护模式,黑土地正重回绿色和健康,为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记者在我国东北黑土区采访发现,面对退化的黑土地,近年来东北地区加大黑土地保护力度,探索适宜不同地区的黑土保护模式,黑土地正重回绿色和健康,为稳定粮食生产奠定基础。
黑土是世界公认的最肥沃的土壤,形成极为缓慢,在自然条件下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层需要200—400年。全球黑土区仅有三片,分别位于乌克兰第聂伯河畔、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和我国东北平原。
东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仓。去年,东北三省粮食总产2737亿斤,占全国的逾五分之一。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和县域耕地质量调查评价成果,东北典型黑土区耕地面积约2.78亿亩,其中黑龙江省约1.56亿亩,占到56.1%。
记者深入东北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采访,一些种粮大户、合作社负责人反映,黑土地在退化、流失,部分土壤有机质不断下降。黑龙江省北部的一名种粮大户,曾当着记者的面拿起铁锹,挖了不到一锹头深,便露出了黄土。
今年7月9日,中国科学院在黑龙江哈尔滨发布了《东北黑土地白皮书(2020)》,这是我国首次发布黑土地白皮书。这份白皮书指出,目前东北黑土地黑土层的厚度已经减少了30%至50%,一些地区土壤黑土层不足20厘米,而且目前黑土层仍以每年1至2毫米的速度减少。
黑土变薄、变瘦、变硬了,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近日,农业农村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提出,“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完成1亿亩黑土地保护利用任务,黑土耕地质量明显提升,旱地耕作层达到30厘米以上、水田耕作层达到20至25厘米,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10%以上。
一场雨过后,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兴福镇种粮大户杨秀春种植的玉米,拔节吐绿,长势喜人。杨秀春抓起一把黑土攥成团,手一松,松软的黑土洒落一地。他说,这两年通过秸秆翻埋、施有机肥等黑土地保护措施,黑土地变得松软了,渗水能力提高,抗旱保墒的能力增强,黑土地又“有劲儿”了。
黑龙江省桦川县玉成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承担了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合作社负责人赵德山说,刚开始试点时,农民怕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导致减产。但在黑土保护利用试点项目实施第二年,他们就认识到黑土保护的重要性了。“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土壤变得疏松了,现在用脚能踩下去,以前都踩不下去。”赵德山说。
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了,玉成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种出的水稻品质更好,去年的水稻卖到了8元多一斤。赵德山对黑土越来越有感情,他说:“保护黑土地就像养小孩,需要用心去呵护。我做过对比,参与黑土保护的地块和没参与的,产量和品质都明显不一样。”
今年6月,黑龙江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通过《黑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切实加强黑土地保护利用的决定》,进一步强化黑土地保护的考核监督,严禁偷采盗挖、非法买卖等各类破坏黑土资源的行为。黑龙江省还将出台黑土地保护利用地方性法规,为保护利用黑土地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法治保障。
记者调查发现,尽管黑土地保护取得明显成效,但农民的积极性仍有待提高;黑土地保护试点范围有限,达不到对黑土地全面保护利用的目标,黑土地保护任务仍十分艰巨。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副所长李秀军说,我国黑土地保护领域科技创新已具备一定的基础,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秸秆生物处理、肥料技术创新、农业智能化生产水平、现代黑土地监测体系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发展。
《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提出,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黑土地保护利用技术模式和长效机制,一是强化政策统筹,二是强化多方协同,三是强化规模化示范带动,提高黑土地保护利用综合效益,调动农民积极主动实施相关措施。
李秀军认为,黑土地治理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科技工作者以及农民等多方共同努力,但其根本途径还要依靠科技创新,“用好养好”黑土地。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关义新认为,黑土地保护的关键在于如何解决好“用”和“养”的问题。通过制定一个标准来规范土地种植保护,在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前提下,把土地“用好养好”。
黑龙江省农科院副院长来永才认为,加大黑土地保护还要改变农民原有的生产习惯,加强配套政策的保障,让农民意识到黑土地保护的重要性,帮助农民把目光从短暂利益转到中长期利益。(记者 王建 黄腾)
转自:经济参考报
- 上一篇:专家预测生猪价格下半年不具备大涨基础
- 下一篇:中国娱乐及媒体行业复苏领先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