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电大规模高质量发展的不二法门是什么
2022/6/10 12:31:46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国家能源局近日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4月,全国风电新增装机958万千瓦,同比增长298万千瓦。截至4月底,全国风电装机容量约3.4亿千瓦,同比增长17.7%。在国国家能源局近日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4月,全国风电新增装机958万千瓦,同比增长298万千瓦。截至4月底,全国风电装机容量约3.4亿千瓦,同比增长17.7%。在国家产业政策持续支持下,随着度电成本的快速下降,风电行业实现快速增长。
对此,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表示:“我国风电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技术创新始终是最大的驱动力。面对‘双碳’目标,围绕产业所需加大技术攻关力度,仍是风电行业实现更大规模、更高质量发展的不二法门。”
创新能力正稳步提升
风电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主体能源之一,是支持电力系统率先脱碳,进而推动能源系统和全社会实现碳中和的主力军。近年来,得益于政策推动和行业共同努力,我国风电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速度正在稳步提升,不仅具备大兆瓦级风电整机自主研发能力,还形成了完整的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链,制造企业的整体实力与竞争力大幅提升,达到了具有较高国际竞争力的风电机组技术研发水平。
秦海岩表示,近年来,我国风电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在大容量机组上不断推陈出新,长叶片、高塔架应用等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例如,国内已经推出陆上7兆瓦系列机型与海上16兆瓦系列机型,制造的最长叶片达到103米,最高轮毂高度超过170米。同时,主要部件基本实现国产化,风电设备的国产化程度达到90%以上。此外,新技术应用大量涌现,以激光雷达为代表的新型传感技术,可以在减少阵风冲击的同时,优化机组发电效率;高塔架技术显著提升机组在低风速地区的应用前景;数字化技术则让风电产品设计、风电场运营管理更加智能高效。
随着技术进步,风电也正成为最具经济性的能源。秦海岩说,依托广泛的技术创新,我国陆上风电度电成本下降了40%,海上风电度电成本的降幅接近53%,有望在“十四五”时期全面走向平价上网。
“风电行业能够实现平价上网的关键因素,在于技术进步、成本下降。”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总工程师贺小兵表示,目前风机的价格下降,就是技术的进步。“技术进步与成本下降是必然的关系。”
实验技术水平落后于建设速度
虽然风电行业市场规模实现高速增长,技术创新能力和速度正在稳步提升。但在技术创新方面还面临一些问题。
国家风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翟恩地表示,目前,我国风电已不再是“新兵”,大部分设备实现了国产化,但GB、NB/T等核心技术规范的大部分要求仍借鉴自欧洲,亟待根据我国风电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定制化改进。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我国风电行业实验技术水平落后于建设速度。
“平价时代,风电的概念机组容量大型化可以有效提升单位土地/海洋利用率,降低风电场整体造价,大兆瓦机组的研发与制造成为风电产品技术创新的重要环节。”贺小兵说,机组大型化发展对关键零部件提出了更高要求,相关技术亟待突破。
风电行业人才短缺,也是制约其技术创新的一大因素。翟恩地表示,风电是一个多学科耦合应用专业,从空气动力学到机电、材料、结构,再到水动力、岩土工程等,凝聚各个领域的人才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为解决行业高精尖技术问题、0到1的技术创新问题,风电人才已经面临全球化竞争局面。
未来创新热点在哪里
“十四五”期间,为落实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风电年均新增装机规模不应低于5000万千瓦。风电行业该如何抓住机遇,实现这一发展目标?
秦海岩表示:“面对历史性机遇,通过技术创新进一步提高风电经济性将是行业面临的最紧迫任务,这需要业界基于关键与共性技术组织攻关,包括风电机组大型化、定制化和智能化开发,大功率齿轮箱和百米级叶片等部件技术的突破,以漂浮式为代表的海上风电前沿技术研发,高性能替代材料的研发与应用,陆上和海上工程装备的专业化研发,多能互补等综合应用技术创新。”
“技术发展应该走在开发建设之前。需要将关注点放在基础理论研究、实验基础构建、关键零部件国产化、专业人才队伍培养、机构设置建设上,加大对原创技术的研究投入。同时,聚集更多优秀人才,培养更多专业后备力量,打造过硬的人才队伍。”翟恩地表示,以海上风电开发为例,未来我国海上风电项目开发势必会走向深海,也将成为可再生能源领域发展的主赛道,这就需要研发大兆瓦机组、柔性直流技术、漂浮式海上风电技术等。
推进技术创新工作,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今年4月,国家能源局、科技部联合印发《“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将“先进可再生能源发电及综合利用技术”列为重点任务,并提出开展新型高效低成本风电技术研究、开发15兆瓦及以上海上风电机组、研发远海深水区域漂浮式风电机组等。
“希望家相关部门尽快出台具体支持举措,设置专项研发资金,引导企业开展技术攻关。”秦海岩说,同时应加快公共试验与验证体系建设,以支撑共性技术研发。建议由国家支持第三方机构,以国家投资为主、企业筹资为辅的方式,打造行业亟需的公共研发实验、测试平台和设施。(记者 叶伟)
转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