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消费市场繁荣活跃 消费业态创新发展——新中国75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五
2024/10/3 9:33:28 来源:湖南省统计局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新中国成立75年来,湖南消费领域发生历史性巨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消费品市场蓬勃发展,商品供应不断充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流通...新中国成立75年来,湖南消费领域发生历史性巨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消费品市场蓬勃发展,商品供应不断充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流通方式创新发展,消费品市场进入了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时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跨上了2万亿新台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活跃景象。
一、市场规模稳步扩大,城乡结构不断改善
(一)消费品市场快速发展。随着商品供应日渐丰富、消费需求积极活跃、全省消费品市场规模持续扩大,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2万亿元,1951-2023年年均增长11.6%。湖南消费品市场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1.对资本主义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49-1957年)
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留下了一个混乱不堪、生产力低下,贸易极不发达,商品极度匮乏的市场。新中国成立伊始,党和政府着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私营工商业,逐步改造成为国营工商业,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公有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了利用、限制与改造的政策,使其逐步转化成为社会主义工商业。湖南成立了商业管理机构,城市没收官僚资本商业改为社会主义国营商业,农村建立了供销合作社。1957年末,全省商业、饮食业机构4.6万个,从业人员30.75万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73亿元,是1950年的2.4倍,年均增长13.2%。
2.社会主义公有制商业的建立与发展时期(1958-1978年)
1958-1978年期间,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商业与市场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形成了公有制商业“一统天下”的格局。这一期间,虽然经历过“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非常时期,对商业改革和市场的发展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尤其是个体商业的发展,基本上处于被遏制状态,但总体上看,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商业和市场的发展仍然是快速的和稳步的。虽然全省商业机构(网点)和人员相对减少,但商业销售商品总量大幅度增加,1978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84亿元,是1957年的3.5倍,年均增长6.1%。
3.市场快速发展时期(1979-2000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省商贸流通业沿着市场化改革之路,改变国营商业独家经营的局面,从探索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取消粮食统购制度,到推行商业企业经营、价格、分配、用工“四放开”,再到商业企业转变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竞争主体和法人实体,逐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商品流通的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到1997年底,全省国有商业企业90%进行了不同程度上的产权制度改革,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破千亿达到1047.38亿元,全省消费品市场发展速度空前加快。2000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59.79亿元,是1978年的24.8倍,年均增长15.7%。
4.市场加速扩张期(2001-2023年)
进入21世纪,随着国民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带动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快速提升,促进市场供给能力持续提升,全省消费市场日益活跃、市场规模持续扩大,连续迈上新台阶。2014年、2023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先后突破1万亿元和2万亿元。2020-2022年,全省消费市场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不断冲击,全省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社会生产生活秩序稳步恢复,市场销售逐步改善,2023年全省消费市场恢复向好,年末共有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限额以上法人单位17401家,是2000年末的21.4倍,年均增长14.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历史新高20203.34亿元,是2000年的14.9倍,年均增长12.4%。
(二)城乡市场协同发展。城镇消费品市场快速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全省城镇化率水平较低,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7.9%。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城镇化率稳步提高,全省城镇化率由1978年末的11.5%提高到2023年末的61.2%。城市人口的增加带动了吃穿住行等各方面消费需求的扩大和升级,加之居民消费能力不断增强和消费环境持续优化, 2023年全省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7445.64亿元,1951-2023 年年均增长12.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1950年的40.7%提高至2023年的86.4%。
农村消费品市场增势良好。随着城乡统筹、以工补农、以城促乡等新农村建设政策措施的出台,脱贫攻坚工作扎实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以及近年来电子商务等销售渠道向农村地区下沉,极大改善了农村流通状况和消费环境,全省农村消费市场活力有效激发,市场占比明显提升。2023年,全省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757.70亿元,1951-2023 年年均增长9.4%。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消费品市场发展更是进一步加快,2013-2023年,全省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2.5%,比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速高4.5个百分点。
二、消费结构转型升级,消费市场热点纷呈
(一)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计划经济时期,经济发展缺乏活力,商品生产的能力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居民商品消费以满足吃穿等基本生活需求为主。改革开放后,在努力增加商品供应的同时,于1985年和1992年先后取消了食油、粮食的定量供应,标志着居民的基本生活品供应已告别了短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供求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消费品实现了从供不应求到供大于求,消费品由以基本生活为主到向居住、教育娱乐、医疗保健、交通通信等转变,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全省城镇、乡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由1978年的57.4%、69.9%,下降到2023年的28.5%、30.3%,分别下降28.9个和39.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居住、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支出比重分别由1980年的4.0%、1.5%、7.7%和0.6%提高到2023年的19.9%、14.0%、13.9%和8.8%,占比分别提高15.9、12.5、6.2和8.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居住、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消费支出比重分别由1980年的14.2%、0.3%、3.9%和1.6%提高到2023年的21.3%、11.9%、13.8%和11.5%,占比分别提高7.1、11.6、9.9和9.9个百分点。
(二)商品供应日益丰富。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和市场商品供应的丰富,全省居民消费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低档向高档化、电气化、智能化全面飞跃发展提升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以前,普通老百姓家中的“老四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被视为珍品。1959年末,全省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只拥有手表4.9块、自行车2.5辆和收音机4台;而只有极少数农村居民家庭拥有老式缝纫机和座钟,基本没有自行车、手表和收音机,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开始普及。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耐用消费品工业迅猛发展,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开始进入百姓家门成为居民消费热点,到90年代中后期,家用电器进入新一轮更新换代并日趋多样化。1998年末,全省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彩电99.9台、电冰箱84.5台、洗衣机95.7台、影碟机23.5台、空调20.7台。进入21世纪,消费热点升级到体现生活品质提升的汽车、电脑、手机和智能家电家居等商品。2023年末,全省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43.8辆、移动电话278.1部、计算机42.7台;移动电话用户7680.25万户,是2000年末的27.5倍,年均增长15.5%,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116.3部/百人;全省民用汽车保有量1157.34万辆,是1949年末的10521.3倍;全省私人汽车1077.62万辆,是1987年末的408.2倍。
(三)服务消费市场不断拓展。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和高质量服务市场供给不断扩大,全省居民服务消费需求持续释放,促使服务消费成为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方面,休闲旅游、文化娱乐、大众餐饮、教育培训、健康养生等服务消费亮点纷呈。全省服务消费市场总体规模持续扩大,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52年的20.4%提升到2023年的53.1%。
在餐饮消费方面,湖南积极发展大众化餐饮、标准化餐饮网点,优化餐饮业营商环境,注重弘扬湘菜饮食文化,培育了一批品牌化、连锁化经营的餐饮企业,全省餐饮市场保持较快增长。2023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餐饮收入2575.55亿元,1951-2023 年年均增长14.8%,比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高3.2个百分点;餐饮收入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由1950年的1.7%提升至2023年的12.7%。
在文化娱乐、旅游消费方面,旅游消费持续升温,居民出游方式多种多样,周边游、短途游、亲子游、出国游学等旅游产品备受人们青睐。据测算,2022年全省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2608.90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36%。分行业数据看,旅游住宿服务、旅游游览服务、旅游娱乐服务增长较快,增加值增速分别为35.4%、15.1%和11.7%。2023年,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6.58亿人次,是1991年的54.4倍,年均增长13.3% ;实现旅游总收入9565.18亿元,是1991年2642.3倍,年均增长27.9%。有线电视实际用户达到585.34万户,年末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43%,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77%。
三、市场供给主体多元发展,新型业态蓬勃发展
(一)网络消费等新模式快速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从物资匮乏、消费品凭证供应,到商品供给充沛丰盈、琳琅满目,品牌专卖店、专业店、超市、便利店、百货店、购物中心等各种业态遍地开花。进入21世纪,依托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加之发展跨境电商、支持农村电商等系列政策持续发力,全省网上零售市场呈高速增长态势。2023年,全省实现网上零售额(按卖家分)3040.6亿元,是2015年的5.3倍,年均增长23.2%。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2432亿元,是2015年的5.9倍,年均增长24.8%,较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高17.2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为12.0%,比2015年提高8.4个百分点。
(二)商业综合体等新业态创新发展。随着城镇化建设深入推进,城市居民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消费体验,融合了商业零售、餐饮、休闲养生、娱乐、文化、教育等多种综合性服务的新商业模式—城市商业综合体 得以迅速发展。2011年末,全省只有5家商业综合体。截至2023 年底,全省商业综合体达到51家,全年总客流量为6 亿人次,单个商业综合体日均客流量为3.2万人次;全省商业综合体中商户实现销售额(包括零售业商户销售额、餐饮业和其他服务业商户营业额)343.69亿元。城市商业综合体在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居民消费品质、便利生活配套服务和繁荣城市商业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商品交易市场多元化发展。随着全省大型商品交易市场、物流园区建设的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有力推动了商品流通业的多元发展,逐步形成了一批亿元以上大型商品交易市场,涵盖生产资料、日用消费品、农副产品、建筑装饰材料等门类齐全、协调配套、各具特色的商品市场体系。2023年末,全省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245个,比2001年末增加144个;全年商品成交额达6065.77亿元,2002-2023年年均增长12.4%。其中,综合市场有109个,商品成交额占比为48.9%;专业市场136个,商品成交额占比为51.1%;商品成交额在10亿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53个,100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8个。全省亿元以上市场基本涵盖所有门类,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及便利城乡居民生活,扩大城乡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纵观新中国成立75年,全省消费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消费结构优化升级,新业态新模式方兴未艾,流通效率明显提升。展望未来,全省消费市场仍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下阶段,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着力提升居民消费能力,不断夯实消费增长基础,促进全省消费品市场持续稳定发展。
-
- 热点资讯
- 24小时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