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屈哲:在光明与责任之间书写医疗行业的创新篇章
2025/4/2 13:30:41 来源:财讯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作为兼具眼科基础医疗专业知识和眼科医疗机构管理能力是双料专家,屈哲早已将自己与“创新”和“责任”紧密相连。作为兼具眼科基础医疗专业知识和眼科医疗机构管理能力是双料专家,屈哲早已将自己与“创新”和“责任”紧密相连。这位从辽宁桓仁走出的医学学子,用二十余年的时光完成了从医学检验师到跨国医疗高管、再到眼科医院创始人多次蜕变。她的创业历程不仅见证了中国医疗行业向数字化革新的多个重要节点,更以公益行动诠释了医疗从业者的温度。在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的双轮驱动下,屈哲的故事成为一部浓缩中国医疗现代化进程的生动样本。1979年,屈哲在辽宁桓仁一个普通家庭出生。因为自幼便对医学知识充满了好奇,所以屈哲她在1998年选择考入大连大学医学院,主修医学检验专业。五年严谨的理论以及实践训练,不仅培养了她扎实的医学基础,更练就了其对数据与细节的敏锐洞察。但是,2003年毕业后,屈哲却并未像大多数同学一样留在医院或科研机构开始自己的医学从业生涯,而是选择医疗项目管理作为自己的从业方向。这一选择看似“离经叛道”,却为她打开了更广阔的视野,让她与其他医疗从业者相比更能够直面患者需求和更早发现市场需求的痛点。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优势,让她比其他人更早地意识到医疗行业的变革不能仅靠技术突破,更需要创新管理模式与更科学地将医疗资源进行整合与重新分配。
2011年,屈哲加入新加坡医疗集团中国区,担任副总裁一职。这是她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点。受到新加坡医疗集团国际化的高效运作体系与管理理念影响,屈哲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字化与标准化在医疗机构管理工作中的核心价值。与此同时,屈哲也敏锐地发现,当时中国眼科医疗市场以及各级医疗单位中,存在着严重的资源分布不均、基层服务薄弱等现状,并由此萌生了自主创业的念头。屈哲认为:如果能够借助技术手段优化医疗资源配置,让偏远地区的患者也能享受到优质的眼科服务,那将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2012年,屈哲在北京创立北京丰联嘉悦丽格眼科诊所有限公司,正式迈出创业第一步。不同于传统眼科医疗机构和单位,这家专注于屈光手术与青少年视力保健的眼科医疗机构,从一开始便将数字化基因植入全部的诊疗流程中。
2022年,屈哲在北京创立北京丰联嘉悦丽格眼科诊所有限公司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又和友人一起创建了北京光华眼科医院有限公司,并担任了北京光华眼科医院的院长职务。这家医院主攻眼科手术与视力矫正两项眼科医疗业务,并引入了目前国际领先的飞秒激光治疗技术。为了保证北京光华眼科医院医疗工作的运营效果和效率,屈哲基于自己在北京丰联嘉悦丽格眼科诊所有限公司的成功经验,同样建立了全流程数字化的管理系统。这套管理系统能够确保从术前检查到术后随访期间,患者及医护人员可以免受地域限制,及时通过智能终端实时查看诊疗进度,也让医护人员能够通过AI辅助系统做出精准的医学诊断和制定科学的处置方案。数据显示,光华眼科的手术成功率达99.8%,患者满意度长期保持在95%以上,是北京地区民营眼科医院中的佼佼者。
在深耕眼科医疗的二十年里,屈哲始终扮演着“技术破壁者”的角色。当行业仍困于传统诊疗模式时,她通过构建起“云端智能+线下服务”的立体化医疗生态,尝试通过自主研发打破数据孤岛,让5G云仓物流系统、医联体资源匹配算法与VR健康管理模型在诊疗全链条无缝衔接。这些创新成果并非孤立的技术堆砌,而是她以系统思维编织的新医疗联合网络:从精准预测基层眼科设备需求,到动态优化患者服务动线,再到沉浸式健康场景构建,屈哲用代码与算法搭建起覆盖“预防-诊断-治疗-康复”整个流程的完整闭环。这种将前沿技术转化为服务升维引擎的能力,恰是她区别于传统医疗从业者的核心特质——在屈哲的蓝图里,技术创新不是目的,而是重塑医疗温度的工具。
在技术创新之外,屈哲还致力于将经验转化为行业智慧。2021年,她主编的《一双慧眼——眼科视光中心运营与维护》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书中系统总结了标准化的眼科医疗机构管理体系,对从选址规划到人员培训的全流程都进行了细致的阐述。目前这本论著已经被多家医疗机构列为内部培训重点参考的材料。正如她在书中写道:“好的管理能让技术发挥最大效能,而标准化是医疗质量的根本保障。”
在屈哲的价值观中,医疗不仅是商业,更是使命。2012年,她带领嘉悦丽格团队发起“嘉悦丽格爱眼校园行”公益项目,自此至今,仍保持着每年深入全国数十所学校开展视力筛查与科普教育的工作惯例。该项目至今已覆盖中国20余个省份,累计为超10万名中小学生提供免费检查,建立视力健康档案,并为贫困学生捐赠眼镜及矫正设备。在广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蒙田小学的公益行中,她发现当地学生因缺乏护眼意识,近视率高达40%。为此,她不仅捐赠了价值30万元的眼科设备,还联合当地教育局启动了“护眼小课堂”活动,定期派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培养正确的用眼习惯。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初期,屈哲第一时间组织员工采购防护服、护目镜等物资,驰援武汉一线医护人员。当得知多家医院因交通管制面临物资短缺时,她亲自协调物流,将价值50万元的医疗物资送往武汉协和医院、同济医院等10余家医疗机构。这份行动不仅缓解了前线压力,更被《健康报》等媒体报道,引发社会对医护人员保护的广泛关注。
2024年,屈哲启动“走出大山,放飞梦想”公益计划,通过进行一对一的资助,帮助许多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在云南昭通的一次走访中,她结识了因家庭贫困险些辍学的苗族女孩小杨。在提供学费支持的同时,她还为小杨所在的村落捐赠了电子阅览室,并承诺持续资助直至其大学毕业。小杨在感谢信中写道:“屈阿姨让我明白,知识能改变命运,而爱心能照亮前路。”
“技术可以解决效率问题,但公益才能触及医疗的本质。”屈哲在公益活动中常说,“每一双眼睛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作为医疗从业者,我们有责任让这份希望不被黑暗遮蔽。”
2024年,她自主研发的“医联体数字化医疗器械产品受众匹配与推荐系统”荣获“眼科医学创新发明成果”奖。该技术通过动态算法实现医疗资源智能调配,已在全国30余家医院应用,每年可服务患者超百万名。同年,她获评“医疗健康发展杰出领导人物”。近年来,她也持续通过担任产业化导师、主持多场眼科医疗创新成果评选,推动行业技术标准的制定。
在学术领域,屈哲多次在中华医学会全国眼科学术大会、中国眼视光论坛等高端会议发表演讲,积极分享数字化管理经验,凭借着自己的真知灼见和奉献的精彩演讲,她被“蔡司中国”授予金牌讲师称号。一直以来,她也多次参与编写《眼科诊疗标准化操作指南》等行业手册。这些成就不仅彰显其专业能力,更让她成为连接学术与产业的桥梁——她将临床经验转化为理论成果,再将理论反哺实践,推动整个行业的升级。
面对荣誉,屈哲始终保持着清醒:“这些认可更像是一种鞭策。医疗行业瞬息万变,只有不断突破才能跟上患者的需求。”为此,她正在持续深入探索跨境医疗合作的新模式,屈哲表示,“未来,我希望让中国经验惠及更多国家,也让国际先进技术更快落地中国,真正实现‘光明无国界’。”
从东北小城的医学生到国际化的医疗创业者,屈哲用行动证明:医疗行业的进步,既需要严谨的技术理性,更需要温暖的人文关怀。她的故事,是中国医疗行业从资源匮乏到数字化革新、从单一诊疗到全周期服务的缩影。在让技术创新与公益责任达成平衡的过程中,她不仅实现了个人价值,更以点滴努力推动着整个行业的温度与高度。
正如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言:“医疗的本质是希望。当我们用技术让诊疗更精准,用爱心让服务更温暖,或许就能离这个目标更近一步。”在光明的道路上,屈哲仍在坚定前行,而她身后的脚印,早已化作无数患者重见世界的曙光。
作者:黄中磊
校对:莱斌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