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碳市场首度扩围 关键环节仍需打通
2025/4/18 12:11:46 来源:中国工业报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碳排放权交易扩围的靴子落地。 3月26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此次扩围后,将新增1500家重点排放单位,覆盖全国二氧碳排放权交易扩围的靴子落地。
3月26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此次扩围后,将新增1500家重点排放单位,覆盖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比提升至60%以上。
我国绿色低碳正向纵深挺进。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产值较大,涉及面广,同时也是碳排放大户。碳排放权交易覆盖三大行业,将关系到行业走势,也将进一步凸显我国降碳的决心和布局。
其影响究竟几何?将如何落地推进?这些问题为外界广泛关注。
八大高碳行业已覆盖前四
随着三大行业纳入碳交易市场,这意味着,八大高碳行业已覆盖前四。
碳市场是国际通行的气候治理政策工具。随着碳中和大幕的开启,发电、钢铁、水泥、铝冶炼、化工、石化、航空、造纸等八大行业被视作减碳重点对象。
2021年7月,生态环境部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启动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四年来,发电行业全口径碳排放强度累计下降了8.78%,减排成本降低大约350亿元。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可持续金融学科发展基金学术主任邱慈观告诉中国工业报,在全国碳排放总量中,发电行业是碳排放的第一大户,占40%。钢铁、水泥、铝冶炼这三个行业占比分别为15%、9%和5%,合计高达20%以上。“因为这次只将三个行业中的重点排放单位纳入,
所以只纳入了其中的22%,但其脱碳对我国碳中和目标实现依然很重要。随着三大行业纳入碳交易市场,这意味着,八大高碳行业已覆盖前四。”
邱慈观进一步分析认为,我国钢铁、水泥、铝三大行业产量都位居世界第一,分别占全球产量的54%、50%、60%,其产能化解面临较大压力,纳入碳市场也是淘汰落后产能的重要手段。此外,欧盟碳边界调整机制将影响中国的出口,主要涉及发电、钢铁、水泥、铝冶炼、化肥、化工六个行业,纳入碳市场也是有效的应对方式。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教授李岩向中国工业报表示,“十四五”期间,发电、钢铁、水泥等八大行业被视作减碳重点,原本都计划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但是八大行业工艺的复杂程度不一,减排基准线数据不明晰,如果不能对碳排放数据进行全面核算,很难进行碳排放交易。因此,2021年,首先将排放最多的发电行业纳入碳交易市场,覆盖了碳排放量40%的减碳目标,但覆盖面仍然不够。
李岩进一步表示,对照双碳目标,短期来看,要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的话,主要的碳排放行业必须一致呈现减碳的趋势,否则很难实现碳达峰。随着本次碳市场扩围,已经覆盖了60%以上的碳排放量目标对象,这意味着,距离2030年实现碳达峰又实质性地近了一步。
中国节能协会副秘书长兼碳中和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张军涛告诉中国工业报,三大行业纳入碳市场,将有效促进我国工业领域的绿色低碳发展,支撑国家整体碳中和目标实现。
具体来看,一是减排潜力大。钢铁、水泥、铝冶炼是我国工业领域碳排放总量大、强度高的代表性行业,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20%以上。
二是市场基础较好。这些行业企业相对集中,排放核算标准明确,数据基础和管理经验较为成熟,纳入碳市场具备较好条件。
三是示范带动效应显著。通过市场机制的引导,能倒逼企业优化生产工艺、提高能源效率,加快低碳技术的应用和产业转型升级,从而为其他工业领域提供示范经验,推动整体产业结构绿色转型。
德国工业企业博世集团董事会主席史蒂凡·哈通表示,中国政府为推动低碳发展付出了诸多努力,通过前瞻性的政策和举措,在推动可持续制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及构建低碳供应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分步推进逐渐收紧
优先分步推进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进入碳市场,既能应对国际贸易挑战,又有助于逐步完善我国碳市场机制和积累经验,为未来碳市场扩大到更多行业提供了基础和参考。
根据部署, 三大行业纳入碳市场分两阶段实施:2024-2026 年为启动实施阶段,2027年后是深化完善阶段。
2024 年度作为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首个管控年度,2025年底前完成首次履约工作。其中,2024年度配额基于经核查的实际碳排放量等量分配,2025、2026年度配额采用碳排放强度控制的思路分配,企业所获得的配额数量与产能产出挂钩,合理确定配额盈缺率,行业整体配额盈亏基本平衡。2027年后,行业配额总量逐步适度收紧。
邱慈观表示,根据上述规定,2024年实际碳排放量为许可排放量,2025、2026年采取和产出挂钩的配额制度,2027年开始配额总量逐步收紧。
“上述规定实际上是碳排放的一把尺子,核心是碳排放许可的数量分配制度。”邱慈观表示,配额制度可以理解为行业平均水平制度,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可以出让其碳排放指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需要购买碳排放指标,但在实践之中所有重点排放单位的配额都会随着配额总量的收紧而减少。
“这其实是一种渐进式的倒逼机制。”李岩表示,由于企业技术不一样、生产路径不一样,技术先进企业将碳排放配额通过碳交易市场交易,将低碳技术转化为碳资产,最终形成经济效益。技术落后企业就需要买碳排放权,成本就上升。由此,这一制度将会激励企业加速技术升级,提高碳减排水平。
李岩表示,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比较复杂,工艺流程多,涉及碳排放的环节较多,其碳排放数据并不明确。因此,准确掌握行业平均水平、单个企业碳排放数据并非一件易事,需要一定的时间。
张军涛认为,采取分步推进策略,要基于多维度综合考量。
一是从国际环境看,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于2023年10月进入过渡期,将在2026年正式实施,届时欧盟将对钢铁、水泥、铝冶炼等高排放行业的进口产品征收碳边境税。
二是从我国碳排放交易体系覆盖范围来看,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的排放总量大且排放特征复杂,尤其是钢铁和水泥行业涉及较为复杂的过程排放,因此核算和监管难度更高。所以要夯实碳排放数据基础,确保企业逐步建立完整的碳排放核算体系,通过关键参数月度存证、年度核查等机制,提升数据真实性和准确性,为配额分配和交易奠定基础,同时降低履约执行初期阻力。
三是分步推进行业纳入市场对平衡减排目标与行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按照方案内容,2024 年作为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首个管控年度,2025年底前完成首次履约工作。采用碳排放强度控制的思路实施配额免费分配,通过调节系数控制企业盈缺率,确保行业整体配额盈亏平衡。2027年后配额逐步适度收紧,逐步提升减排压力,这对行业短期减缓减排压力具有重要意义,也倒逼企业要不断更新节能减排技术,减少减排成本压力。
张军涛表示,总体看,优先分步推进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进入碳市场,既能应对国际贸易挑战,又有助于逐步完善我国碳市场机制和积累经验,为未来扩大到更多行业提供基础和参考。
关键环节需进一步打通
在碳市场扩围顺利推进中,还有一些关键环节需要各方共同努力,精准落实,保障政策落地取得实效。
张军涛表示,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的具体操作,将主要围绕以下几个环节推进:一是企业范围确定与数据报送,二是配额分配与核定,三是履约管理与交易,四是监督核查与能力建设。
“通过上述流程,可确保三个行业顺利进入全国统一的碳交易体系,并实现碳减排目标与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衔接。”张军涛说。
从产业规模、经济体量来看,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都是我国经济领域的重要板块,影响面较广较深。
李岩表示,对于企业而言,碳排放权交易主要涉及企业的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生产过程属于直接排放,用电用能如果外购的算间接排放,企业需要综合考量。一是生产工艺上需不需要做相应的技术创新,可以在哪些环节进行减碳,这是生产过程的减碳。二是从能源的角度鼓励企业购买绿电,这将相当于没有占用碳排放指标。
事实上,近年来,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面临冷热不均的现状,尤其是钢铁、水泥,全行业除了一些龙头企业,很多企业陷入亏损的现状。
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初步统计,2024年重点统计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02万亿元,同比下降6.4%;利润总额为429亿元,同比下降50.3%;平均销售利润率为0.71%,同比下降0.63个百分点。杭钢股份(600126.SH)、凌钢股份(600231.SH)等多家上市钢企2024年出现亏损。
对此,邱慈观认为,在目前经营状况下,钢铁、水泥仅仅依靠自有资金,难以全面完成低碳改造,即使是三个行业中获利较佳的铝冶炼行业亦然,由于需要的改造资金较大,也难免出现一定的资金缺口,因此,三大行业全面降碳,需要大力借助绿色金融手段。
张军涛建议,为积极应变,三大行业相关企业应着重开展以下工作:一是建立并完善碳排放核算和管理体系,确保排放数据的真实、准确与透明;二是明确碳资产管理专职部门或团队,提高碳排放管理水平和交易履约能力;三是持续优化生产工艺,加快绿色技术改造,积极降低碳排放强度;四是开展内部人员培训和行业交流活动,提升对碳交易规则与政策的理解与实践能力;五是提前布局碳资产战略,合理规划配额管理、交易与风险控制,确保企业顺利适应新形势下的碳市场要求。
“在碳市场扩围顺利推进中,还有一些关键环节需要各方共同努力,精准落实,保障政策落地取得实效。”张军涛表示,一是确保数据质量与标准统一;二是加强政策宣贯和能力建设,帮助企业准确理解政策要求、市场规则及履约方式,提升企业参与碳市场的能力和主动性;三是稳妥推进市场运行管理,密切关注市场供需关系、价格波动风险和企业履约状况,建立必要的风险防控和预警机制,避免市场波动对企业正常经营造成冲击;四是做好行业协同与区域协作,推动区域减排资源和减排空间的优化配置,提升整体碳减排效率;五是注重技术研发与产业支撑,相关部门要引导企业加大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力度,推动形成有效的产业支撑体系,助力企业稳步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刘德炳)
转自:中国工业报
- 热点资讯
- 24小时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