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明年将启动碳交易国内市场
2009/11/24 22:41:49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中国明年将启动碳交易国内市场明年启动国内碳市
高正琦透露,作为此前制约中国碳交易市场因素之一的碳交易市场相关办法,目前已经到了国家发改委层面,预计明年将推出。
2008年,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能源环境交易所以及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相继建立,中国迈出了构建碳市的第一步,但由于政策法规配套未到位等原因,在国际上已经进行得“如火如荼”的碳交易市场,在国内却一直未能启动。
“国内目前出现的碳交易,主要是针对欧洲碳市制定的规则而进行的一些‘倒买倒卖’行为,真正的国内碳市场还未出现。” 高正琦说。
上个月底,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在国内率先发起“企业自愿减排联合行动”,以试点符合中国国情和企业实际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测量、报告、核实体系,减排和交易体系等。
高正琦昨日透露,目前,这一行动进展顺利,已经进入“设计阶段”,即市场规则的设计阶段,而已经明确参与该“联合行动”的国内企业,已经超过了20家,其中不乏中石油、华能、国华等国内主要能源企业。
中国作为《京都议定书》附件Ⅱ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按《京都议定书》规定,在2012年之前并不承担减排义务,高正琦表示,在后《京都议定书》时代,中国也不应该承担减排义务。
这就使得中国在碳市规则制定中,不会采用京都框架内市场(CER,即政府硬性规定必须完成的核定减排量交易市场),因此,未来的中国国内碳市场,将采取与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上月发起的“企业自愿减排联合行动”类似的VER市场。
积极谋求碳市定价权
构建中国自己的国内碳市场,意义何在?
“在方兴未艾的全球碳交易市场中,中国应积极参与构建碳市场,谋求碳市定价权,否则,正处在全球碳交易产业链最底端的中国,将面临国际石油市场中丧失定价权的前车之鉴。” 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负责人杨志说。
杨志表示,中国的实体经济企业为碳市场创造了众多减排额,去年,中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CDM)产生的核证减排量成交量占全球的84%,是全球第一大国。
然而,这些核证减排量却被发达国家以低廉的价格购买后,包装、开发成为价格更高的金融产品、衍生产品等进行交易。
“如今年6月,中国卖给欧洲买家的核证减排量现货价格为11欧元/吨左右,而同样的欧盟配额的2014年12月到期的期货价格高达19欧元/吨。”
杨志认为,由于没有自己的碳交易体系,中国自然无法获得相应的定价权;而缺乏相应的碳市场规则、制度,中国自然无法建立自己的碳市场。
“我国之所以没有国际石油的定价权是因为我国没有参与石油期货市场的构建,由此导致了一方面我国石油企业无法像跨国石油巨头那样在期货市场大量‘吸金’,另一方面我国国内只能靠行政定价来面对国际油价的涨跌。”杨志认为,这个教训不能重演,中国必须参与构建全球碳市场。
杨志认为,发达国家正在悄无声息地谋划着游戏规则:在目前CDM机制之下,全球主要的第三方认证机构(DOE)都是欧洲的,CDM之外的规则如VCS、黄金标准等也都是发达国家在主导,因此,中国确需尽快构建一整套与发展全国统一碳市场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
许可新
“中国明年年内将肯定会启动国内的碳交易市场。”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总经理高正琦昨日接受CBN记者采访时表示。届时,这个新生的碳交易国内市场,将采用以企业自愿减排参与的形式(即VER)。
明年启动国内碳市
高正琦透露,作为此前制约中国碳交易市场因素之一的碳交易市场相关办法,目前已经到了国家发改委层面,预计明年将推出。
2008年,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能源环境交易所以及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相继建立,中国迈出了构建碳市的第一步,但由于政策法规配套未到位等原因,在国际上已经进行得“如火如荼”的碳交易市场,在国内却一直未能启动。
“国内目前出现的碳交易,主要是针对欧洲碳市制定的规则而进行的一些‘倒买倒卖’行为,真正的国内碳市场还未出现。” 高正琦说。
上个月底,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在国内率先发起“企业自愿减排联合行动”,以试点符合中国国情和企业实际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测量、报告、核实体系,减排和交易体系等。
高正琦昨日透露,目前,这一行动进展顺利,已经进入“设计阶段”,即市场规则的设计阶段,而已经明确参与该“联合行动”的国内企业,已经超过了20家,其中不乏中石油、华能、国华等国内主要能源企业。
中国作为《京都议定书》附件Ⅱ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按《京都议定书》规定,在2012年之前并不承担减排义务,高正琦表示,在后《京都议定书》时代,中国也不应该承担减排义务。
这就使得中国在碳市规则制定中,不会采用京都框架内市场(CER,即政府硬性规定必须完成的核定减排量交易市场),因此,未来的中国国内碳市场,将采取与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上月发起的“企业自愿减排联合行动”类似的VER市场。
积极谋求碳市定价权
构建中国自己的国内碳市场,意义何在?
“在方兴未艾的全球碳交易市场中,中国应积极参与构建碳市场,谋求碳市定价权,否则,正处在全球碳交易产业链最底端的中国,将面临国际石油市场中丧失定价权的前车之鉴。” 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负责人杨志说。
杨志表示,中国的实体经济企业为碳市场创造了众多减排额,去年,中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CDM)产生的核证减排量成交量占全球的84%,是全球第一大国。
然而,这些核证减排量却被发达国家以低廉的价格购买后,包装、开发成为价格更高的金融产品、衍生产品等进行交易。
“如今年6月,中国卖给欧洲买家的核证减排量现货价格为11欧元/吨左右,而同样的欧盟配额的2014年12月到期的期货价格高达19欧元/吨。”
杨志认为,由于没有自己的碳交易体系,中国自然无法获得相应的定价权;而缺乏相应的碳市场规则、制度,中国自然无法建立自己的碳市场。
“我国之所以没有国际石油的定价权是因为我国没有参与石油期货市场的构建,由此导致了一方面我国石油企业无法像跨国石油巨头那样在期货市场大量‘吸金’,另一方面我国国内只能靠行政定价来面对国际油价的涨跌。”杨志认为,这个教训不能重演,中国必须参与构建全球碳市场。
杨志认为,发达国家正在悄无声息地谋划着游戏规则:在目前CDM机制之下,全球主要的第三方认证机构(DOE)都是欧洲的,CDM之外的规则如VCS、黄金标准等也都是发达国家在主导,因此,中国确需尽快构建一整套与发展全国统一碳市场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上一篇:别让新能源“火一把就死”
- 下一篇:专家预计:2020年中国风电装机容量将达1亿千瓦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