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水稻育种四处奔波 一个农民变成著名育种专家
2009/12/1 20:18:41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为水稻育种四处奔波 一个农民变成著名育种专家育种缘于当年农民粮食不够吃
出生于1946年的江祺祥,祖辈生活在常州武进农村。“我初中毕业就回家种田了。当时我家在武进县郑陆公社三皇庙大队。由于有点文化,我做了生产队的农技员。”江祺祥回忆说,“那时候,我们种的水稻亩产只有500斤。尽管种了双季稻,农民还是不够吃。有一件事触动了我,让我走上水稻育种之路。”
什么事呢?原来,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武进引进一种叫做“农垦58”的日本水稻品种,亩产高达800斤!换个品种能使产量提高这么多,太神奇了!“那时候我就想,如果选出这种稻米的优质种子,没准还能提高产量呢。”
初中文化水平的江祺祥,凭着兴趣和想象开始了他的育种生涯。他天真地认为,培育稻种的原理应该与配猪苗差不多,如果让分蘖强的稻苗与穗子大的杂交,抗病强的与产量高的稻苗杂交,通过人工授粉,高产优质品种不就培育出来了吗?他真这样去做了,可忙乎了几年,什么结果也没有。“后来我才明白,育种的学问大呢。我于是向县稻麦育种组借了书,白天在田里忙活,晚上啃书。看不懂,就跑到育种组去请教。慢慢地,我打下了一些基础。”
1974年,28岁的江祺祥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种子迷,那一年,他被调进武进县种子公司下属的稻麦育种组,不过身份还是农民。
为育种一年有五个月奔波在海南
全中国水稻育种最理想的地方是海南岛。就在调进育种组当年,江祺祥去了海南。一直到现在,每一年,江祺祥总有5个月是在海南度过的。
“那时候交通很不方便,从武进到海南岛,路上得七八天,不知道要转多少次车船。我像个逃荒的——一根扁担,两只麻袋,前面装着被子、蚊帐、衣服、萝卜干,后面装着种子。转车、等车的路上住招待所,正规的房间每天要1块5毛钱,我哪舍得住!就在走廊里铺一张席子,睡一晚只要2毛钱。”
当年的海南岛云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水稻育种专家。江祺祥自感知识和经验都很不足,就翻山越岭到处请教专家。“有一天,我连续跑了几个省的育种基地,路上饿得不行,好不容易见到一家小饭店,一口气吃了1斤半米饭。”
最让人惊心的是海南蛇多,且多是毒蛇。“我们租住的是当地农民的房子,由于每天回住处时都很晚,我在门与床之间放了一张小板凳,晚上开了门,一步跳到板凳上,再一步跳到床上,然后赶紧拧亮手电筒,翻看被子和枕头,看是不是钻了蛇。有一天晚上,我刚上床,听见啪嗒一声,有东西从屋顶掉下来了,我拧亮手电筒一看,竟是一条很大的眼镜蛇!”
苦是苦得没话说,不过,正是在海南,他在实践和理论上都得到很大提高。
一个农民变成著名育种专家
1982年,由江祺祥负责前期育种、省农科院4位专家一起研究的“紫金糯”,经有关部门审定,在南方11个省市推广种植。当时一般水稻亩产800斤左右,而大面积种植的“紫金糯”亩产超过1000斤。江祺祥与省农科院4位专家因此获得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有了这个成果,江祺祥到海南育种的劲头更大了。1987年,他参与育种的武育粳2号基本成型,大面积种植亩产达1100斤,个别田块亩产高达1500斤,而且稻米品质十分稳定。不久,由他主导培育的武育粳3号也培育成功。省农林厅长了解武育粳的情况后,特意带领全省分管农业的副县长及农技人员来到江祺祥的育种基地。一看大家都惊呆了:所谓基地,根本没有办公室,只有几间充满农药味的草房,泥巴地上铺着尼龙膜,屋里连电灯都没有。厅长感慨地对大家说,你们看看,老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搞科研的!
老江没有停步。1998年,他培育的武育粳5号也大面积推广,至今累计推广面积达1480万亩。因为育种,江祺祥和他的同事们3次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本人,则由一位农民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上一篇:2010年国内车市继续狂飚还是可能黯淡
- 下一篇:上海市场面粉价周环比稳中略有下跌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