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运会专用物资最后一拍落槌 众藏品落入百姓家
2009/12/17 22:08:45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奥运会专用物资最后一拍落槌 众藏品落入百姓家6月30日上午,北京奥运会专用物资最后一拍落槌。至此,北京奥组委和北京产权交易所(以下简称“北交所”)奥运资产的处置画上圆满句号,并在中国产权市场上创造多项纪录。
奥运资产增值260%
自2008年9月9日至今年6月30日,历时近一年,北京奥运会专用物资拍卖创造了中国产权市场上拍卖时间最长、竞买人数最众、竞价轮次最多、溢价率最高4项纪录。如此长时间、大规模拍卖在中国拍卖史和奥运史上均为首次,可谓是北京奥运会之后的又一场“马拉松”,它将“奥运热”延续至今。
近一年来,北交所共组织奥运资产专场拍卖会25次,先后处置了奥运家具家电、公务用车、奥运开幕式用缶等超过70万件,共计评估值5261万多元,回收现金1.89亿多元,资产增值率达260.19%。
回首拍卖历程,“明星”拍品首推万众瞩目的奥运缶。奥运会开幕式上,承载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击缶而歌”令人难忘。奥运会后,奥运缶的去向为众心所系。今年3月,奥运缶被正式抬上北交所拍卖台,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历程。其中,编号为吉祥数字的缶则是人们的角逐对象,1890号缶更是拍出28.8万元的天价。
除奥运缶、奥运竹简等纪念收藏类物资外,篮球巨星姚明睡过的床、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坐过的汽车等,同样是老百姓的关注焦点。在最后一场拍卖会上,人气十足的乒乓球决赛台被北京移动公司的陆先生以6.2万元竞得。他表示,这个“冠军球台”将摆放在公司的客户俱乐部里,供乒乓球爱好者们使用。
奥运物资流向民间后被派上各种用场。除了像乒乓球决赛台成为公用品外,不少奥运物资被个人留作纪念。比如,有人将奥运缶扛回家作为“镇宅之宝”。由于主要拍卖方式为打包拍卖,更多的奥运物资挪作商用。如,有些酒店开设了“奥运套房”,以奥运物资作家具,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首开市场运作先河
从申办到举办,北京奥运会均有不少创新之处,会后的奥运物资处置同样较往届有所不同。奥运会一结束,奥组委便委托北交所处置部分奥运物资。在奥运史上,这是首次通过公开拍卖的方式来处置资产。
北交所业务总监张大为介绍,自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起,奥运资产处置才开始进入商务操作,之前历届奥运会的物资都是由政府投资,全部作为公共财产,通过变卖、赠送或收藏的方式处置,其盈亏由政府自负。而北京奥组委选择以市场机制处置资产,体现了中国特色。
北交所常务副总裁梁雨告诉笔者,利用公开的产权市场平台处置奥运资产,这是前所未有的。奥运物资总量为2000多万件,价值10亿元。将这些浩繁的物资通过市场变为可观的现金,能够减免国家保管费,减轻政府的压力。梁雨说:“这样一方面为奥林匹克赞助商、投资人提供了资金回收方式,一方面也在民间广泛地传播了奥运精神。”
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副秘书长王凤海认为,这种纯粹市场经济的交易方式,适合于奥运物资拍卖。奥运物资很难定价,以市场为导向,采用传统现场拍卖与网络竞价相结合的方式,能够实现资产的价值最大化。这也体现了中国特色的产权市场在“发现价格、发现投资人”两方面的优势。
促生多重社会效应
奥运物资作为奥运盛会的见证,其公开拍卖除引发人们强烈关注以及对其收藏价值的讨论外,还促生了多重的社会效应。
对拍卖行业而言,王凤海指出,拍卖是上世纪8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出现在我国逐渐恢复发展的,它被国人认识、接受的程度还远远不够。而人们对奥运物资拍卖的热烈讨论无疑产生了放大效应。“宣传、展示拍卖这种买卖方式,有利于促进拍卖业的规范发展,为我们处置相关资产提供经验。”他说。
对广大百姓来说,对奥运物资拍卖的关注和讨论,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奥运情结”。尽管许多奥运物资的成交价远远超过起拍价,但多数中标者觉得物有所值。最后一场拍卖会上,一号标的被竞买人王先生拍得。据了解,他参加了10多场拍卖,共拍得4万多件奥运物资,花费300多万元。对于这些物资,王先生认为,价位是次要的,主要是个人作纪念。
拍卖让奥运物资走进市民生活,使普通大众得以与奥运“零距离接触”。即使无法亲历或亲临奥运会,通过公开拍卖以及网络竞价,也能通过打上了奥运符号的奥运物资,得到一种现场体验。有分析称,拍卖是“一箭数雕”之举,借此还可以向公众继续传递奥运符号、传播奥运理念,延续奥运记忆。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上一篇:中国棉农饱尝“入世”冲击之痛
- 下一篇:报喜鸟实际募集资金总额达7.82亿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