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水稻联合收割机市场应用与发展分析
2010/10/25 19:12:01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我国水稻联合收割机市场应用与发展分析1.我国水稻联合收割机的应用前景
1.1联合收割机市场潜力广阔。使用水稻联合收割机进行收获,可一次性完成收割、脱粒、清选及装袋等过程,可以大大提高水稻收获效率,降低成本,并且损失相当小。因此,发展水稻机收特别是优先发展水稻联合收获,是当前水稻种植首选的收获方式。随着水稻机收作业面积的扩大,农业机械化水平也会不断提升,对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几年,虽然我国联合收割机发展较快,投入作业的机械逐年递增,但从总体上看还远不能满足农村市场的需求,所以水稻机收市场发展潜力很大。另外,联合收割机除了主要用于收获水稻外,还可以收小麦、大豆等作物;复合式收割机在农闲时还可以进行运输作业。
1.2规模化经营促进机收市场的形成。随着农机技术的进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联合收割机的经营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在近几年的联合收割机异地作业和代收作业中初现端倪。目前,水稻生产经营规模已呈逐年增大的势态,土地承包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从而为机收市场的形成提供了较好的需求环境。
1.3机收作业可实现节本增效的效果。在收获季节时,农村往往出现劳力紧张、劳动力价格上涨的现象,同时,机械收获效率高、损失小,从而降低了成本,增加了净产量,提高了农民收入。另外,机收作业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缩短了收获时间,也为农民从事二三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达到了节本增效的目的。
1.4机收水稻价格优势在竞争中显现。水稻机收省时省力,上市较早,新稻价格往往较高。待人工收割脱粒后稻谷大量上市时,价格会下降,因此农民对机收的热情不断高涨,争取早收割、早上市,以提高水稻收益。
1.5跨区作业为机收水稻提供了保证。近年来,随着跨区作业形式的出现,农民购机有了更宽阔的市场,使购买农机从事经营活动成为可能。农机购置补贴力度的加大,加之向水稻收获领域倾斜,使农民购机用机的愿望得以实现,并成为我国4000多万农机手队伍的一员。
1.6社会高度重视机收作业。近年来,各级政府对水稻机收环节高度重视,制定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有些省份还对购买水稻收获机提供追加补贴资金,使具有高技术含量的水稻联合收割机进入寻常百姓家。每到稻麦成熟收割季节,农机部门与农机手一道,组织开展异地跨区作业服务,包括组织管理、信息服务、签订合同、安全生产、作业质量等。通过加强管理、规范中介、有序流动、强化服务、完善机制、扩大范围、增加科技含量,保障跨区作业顺利有序进行。
2.水稻联合收割机的发展建议
2.1突出重点,推行技术创新,抓好机具引进和推广示范工作。传统的水稻联合收割机在使用中还存在许多弊端,如通过性差、可靠性低、秸秆处理不理想、机型庞大、收割适应性差、受气候影响大等。所以,水稻生产区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抓好水稻收获机的选型工作。要深入基层,了解水稻田收获情况,根据实际情况,搞好技术设计,抓好技术创新。坚持渐进性和示范性的推广原则,做好不同面积、不同地域的试验示范工作。从生产实际看,田块小、湿润的地块宜选用机型小巧、重量轻、价格低、配用橡胶履带的机型;干燥地块宜选用轮式拖拉机上的背负式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另外,农闲时要从事运输作业的用户可以选择这种机型。
2.2注重实效,推行体制创新,推行农机服务产业化。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加强县域农机服务中心站、乡镇农机管理服务重点站建设,培育农机协会、农机股份合作社及农机科技示范户,形成省市县乡村五级农机网络。主管部门要在每次作业前下达技术标准,作业后要认真检查验收,杜绝不合格和不经检验的机具参加作业。要狠抓作业前地块区划制度,实现机车作业三到边一到头的高精标准。积极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开展好水稻机收跨区作业。各级农机部门要加强技术和中介服务,把联合收割机经营户组织起来,为跨区作业保驾护航。
2.3做好培训工作,提高从业人员素质。联合收割机的结构比较复杂,技术要求较高,因此,对农机手的要求很高,要求农机手对机器的性能特点、维修保养知识、安全操作常识等熟练掌握。只有符合要求的农机手才能保证水稻联合收割机发挥其自有的作用,先进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机主管部门一定要深入开展农机手培训工作,抓好全员素质标准建设,从而保证机收作业适时优质高效低耗,实现机收增产增收增效。
2.4强化组织领导,加大投入力度。水稻生产关系到我国粮食安全问题,进而影响社会稳定。所以,各级政府一定要重视水稻生产相关问题,可以借鉴各地建设水稻生产机械化示范园的经验,加强水稻生产机械化建设,并以国家投入为导向,引导农民投入,吸引各种社会经济组织、个人投入,保证在政策上扶持,在科研上突破,在生产力上提高,在服务上加强,来提高联合收割机的推广使用,加快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上一篇:2010年我国燃料乙醇市场发展前景分析
- 下一篇:中国风电市场发展空间巨大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