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电力工业发展全球化定位
2012/2/27 10:06:53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我国电力工业发展全球化定位在经过2002年~2008年突飞猛进的规模增长之后,电力企业的发展目标在三年内出现了转型。
第一不代表优质
中电联秘书长王志轩表示,由于对国外权威统计数据了解的滞后性,加之从历史数据来看,美国的电力年度装机数据波动性较大,再加上统计口径不尽一致,现在给出上述结论还为时尚早,只能说是研究者根据发展趋势作出的初步分析。这也是对此信息处理低调的原因之一。
但是,我国对电力装机规模的热情确实比前些年大幅降温,这才是业内对此信息表现低调的重要原因。在电力发展速度比较慢的时代,对装机的增长会特别重视,即使是达到1亿千瓦、3亿千瓦的时候,也会大张旗鼓地庆祝,而现在我国电力装机一路攀升,企业好像对规模的增长不感冒了。
世界上也是如此,各国电力行业不是在比规模,而是比清洁、节能、效益等,如果我国只有装机规模位居世界第一,而在其他方面与国外没有可比性,这一消息公布之后,反而可能引起负面舆论,国际舆论可能认为中国对全球环境的负面影响过大。“所以,从国内外来看,电力企业都对‘大’失去了兴趣,而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强’上,我们即使今年不是世界第一,明年或者再过几年在电力规模总量上也必然是世界第一。但那又能怎样,大家已经没有兴奋感了,总量第一不代表没有问题,何况按人均计算只是中等水平。”王志轩说。
各方表现更为理性
“现在不愿炒作这个事情,因为电力企业也面临诸多困难。”王志轩说。
2008年以来,顶着电煤价格、国际金融危机和节能减排等压力,电力企业发展之路充满艰辛。目前,既要保证电力供应,又要拿出资金来转方式、调结构,降低资产负债率。发电企业一边要承担保障供电安全的责任,一方面要解决已经很棘手的“吃饭问题”。
去年电价调整,反映出政府也看到了发电企业的困难和问题已经威胁到其生存发展。电价的调整和地方政府的补贴,让电力企业感受到些许温暖。但是由于力度不够,问题还是没有根本解决。
迫于市场竞争压力,电力企业的经营理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领导的发展意识、市场意识、扭亏增盈意识比过去强了不知多少倍,现在,电厂领导对厂里的任何事情都对答如流,发电量、煤耗、优劣势等问题都烂熟于心。“现在环境不太好,大家干得很辛苦,付出了很多的辛苦劳动,但是经营还是不很理想。”华电集团政策与法律部主任陈宗法说。
第一之后的竞争
规模已经逼近世界之巅的中国电力工业,以后该向什么方向去努力?“中国的发电量位居世界第一,与我们的人口总量有关,我们人均水平还不是第 一,总量第一也是低水平的增长,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华东电监局局长邱智健向记者表示。
过去的某些时段,五大发电集团热衷于规模竞争。近几年,已经从规模的对比转移到赢利水平的较量。五大发电集团之间竞争还是存在的,但已经结束了以前的无序竞争,以后可能会是比较理性的竞争。
“现在,企业的工作报告都是首先关注企业利润。”陈宗法说,几家集团主要考量的是煤耗、加强经营管理、发展非电产业、降低资产负债率。在几大集团的工作报告中,加强经营工作、改变目前赢利水平下降的问题连篇累牍,占到工作报告的七八成篇幅。
对于如此庞大的电力市场,邱智健建议,中国的电力发展一定要做到因地制宜,不能全国一个政策。全国的平均数很难说明各区域的实际问题。单凭煤耗来看,全国平均煤耗330克/千瓦时,华东地区才290多克/千瓦时,仅煤耗差别就有30多克/千瓦时的空间,各地的电力发展政策要承认区域差别,不能简单地用平均数来衡量,包括投资、评估、建设都要注意这些问题。
“在如此大型的电力规模中,要牢记不是大就好。”邱智健说,有了智能电网,还是要因地制宜地发展分布式电源,煤电、气电、核电发展并重。他接着说,现在人们说大机组效率高,实际上,由于种种原因导致部分大机组利用率较低,没有完全发挥优越性。有些小机组虽然煤耗稍高,但通过技术优化,在负荷中心的机组却可以减少输送距离,更经济更环保。现在的倾向是什么都要大,对此还是要因地制宜,采取发展热电联产及分布式电源等多种发电方式。对电力的需求,也要在科学性、合理性上做些文章。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