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电信与金融业营改增冲刺难题
2014/3/17 13:53:23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我国电信与金融业营改增冲刺难题金融行业的特殊性在于,一项交易往往会涉及多方,甚至资金可以在全球转一圈再回到原地。这给征收增值税增添了复杂性和难度
电信业营改增营业税改增值税箭在弦上,而金融业的营改增也将于2015年开启。前者关系到你手机套餐会否因此涨价,而后者或许会影响到你的房贷多少。
安永会计师事务所间接税合伙人梁因乐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电信业的营改增涉及我们每个人的套餐怎么缴费,而个人从银行获得的房贷利息也或因金融业营改增而有变化。“如果以后缴纳增值税,税率高于此前5%的营业税,银行会不会提高房贷利息,这个得看你和银行签的房贷合同。如果银行要涨房贷,会是个人承担,还是银行和个人分担,这些都是消费者应该关注的。”
电信或实行两档增值税
今年的预算草案报告提出抓紧研究电信业纳入营改增范围,力争4月1日实施。电信业营改增方案本应在去年推出。
梁因乐昨日在内部培训中表示,自己去年初参与一家电信巨头的营改增试点准备工作,当时电信业营改增方案准备于2013年7月1日推出,但是上报方案两度被打回。
梁因乐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目前电信公司比较倾向于两档税率,即基础电信服务适用11%的增值税率,而增值电信服务适用税率为6%。
但如何划分清楚两档税率会成为一大难题。“比如说你手机是188元套餐,里面有多少适用于11%税率,多少适用于6%,这是企业说了算还是税务总局说了算,或者在方案出台时就能把这条线划得很清楚?11%和6%两档税率如何划分,这个是电信业界公认的难题。”梁因乐说。
梁因乐称,电信业营改增方案正式实施不会太快。“增值税不单是文字上,有一些配套细则需要完善。比如现在合并两档税率的增值税发票还打印不出来,还需要一段时间把这个事情做成。”
金融业营改增将“换药”
在2011年末公布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中,金融保险业原则上适用增值税简易计税方法。所谓简易计税方法,就是应纳税额按照销售额乘以征收率就算所得。这在梁因乐看来,是“换汤不换药”。
但监管层这回打算“换药”了,去年开始对金融业开展营改增调研。
梁因乐称,2013年5月,央行、财政部、国税总局与金融保险企业开展讨论会。6月,保监会、财政部和四大保险公司开会讨论。7月,银监会、财政部与12家银行开展讨论。8月,四大保险公司与安永开展营改增报告。10月,财政部向10家银行收集并总结各类业务基本流程、盈利模式、收入支出等情况。12月,12家被调研银行向财政部交《银行业“营改增”政策方案研究报告》。2014年,央行开展全面的金融业调研。
金融保险业的营改增堪称世界难题,其他国家基本上没有对金融业征增值税,而欧盟大多数国家对金融业是免税的。
“免税其实对金融行业来说是不好的,因为增值税不能抵扣,采购的有些成本就不能得到营改增的好处。”梁因乐称。
梁因乐表示,金融行业的特殊性在于,一项交易往往会涉及多个交易方,甚至资金可以在全球转一圈再回到原地。这就给征收增值税增添了复杂性和难度。对于制定政策的财税机关和金融保险业监管部门而言,面对这样的复杂性,在税种设计上如何使其成为一套合理、操作性强的征税体系,这就需要在设计上花费大量心思。
金融业一个征税难点就是如何摆脱“凭票抵扣”。“比如说对银行业的利息征税,个人把钱存到银行获取利息,怎么开发票?在银行同业拆借市场,银行拆进来的利息支出向谁要发票?你根本就不知道谁借你的。在开票上如果没有突破的话,金融企业会受到很大影响。”梁因乐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其实,保险业已经形成了一份比较完整的调研报告,并提交财税监管部门。“报告已经提交给了财政部,报告大概一尺厚。类似的报告我们在银行、基金、证券、信托都没看到。”梁因乐称。
保险业基本上分寿险、财险一般险和再保险。梁因乐建议,保险业的营改增以此分类进行。
梁因乐认为寿险不应征增值税。“寿险的特性是以储蓄为主,没有人为了赚大钱去买寿险,所以针对储蓄在增值税的整个设计里面是不应该征税的,全球没有一个国家针对寿险征税。免税的基础是存在的,因为现在很多寿险的产品都是免营业税的,本来就没有征过。”
而对于财险,梁因乐表示征增值税比较合理,链条也完整。而若财险实行增值税,保险公司的赔付支出能否实现进项抵扣很关键。“如果赔付支出不能抵扣,那保险公司承担的税务成本还是很高的。澳大利亚是将保费收入减去它的赔付支出后再纳税。”
“再保险是否缴纳增值税就看它的承保主体是什么,如果再保险是针对寿险的就免了,如果再保险针对财险的话就征税。”梁因乐说。
梁因乐表示,因为金融保险业要征增值税在国际上没有太多实际的能够参考借鉴的经验,所以中国此次金融保险业征增值税有一定程度创新的,而这种创新既能够帮助这个产业继续往前走,走得更好,但同时也需要考虑对国家税收的影响是什么,如果减税很多,国家是不是能够承担,心理是否有准备,这个需要财税部门、监管部门考量。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