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石化行业打了一场效益翻身仗
2014/3/18 17:50:38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2013年,石化行业打了一场效益翻身仗1月17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行业经济运行形势发布会在京举行。会议表示,2013年,面对复杂困难的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石化行业稳中求进,克服了重重困难,实现了预期增长目标。经济实现平稳增长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11月,石化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收入12万亿元,同比增长9%,占全国规模主营收入的13%;利润总额7761.4亿元,同比增长9%,占同期全国规模利润总额的14.6%。估计2013年主营收入13.3万亿元,同比增长9.2%;利润总额8900亿元,同比增长8.8%,主要经济指标基本实现增长预期。
相比起2012年石化行业利润的负增长,2013年利润和收入的双增长的确让人欢欣鼓舞。在这其中,炼油业功不可没,不仅摘掉了亏损的帽子,而且华丽转身变为盈利大户,其在2013年前11月的利润总额400亿元,对利润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0%。化工行业贡献率次之,超过60%。由于利润下降,占比最大的油气开采业利润贡献率为负值。从变化可以看出,石化行业的利润增长结构正在逐渐改善。
除了行业利润实现增长外,石化企业亏损状况也有了显著好转。2013年前11月,全行业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下降14.5%,亏损面由年初的21.3%缩小至13.7%。亏损额的降低也得益于炼油业亏损额的大幅下降。据统计,炼油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下降43.4%,亏损面为18.3%。然而油气开采业和化工行业亏损企业的亏损额与去年相比,都有所增加,前者同比增长28%,亏损面为21.7%,后者同比增长9.4%,亏损面为13.5%。
从运行走势上看,去年上半年行业经济有较明显波动,下半年转入平稳增长,盈利能力回升,行业整体效益明显改善。
结构调整继续深化
作为石化行业2013年工作的第一要务,产业结构调整经过一年的扎实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
首先,投资结构继续改进。2013年前11月,全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9%。三大投资领域中,油气开采业、炼油业投资同比增幅分别达27.6%和27.4%。而对化工行业的投资却明显减缓,增速只有15.4%,是近年来首次低于油气开采业和炼油业的增速。
其次,产品结构加快调整。数据显示,产业链长、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市场前景看好的产品产量增长较快,在行业中所占比重大幅上升。
从上游能源生产领域看,页岩气、煤层气、煤制气等非常规油气产量大幅增长,所占比重持续攀升。2013年,天然气产量占油气比达到32.6%的历史新高,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在炼油领域,成品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汽油、煤油在生产和消费中的占比持续增加,产量比重分别达到33.2%和8.5%,比上年提高1.3%和1%。
在下游化工领域,新材料、新技术、新型煤化工等产品产量也在快速增长,其中代表新型煤化工的标志性产品——甲醇,从2010年以来,平均增幅超过了21%。
再次,技术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2013年,无机化学原料、化肥等传统化工产品在经济增长中的占比持续下降,而有机原料、专用化学品、合成材料等产品呈上升趋势,表现出资源类产品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持续下降、技术类产品持续上升的特点。与此同时,一批核心技术取得了突破,石化行业不仅在传统行业技术上加快了升级速度,而且在新能源,如页岩气的开发上,实现了技术和产量的提升。
创新能力待提高
石化行业在2013年打了一个效益翻身仗,我们在高兴之余,对其在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也不能掉以轻心。要看到的是,部分行业产能扩张仍在继续,但装置开工率持续走低,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价格长期低位徘徊。
以无机盐、无机碱行业市场竞争为例,去年1~11月,无机碱行业利润在2012年价格大跌的基础上,再度累计下降4%,无机盐行业的利润则同比下降5%。全年烧碱装置平均利用率在75%左右,纯碱装置平均利用率80%上下。烧碱(片碱)市场年均价为2650元/吨,同比下跌18.4%,纯碱(重灰)市场年均价1440元/吨,同比下跌7.1%。
还有数据显示,2013年,聚氯乙烯装置利用率不足65%,甲醇更是不足60%,两者长期低价,行业处于亏损边缘。可以说,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已成为全行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平稳运行的突出风险。
如今,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需要行业自身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来作技术支撑。但目前看来,行业的创新能力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面对快速发展变化的市场,难以应对,一些畅销产品,很快变得过时、过剩,又不得不大量进口。
海关数据显示,去年1~11月,我国净进口有机化学品达2420万吨,同比增长10.5%;净进口合成树脂2428万吨,同比小幅下降3%,但是同期国内合成树脂总产量的45.7%。两者之和接近5000万吨,如此巨大市场,我们却长期徘徊在外围。
从进口来源地看,进口产品主要来自中东地区,以及周边的韩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更让人担忧的是,在有机化学原料领域,我国和发达国家在质量和技术上的差距近年来有扩大的趋势。企业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拉大差距的重要原因,这种现况,应引起行业内的高度重视与反思。(陆鱼)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
- 热点资讯
- 24小时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