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穿戴设备产业链合作强调差异化 后台和云服务是看点
2014/4/19 10:35:19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可穿戴设备产业链合作强调差异化 后台和云服务是看点编者按:4月11日,中国电子报社主办的2014可穿戴设备产业链创新论坛成功举办。来自产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研究机构、软硬件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2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电子报》特摘取演讲嘉宾精彩观点,以飨读者。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方之熙
可穿戴设备可能侵蚀部分手机市场
4月11日,在由中国电子报社主办的2014可穿戴设备产业链创新论坛上,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方之熙表示,可穿戴设备、物联网、智能设备,都是朝一个方向在发展,就是体积越来越小,功耗越来越低,无线能力非常强,而且特别灵活,应用从上而下。这会给中国的IT行业带来很大商机,因为它不仅影响一个半导体行业或者是IT行业的发展,也影响着很多传统产业。
可穿戴有可能吃掉
部分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市场
方之熙说,知道摩尔定律的人很多,但知道Bell定律的人相对少一些。Bell定律认为,每隔3到5年,计算机的形态会有一次变革、一次变种,这个变种包含很多,甚至演变为平台、演变出新的界面,带来很大的用户体验改变,创造出新的商务机会。
Bell认为一种新的计算机形态出现就会吃掉原有的一些市场。比如说PC出来以后,就会吃掉部分服务器的市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就会吃掉部分PC的市场。将来,可穿戴设备或者是物联网出来以后,就有可能侵入到现在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市场。
谈及未来的计算形态,方之熙认为,不管是可穿戴也好,物联网也好,智能设备也好,从电脑来讲,它都是朝一个方向发展,就是体积越来越小、功耗越来越低,无线能力非常强,而且特别灵活,再加上很多应用都是要从上而下。
目前可穿戴设备发展依然面临几个重要挑战,需要进行更多投资和更多创新来解决,包括功耗、无线通信标准接口、显示等。他坦言,未来可穿戴设备是否还采用windows或者其他的无线功能、新型显示等,这些都有很多不确定性。而且可穿戴设备是一定要与云和后台联系在一起的。
方之熙说,2013年可穿戴设备开始进入市场,预计今年或明年才能达到700万台的规模,他相信进入爆发期很快就会跳到7000多万台,再下去会发展更快。他同时透露有关在今年CES上英特尔CEO所演示的用于可穿戴设备的芯片EDISON的一些研发体会,这个芯片完全是由英特尔中国研究院研究出来的,花费了4年的时间,事实上在这个过程中最难的问题是如何定义和做什么。
一家企业不可能通吃
要在产业链找准自己定位
方之熙认为,可穿戴设备是很值得注意的领域,而且会给我国的IT行业带来很大商机,因为它不仅影响一个半导体行业或者是IT行业,也影响着很多传统产业。从价值链的分布来看,其实半导体所占的比例不多,大约只有百分之几,而设备部分要占到75%,其中软件的价值会很高,后台的云计算、分析等会占相当的比例,因为如果没有云、没有数据分析,设备本身的价值不大,后台数据分析和数据处理以及云要占到20%左右。
从这个价值链的分布来看,其实每一类企业都在价值链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谁都无法取代谁,而且每一类企业都各有所长,应该扬长避短做自己擅长的部分,在产业链中找准自己的位置。虽然这个市场才刚刚起步,但是方之熙已经看到一些同质化和高度重复的倾向,他认为只有进行很好的分工,才有可能抓住机会做大做强。
要解决通信、连接和工业设计等难题
4月11日,在由中国电子报社主办的2014可穿戴设备产业链创新论坛上,博通公司中国区总裁李廷伟表示,可穿戴设备需要解决功耗,设备与互联网、物联网之间的通信等技术问题,同时大家愿意戴在身上,还要有非常好的工业设计,所以它需要整个产业链紧密地合作。博通希望能够为大家服务,能够一起制造和创造出非常好、非常漂亮、非常好玩、非常有意思的东西。
影响市场发展的几个关键因素
李廷伟认为,关于可穿戴设备的发展有几个关键的因素,一是通信与连接。在他看来,可穿戴设备,既是新东西,又是传统的工艺,它的不一样之处在于这些设备是要和物联网、互联网连接起来,它需要和背景、后端交流,正因为如此,连接变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
而博通公司在通信和连接方面有很大的优势,李廷伟透露,博通公司最近在上海物联网中心搭建了一个IOT平台,目标就是支持整个产业链在可穿戴上有更多的创新。它既可以支持两三个人的小团队,也可以为上千人的公司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
除了连接,李廷伟认为可穿戴设备第二个重要的因素是Sensors(传感器)。在这方面,博通正在和中国科学院进行相关研发,同时他也表示博通非常愿意和中国最好的供应商一起开发这方面的产品。
同时他还强调,可穿戴设备大家之所以愿意戴在身上,还需要有非常好的工业设计,所以博通公司现在正和整个产业链紧密合作,希望能够为大家服务,创造出各种非常漂亮,大家非常喜欢、好玩、有意思的东西。
他认为,可穿戴设备是硬件的革命。中国做可穿戴设备是有一定优势的,中国经过20年发展,系统方面的能力已经有相当的积累,可以做出非常漂亮的硬件。同时也要靠软件推动,因为软件可以让可穿戴设备连接起来,变得非常有意思,有生命,可以有很多的“变身”。他透露,博通是和谷歌一起做可穿戴OS(操作系统)的合作伙伴。再者,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可以有很多创新的商业模式,也并不需要太多的投资。
他坦言,目前可穿戴市场还在发育之中,很多产业链都还没有完善起来,博通希望在打通可穿戴产业生态链上发挥更多作用。
可穿戴设备有很大应用市场
李廷伟认为,未来可穿戴设备有很大的市场空间。目前大家看到的很多可穿戴设备都与健康医疗有关,这是一个很大的应用市场,尤其是在中国,城乡差异很大,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提供健康监控、健康数据采集的可穿戴设备,可以缩短城乡差异。
事实上,可穿戴设备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空间,不仅仅是在医疗市场,包括交通、教育、养老、供应链管理、智能建筑、智能电网、水污染监控等领域都有很大的需求和创新空间。
李廷伟说:“可穿戴设备市场有非常大的想象空间和创意空间,可以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奇妙。两个朋友,一个在深圳,一个在美国,因为小小的可穿戴设备就可以互相感知。而现在这个市场还没有标准的模型,没有非常强大的竞争对手,众多的小众细分市场,进入门槛也不会很高,机会非常多,创业的条件越来越好。如果你有好的设计,可以找到很多合作伙伴来帮助你一起实现。”
他同时也坦言,尽管这个市场创意无限,但是在进行可穿戴设备的开发和设计的时候还是要遵循一些原则,比如不能为了追求外观而牺牲了性能,当然也不能因为过度追求性能而忽视外观,不可以忘记可穿戴设备只是你的数字足迹,不可以任意进行连接,只与需要的设备进行连接等等。
西安中星测控有限公司董事长谷荣祥
可穿戴设备为传感器应用带来机会
4月11日,在由中国电子报社主办的2014可穿戴设备产业链创新论坛上,西安中星测控有限公司董事长谷荣祥表示,面对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科技养老是一条可行的道路,而在这方面,可穿戴设备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可穿戴设备助力科技养老
谷荣祥指出,全球的老龄化和中国的老龄化已表现得很清楚了,今年2月2日我们中国的60岁以上老人数量已经超过了2亿,65岁以上老人数量已经超过1.7亿。照顾老人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做的,但是我们确实由于工作忙,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缺失了对老人的关爱。我们认为,将来必须要走科技养老的路子,而穿戴式显然就是一条可行的道路。
“老人跌倒对每个老人来说概率很大,尤其是65岁以上的老人。而老人跌倒了之后死亡或者是伤残率是非常高的。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关注老人跌倒的原因。70岁以上的老人如果跌倒3次,发生死亡的概率就非常非常大。”谷荣祥说。
基于对老年人跌倒问题的长期研究,西安中星测控有限公司推出了中国第一款智能老人跌倒监测产品——“孝为先”智能跌倒报警器。据了解,“孝为先”跌倒报警器佩戴在老人腰间,当老人摔倒时,产品会自动发出跌倒和跌倒位置的信息到子女或者监护人手机上。老人若感身体不适或其他紧急情况,可按键与子女进行通话。当老人走失时,子女可向跌倒报警器发出位置查询信息,便可知道老人所处位置。
谷荣祥介绍说,2011年他便开始涉足可穿戴设备。可穿戴设备以及物联网一定是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经过3年的研发,智能跌倒报警器已经取得了不错的市场成绩,在2014CES上,该产品受到外界高度关注。
传感器应用有了新的机会
在谷荣祥看来,多年来传感器没有发展起来的原因是技术太过分散,而可穿戴设备发展为传感器的应用带来机会。
据了解,传感器涉及多种,包括触摸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等。比如现在时兴的智能眼镜就包含高度计,智能手表则包含高度计、陀螺仪、地磁传感器等,还有诸多健康穿戴设备包含的传感器,如触摸传感器替代按键功能,操作更方便。随着可穿戴设备的发展,未来传感器将更加小型化,也需要加快集成。
“在可穿戴设备方面,如何应用传感器本身就是一门科学,是一门技术。大家可能不是做传感器的,很多人认为传感器很简单,就是一个敏感元件,其实不然。中国发展这么多年,传感器产品、技术都很分散,没有哪个公司敢投资50亿元做一个传感器公司。但是可穿戴设备的发展给各种传感器的应用带来了机会。
谷荣祥表示,穿戴式最主要是要把传感器加上,尤其是多种传感器的融合,这是非常关键的。只有传感器的广泛应用,才能真正实现智能,包括现在的物联网也是如此。此外,谷荣祥指出,实现尽可能低的系统功耗是可穿戴设备的主要技术挑战。
京维雅格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服务发展部副总裁王海力
可穿戴设备领域FPGA产品大有可为
FPGA芯片是一个特殊的产品,其主要应用领域是通信行业,它如何在可穿戴设备、功耗敏感的设备、移动设备领域进行应用和创新呢?4月11日,在由中国电子报社主办的2014可穿戴设备产业链创新论坛上,京维雅格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服务发展部副总裁王海力指出,在市场激烈竞争和应用创新为王的时代里,小尺寸、低功耗、低成本的FPGA产品将为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提供不可思议的功能。
可穿戴设备设计面临五大难题
根据2013年可穿戴技术创业投资报告,2013年腕戴式产品(腕带和手表)投资交易数量最大,占比超过1/3,交易额占比超过2/3,是可穿戴技术最热门的领域。头戴式和眼镜类可穿戴设备的合计交易数量、交易额均位于腕带式产品之后。
王海力分析,究其原因,是头戴式和眼镜类产品的功能更为复杂(主要用于游戏、视觉增强现实感、数据图形可视化、视觉信息分享、“意念”操控等用途),技术开发难度更大,走向市场需要更多时间和历练。与之相反,手环、智能手表类产品在更多企业的推动下,已经更快地走向市场并在广泛而激烈的竞争中实现了迭代。
王海力表示,随着可穿戴设备不断更新换代,设计趋势也越来越明晰,那就是依赖强大的应用处理器和集成更多的传感器。
但是问题也出现了。王海力指出,移动和可穿戴设备的研发正面临5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行业内无法同步产品的开发周期,因为可穿戴设备厂商和芯片厂商的设计周期完全不同;二是由于芯片厂商不支持某些标准而降低了设备的灵活性;三是缺乏对传感器的有效管理;四是自定制功能的设计受到制约;五是功耗的再优化与电池尺寸难以权衡。
FPGA找到市场机会
在此背景下,在可穿戴设备领域,FPGA的机会在哪里呢?据王海力介绍,对于小尺寸、低功耗、低成本的FPGA产品来说,其协处理器功能能够减轻应用处理器的工作负担,提升系统性能,降低系统功耗;传感器管理功能能够应对系统中越来越多的传感器对应用处理器带来的性能和功耗方面的挑战;接口扩展及转换功能能够解决应用处理器接口数目少、接口不匹配的问题,能够应对全新的接口以实现快速开发;存储器管理功能能够解决应用处理器没有专门的存储器管理功能、存储器接口已被别的外设占用等问题;视频及图像处理功能能够解决处理显示接口不匹配、分辨率不匹配及多路显示的问题。
具体来看,FPGA作为协处理器是如何减轻处理器负担的呢?王海力表示,多点触摸会在同一时间产生大量的中断给应用处理器,而当系统中带有多个传感器时,它们也有可能在同一时间产生大量的中断,由此产生频繁、大量的中断会严重影像处理器的性能。而通过FPGA,可以对同一时间的多个中断进行存储和管理,并按照优先级将中断传送给处理器,以减轻处理器的负担,提升系统性能。
许多手持设备和可穿戴设备在GPU/CPU进入待机模式时仍需要控制显示,这无疑会增加系统的功耗,这个问题又如何解决呢?王海力表示,以FPGA作为协处理器,就能够以超低功耗将需要显示的内容进行缓存并控制显示,实现智能缓存管理,从而有效降低系统的待机功耗。
奥地利微电子公司应用经理李圣均
传感器测心率/血氧应平衡算法与低功耗
现在很多人都在思考用什么样的传感器,特别是与健康相关的传感器,可以用在可穿戴的设备上,以及面临的问题。4月11日,在由中国电子报社主办的2014可穿戴设备产业链创新论坛上,奥地利微电子公司应用经理李圣均指出,用于测量血压、血氧、血糖、体温的一些传感器,需要解决体积、准确性、功耗等难题。
用光学测心率血氧有三大难题
在智能手表中用光学的方法来测量心率或是血氧的时候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李圣均认为,首先,体积一定要小,因为在智能手表中本来可用的空间就很小。其次,测量的可靠性、准确性一定要高。再次,功耗一定要低,成本也一定要低,最好不要花钱。当然最后,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需要考虑,比如说戴着一定要舒服等等。
具体来说,一个最基本的智能手表,如果采用分离器件做测量心率的方案,大概需要50多个元器件,测量心率就占掉了PCP板的1/4面积,所以说一个更高集成度的解决方案是必须的。
用光学的方法测量心率,基本原理是当血液流动时,血管会随着心脏的跳动扩张和收缩,通过检测由皮肤反射回来的光强的变化,可以测到心率,这其中是用LED来照亮皮肤的。光打到皮肤上,光强随着心跳变化,同时又有许多因素会影响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另外,手表戴在手上,如果太松或者是太紧都有可能测不到有用的信号。手表哪怕是有轻微的晃动,在输出信号中都会有很强的干扰。这些干扰因素,需要用多种不同的技术来消除或者是减少影响。
降低功耗的处理方法
李圣均表示,降低测量系统的功耗有几大方法。首先,要保持LED脉冲的宽度要尽可能窄,这样就要求LED驱动器在输出大电流的时候能够快速地开关。因为测量的时候有许多LED脉冲,为了降低功耗,这个脉冲要窄,LED的开关要非常顺手。
另外,LED的驱动电流要能够根据需要动态地调整。比如说皮肤比较白的时候就要适当降低LED的驱动电流,当皮肤比较黑的时候,就要适当提高LED驱动电流。手表戴的松和紧对LED驱动电流的要求也不一样,所以还要根据手表戴的松紧程度来相应调整LED的驱动电源。所以电路设计上要有动态调整LED电流的能力。
此外,要尽可能地让处理器处于低功耗的休眠状态,这就和电路设计、算法的设计有很大关系。当开始设计软件算法的时候就要考虑到功耗问题,并且在开发算法的时候要不停地优化算法。如果算法要不停地进行快速处理与转化,可能功耗就没办法降下来。所以,在开始考虑算法的时候,就要想是否要不停地进行快速运算。
TCL通讯科技控股有限公司研发总监孙力
“时尚”是可穿戴设备第一生命力
面对可穿戴设备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研发厂商应该致力于提升设备的哪些属性?4月11日,在由中国电子报社主办的2014可穿戴设备产业链创新论坛上,TCL通讯科技控股有限公司研发总监孙力指出,未来的智能可穿戴技术发展将围绕时尚、交互、情感这三个关键词展开。
纷繁类型对应复杂需求
目前市场上已经推出和正在研发的智能可穿戴设备都有哪些类型呢?据孙力介绍,主要是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附件类设备,为了追求健康、记录生命中点点滴滴的各种设备,运用于运动场合对佩戴者的速度、力度、姿势进行指导的设备,以及专业级的医疗服务设备、军用等特殊场合下用到的设备、纯粹的娱乐和通信类设备等。
如果把可穿戴设备分解开来,里面又有哪些技术需求呢?孙力表示,要做出一款能让消费者基本满意的可穿戴设备,其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具体来看,要有电源,要有数据,要有服务,要有云端的存储,要有生态系统,还要有多媒体相关的内容以及社交应用。
“交互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如果交互不好用,设备很快就会被扔掉。”孙力强调,“还有功耗问题。相对于智能手机几千毫安的电池容量,可穿戴设备电池容量一般只有十几毫安。但我们认为,即便如此,可穿戴设备充一次电也必须坚持一个礼拜。”
再来看看显示器。孙力表示,显示界面一定要有科技感,才能让用户感觉到这是下一代的可穿戴设备,而且最好是适合手上佩戴的。
另外还要有传感器。但是传感器太多会导致功耗过大,所以要加一个特别的处理单元,来控制这些传感器。
还有就是工业设计。国内第一代可穿戴设备的设计,不管是手表还是手环,基本上都带有海外厂商产品的影子在里面。
最后是材料和处理,不舒适显然是很大的问题。比如说佩戴某些产品的时候,夏天出汗时就会非常不舒服,有的还会导致发炎。“这些是绝对不可以接受的!”孙力强调,“穿戴舒适、没有存在感,是用户对可穿戴设备最基本的需求。”
未来发展聚焦三大重点
孙力指出,未来可穿戴式技术的发展有三个关键词。第一个是时尚。不时尚就没人买,功能再多也没用。掏钱之前先看好不好看,这一点用户诉求比买手机还要强烈,因为设备是要戴在身上的。“虽然我不是一个时尚的人,但是我还是有自己的审美的喜好,我觉得可穿戴设备还没有达到我的标准。”孙力表示,“我认为未来的可穿戴技术消费者会更苛刻,所以必须得有非常棒的设计。”
第二个是交互。“我问过一个朋友,你戴的可穿戴手表这么多功能会用哪些?她说我基本上就是把手机放到包里,来了电话、短信,手表会振一下,其他的功能一概不用。”孙力表示,“也就是说,界面和交互还是不够好用。”
第三个是情感。“现在我的抽屉里面摆满了各式可穿戴设备,但是我觉得很少有能够打动我、让我产生共鸣的东西。”孙力强调,“毕竟是戴在身上的东西,必须产生一种情感联接的场景,才能真正地让人接受,变成身体的一部分。”
目前看来,各类可穿戴式设备都已陆续面市,但是又没有一款真正让人感觉到非常震撼的产品出来。孙力表示,通过产业链各环节的努力创新,相信很快会有一些更重量级的拳头产品面世。
赛迪智库电子信息产业研究所所长、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研究所所长安晖
可穿戴设备产业链发展需要体系化推进
4月11日,在由中国电子报社主办的2014可穿戴设备产业链创新论坛上,赛迪智库发布了《中国可穿戴设备产业发展白皮书(2014版)》,赛迪智库电子信息产业研究所所长、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研究所所长安晖指出,可穿戴设备发展涉及整个电子信息产业链,谁能把这几个领域应用好、结合好,谁就能发展得更快。
技术产品应用同步发展
安晖介绍,赛迪智库作为工信部的支撑单位,撰写了中国可穿戴方面的第一个白皮书。白皮书认为,可穿戴设备发展面临4个方面的问题:产品功能成本尚待提升,产品应用服务急需强化,产业链整合能力亟待提高,产业化细分市场有待开发。
安晖表示,展望未来,可穿戴设备的发展表现出技术、产品形态、应用三方面的趋势。第一是技术趋势,包括人机交互系统发展能够持续提升用户的体验,核心传感技术的体验能够提升更多核心的功能,而柔性电子技术,比如说柔性电池、显示等技术,将提升消费者穿戴的舒适性。数据处理系统能够普及用户的使用习惯。
第二是在产品形态上,产品的可穿戴特征,而非可携带特征将会更加显著。同时在外形的设计上,将兼顾时尚性与功能性的发展,定制化的产品、面向移动人群或者是某地区人群的定制化的产品将不断涌现。
第三,在应用服务方面,功能、社交、信息沟通和管理将更加重要。
可穿戴要关注群体差异化需求
可穿戴设备缺乏“杀手级”的设备,应该如何发展?安晖建议,第一是要注重可穿戴设备的功能的复合化。如果产品体积比较大,但是只能实现单一的几项功能,可能很快会被淘汰。特别是随着以后传感器集成技术不断发展,各种传感器的使用,将使得单一功能的可穿戴设备逐步被淘汰。第二是要使可穿戴设备和智能终端形成互动,功能互补。第三是要努力提升可穿戴设备的便捷性,使得消费者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情况下也能方便地使用。
安晖认为:“企业在发展产品的时候要关注用户群体的差异化需求,我们认为有四类需求:健康、安全、运动、社交。对于不同的人群来说,他们对这些需求是不一样的。谁能够把潜在用户群体的差异化需求照顾好,谁就能够把这个领域攻克下来。”
在政府该如何推进可穿戴设备发展的问题上,安晖建议,第一是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推动产业生态体系建设;第二是培育差异化细分市场,引导企业满足需求;第三是前瞻布局标准战略,注重创新成果的专利保护。
“我们发现可穿戴设备发展涉及整个电子信息产业链,谁能把这几个领域应用好、结合好,谁就能发展得更快。而未来可穿戴设备的创新发展,必须要攻克一些低功耗的芯片技术等核心技术。只有体系化地推进,才能使得可穿戴设备,乃至可穿戴设备的整个产业得到很快的发展。”他说。
深圳市半导体协会市场分析师周来平
内容服务是可穿戴设备核心价值
4月11日,在由中国电子报社主办的2014可穿戴设备产业链创新论坛上,深圳市半导体协会市场分析师周来平表示,可穿戴设备的核心价值在内容和服务上,而并非硬件本身。
可穿戴设备已跨过“吃螃蟹”阶段
尽管可穿戴设备的概念早而有之,并在医疗等方面有所应用,但由于技术、服务等各种原因,并没有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为何现在成为炙手可热的话题?周来平认为,实际上可穿戴设备是这个时代智能硬件创新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如今的可穿戴设备在硬件和服务上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在这个时机之上,可穿戴设备已经达到可以商用的地步。
业界普遍认为,2013年是可穿戴设备的元年,经过2013年的发展,可穿戴设备呈现出新的变化。在周来平看来,目前整个可穿戴设备产业已经跨过了“吃螃蟹”的阶段:“去年有很多朋友去买一个智能手表的时候,都被当成小白鼠。到今年我们看到这个情况已经有改变了,我认为可穿戴设备已经跨越了‘吃螃蟹’的阶段,进入一个发展的初期。尽管目前可穿戴设备非常热,但市场出货量并不是非常大。”周来平说。
周来平表示,从产品功能看,多样化趋势不断显现。随着传感技术的不断进步,可穿戴设备已经由电子设备向娱乐和健康领域发展,如Galaxy Gear为代表的智能手表、各种智能手环、智能鞋等,未来可穿戴设备将进一步深入至生活的各个层面。从消费电子趋势来看,在保持相当计算能力的前提下,小型化和便携化是永恒的主题。
周来平表示,智能手机的普及,众多电子厂商与跨界厂商的推动,使得可穿戴设备的成本不再昂贵,慢慢地深入到用户的生活中。他说,从今年的CES来看,各路厂商推出了各种各样的可穿戴设备,而目前智能腕带和智能手表这两类仍是市场上出货最大的可穿戴设备,其他诸如眼镜、皮带等设备还是属于小量使用。
内容与服务是核心价值
尽管可穿戴设备有着令人期待的未来,但周来平认为,当下可穿戴设备还存在着一些诸如功耗不够低、缺乏人性化的智能操作系统以及软硬件无法较好协调的问题。在周来平看来,应用服务的缺失是其中很大的问题,缺少“杀手级”的应用。另外,可穿戴设备在实用性、可靠性、工艺设计等方面仍有提高进步的空间。
可穿戴设备在目前的情况下,一定要有产品的差异化,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进行开拓,没有差异化便没有可穿戴设备的市场。
周来平举例说,比如与智能手机的差异化问题,为什么很多人买了可穿戴设备之后用过几次便不想用了,沦为一堆塑料,是因为与智能手机相比,可穿戴设备与之差异化功能并不明显。
此外,周来平认为,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强调的是用户的体验以及参与感。做可穿戴设备,一定要跟服务、数据分析结合,根据用户的习惯,行为的分析,得出目标群体的需求。可穿戴设备的核心价值在内容和服务上,并非硬件本身,这是可穿戴设备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
周来平还表示,对于开发可穿戴设备的硬件公司来说,需要有开放的心态,特别是做品牌的公司,也需要把接口开放出来到互联网上,让更多的开发者针对产品的数据开发各式各样的不同的应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上一篇:生物航空燃料发展现状
- 下一篇:中国石化组织制定PTA产品国际标准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