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然气谈判将继续 气价改革2015年调整到位
2014/5/28 10:35:26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天然气谈判将继续 气价改革2015年调整到位中俄天然气谈判进入细化阶段 付款方式待定“中俄天然气协议中未涉及预付款,俄方确实向我们提出了这个要求,但是预付款比较复杂,需要政府批准,但是不排除下次谈判中涉及这个问题。”5月22日,中石油总裁汪东进称。
当天,中国石油601857.SH年度股东大会召开,董事长周吉平和汪东进都出席了大会。汪东进透露,俄天然气的进口价格,在中国未来的天然气的市场发展中,“是有竞争力的。”
中俄天然气谈判历经十年,终于与5月21日签署了相关协议,然而据汪东进所言,谈判还有未尽事宜,仍需双方人员的努力。
而由进口气与国内气价格倒挂所引发的气价改革问题,在股东大会上,周吉平也进行了回应,他表示国内天然气价格改革将于2015之前调整到位,到那时中石油进口天然气巨亏的局面将得到缓解,甚至彻底扭转。
天然气谈判还将继续
周吉平和汪东进都是21日晚23点后才匆匆由沪返京的,此前几小时,周吉平刚代表中石油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简称俄气总裁阿莱克斯·米勒共同签署了《中俄东线供气购销合同》。
这并不意味着谈判的终结,“协议未涉及预付款,俄方确实提出了这个要求,但是预付款比较复杂,需要政府批准,但是不排除下次谈判中涉及这个问题”,汪东进坦言。
在更早前有外媒称,谈判合同达成前,俄方一度要求中方每年提前支付下一年度的购气预付款—目前俄罗斯对乌克兰的要求就是提前支付,或以此前中俄管道石油贸易那样,以贷款换天然气。
然而,中石油还是顶住了俄方的压力,并未在已签署的协议中同意这个条款。
对于预付款模式,俄罗斯已将其应用于对乌克兰天然气供应。据了解,5月13日俄气向乌克兰发出预付款通知,已根据6月每昼夜1.14亿立方米的供气量,向乌方开出约16.6亿美元的预付款账单。俄气向乌方强调,这笔款项的最后支付日期是6月2日,如果不能足额支付,俄气将根据乌方支付的数额供应相应数量的天然气。
“这意味着乌方需按此前签订的月供气最低限量1.14亿立方米/天先向俄方付款,如果再有超出,再以超出价格向俄支付;而不足的话,那么俄方将不再返还1.14亿立方米/天定金,这就是Take-or-pay Contract必付合约。”有中石油人士说。
而中国读者更熟悉的“贷款换石油”协议,则是中方在双方交易尚未启动前,即支付给俄方一笔贷款,用于俄输油管道或相关油田的开发,“之后再以石油贸易量折抵此前的贷款。”
上述中石油人士认为,这两种方式对俄方来说,都是十分有利的条件,“尤其是在目前俄与欧盟因乌克兰问题发生矛盾,俄国内资本大量外流的情况下”,中石油无承诺预付费或贷款无疑是维护了中方的利益。
“由于2015年底气源地恰扬达气田和向中国输气的‘西伯利亚力量’管道才开始动工,因此中俄之间还会就细节进行磋商,不排除俄方会继续就这个问题向中方施压。”上述中石油人士称。
但是,中俄天然气供应的大局已不可逆转,中方获得了“在中国市场上是有竞争力价格”成为定局。
天然气价改2015年调整到位
事实上,在中俄天然气协议签署的背后,是中石油天然气发展战略的进一步提速。
据了解,受过去中国天然气价格政策的影响,包括中石油在内的石油央企常常坐失天然气和LNG的采购良机,致使石油央企们往往不得不成为“高价气的买单者”。
2005年前后,当国际天然气市场由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转变时,国际气价开始快速攀升。“中海油和中石化都希望能够与国际卖家签署购气协议,但国内一些专家鼓吹石油央企垄断市场制造高价,导致这些央企都不敢贸然采购,坐失良机,看着国际气价从7美元/百万英热单位攀升至18美元/百万英热单位。”上述中石油人士坦言。
5月22日,周吉平即坦言,公司进口气去年亏损200多亿,随着价改的推进,特别是存量天然气的价格调整,进口天然气的亏损会进一步降低。他向与会股东表示,国内天然气价格改革将于2015年之前调整到位,到那时中石油进口天然气巨亏的局面将得到缓解,甚至彻底扭转。
据悉,根据2013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天然气价格改革的通知”,国内天然气将分为存量和增量两部分,增量气2013年即按照相关政策施行“新气新价”,而已签署供气协议的存量气,则按照“老气老价”原则逐步进行调整。
这意味着,2018年俄天然气抵达中国时,国内天然气价格全部按照“新气新价”原则向社会供应。
为了进一步满足市场的天然气的需求,中石油还在页岩气和煤层气等非常规天然气上下功夫。“初步实现了煤层气的有序发展,2013年实现8.6亿立方米的商品气量,计划2014年实现12亿立方米的商品气量。”周吉平说。
而在页岩气方面,他更表示,在四川、重庆和云南取得重要进展,页岩气开发最重要的是成本,公司计划不断通过技术、管理模式创新降低成本,达到商业化开发的要求。公司在积极引进国外技术,并不断自主化,取得较大进展。中石化取得较大成果,公司也在与中石化交流和探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
- 热点资讯
- 24小时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