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原因及化解之道
2014/6/7 9:42:32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中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原因及化解之道关于中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原因已经有许多分析文章,但尚未有人提及公司治理不完善与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低效是重要原因之一,应对之策自然是治标不治本。在既成事实的前提下,化解产能过剩的关键在于资本退出之道。一、从不同角度正确认识产能过剩的诸多原因,是找到有效解决对策的前提
第一,从产业生命周期看问题
几乎所有的产业都要经历初创、成长、成熟和衰退四个时期,不同产业各阶段经历的时间长短或许不同,但成熟期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产能过剩。适度的产能过剩有利于行业的充分竞争,有利于行业的优胜劣汰和转型升级。
依供需理论看来,供不应求时,商品价格上升,吸引更多资本进入该领域;供给大于需求,就会导致价格下降,从而减产甚至有资本退出,价格重回均衡。但钢铁行业是技术、资本密集型行业,进入壁垒不高但退出很难。2000年之后,中国经济和钢铁行业逐步回暖,企业效益蒸蒸日上,销售利润率和吨钢利润率不断攀升,2007年达到顶峰。这吸引大量资金进入钢铁行业,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出现爆炸式增长,2003年增速曾达到87.2%。粗钢产量增速维持在20%以上,2007年更是接近30%。由于建设投产的滞后性,已经开工的项目仍在继续建设,这解释了尽管行业亏损严重,产能依然在增长。
第二、计划经济管理模式难以适应市场变化
2004年7月16日国务院发布投资体制改革以前,国家对钢铁等行业一直实行批准制,但计划经济的管理思路、方式、手段总是跟不上市场的变化。很多时候,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导致新问题的根源。
早在2004年2月,国务院曾召开严格控制部分行业过度投资的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各地对钢铁投资等建设项目进行认真清理,核心内容是提高钢铁产业的准入门槛、停止批准新建钢铁厂。3月,国家发改委宣布,原则上不再批准新建钢铁联合企业和独立炼铁厂、炼钢厂。4月28日,国务院下令查处江苏铁本钢铁违规上项目事件。
杀鸡儆猴式的恫吓并没有吓退新建增产的热情,2005年粗钢产能同比达到30%左右,创1979年以来的历史新高。由于市场需求旺盛,几乎所有企业都在以各种名义未批先建,而且隐瞒真实信息。
2005年发布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中提出“实施兼并、重组,扩大具有比较优势的骨干企业集团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到2010年,钢铁冶炼企业数量较大幅度减少,国内排名前10位的钢铁企业集团钢产量占全国产量的比例达到50%以上;2020年达到70%以上。”由于担心被兼并或重组,做大做强一时蔚然成风。唐钢、莱钢、江苏沙钢等钢铁企业相继在2005年年底达到了千万吨目标,而诸如马钢、济钢等企业也纷纷提出了2006年产量要过千万吨的目标。鞍钢与本钢重组多年,却是貌合神离;河北钢铁集团与大量民营钢铁企业商谈多年最后也是不欢而散。用行政手段撮合的交易总是难以把握利益的天平,是导致合作失败的关键因素。
2009年发布的《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明确提到“2010年年底前,淘汰 3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产能5340万吨,20吨及以下转炉、电炉产能320万吨;2011年底前再淘汰4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30吨及以下转炉和电炉,相应淘汰落后炼铁能力7200万吨、炼钢能力2500万吨。实施淘汰落后、建设钢铁大厂的地区和其它有条件的地区,要将淘汰落后产能标准提高到1000立方米以下高炉及相应的炼钢产能。”各厂以淘汰落后产能的名义,改建、扩建、异地新建炼钢、轧钢产能,成为钢铁行业的又一次狂欢。
每次宏观调控,大部分国企的产能产量在下降,但全国的总量却在稳住上升,说明民营企业在不断壮大。看看2010年以后重点统计钢企产量占全国产量的比值就知道这一点。根据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公布的数据,2006年-2012年累计淘汰的炼钢能力有1亿吨,炼铁能力1.6亿吨。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相比已经淘汰掉的产能,近年新增的产能则要大得多,2013年末粗钢产能已突破10亿吨。
第三、从企业的自身发展需求和内部机制看问题
企业做大规模,一方面可以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处于更加有利的市场竞争形势;另外,可以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更容易获得低成本的融资和信贷。
同时,由于国企所有权属于国家所有,决策者皆由各级国资委任命和考核,而后者通常把就业、社会责任以及销售收入等作为首要考虑内容,决策者只能唯其马首是瞻。至于企业是盈利还是亏损,新上项目能否盈利风险大小等因素不是优先考虑的内容。
从国企内部决策机制来看,由于缺乏对决策的制衡和对决策失误的追责,赞成上项目比反对上项目更容易获得支持,更能得到较多的利益和好处,这是企业内部扩张冲动的源动力。
第四、地方政府的推波助澜
钢铁企业投资巨大,年销售额相当可观,是名副其实的缴税大户,全国依托钢铁企业成为钢城的城市不在少数。钢企不仅贡献了当地巨大的GDP总量和大量的税收,还能解决就业压力,地方政府都有做大做强钢铁产业的强烈愿望。一些地方政府过于追求发展速度,通过廉价供地等方式招商引资,对于违规建设和环境污染视而不见,助推了重复投资和产能扩张。
融资、环保、税收等方面的不平等待遇,导致钢企无法在同一平台上公平竞争。行政力量的过分参与导致市场处于逆淘汰状态,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难以发挥作用。
有的企业工艺设备落后、产品结构不符合市场需求或者经营管理不善,面临困难之时总能得到银行资金的特别救助,这其实就是在鼓励落后。
严格执行国家环保法规的企业,其吨钢环保成本在140元左右;环保投入较少的钢企,其吨钢环保成本不过30元甚至是零,这造成实际上的不公平竞争,环保达标的企业竞争不过环保不达标的企业。严格执行劳动法规定给员工休假以及缴纳各种福利金的企业,竞争不过违规低福利的企业。
第五、公司治理缺陷和资本市场的低效是导致产能过剩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资本市场本来是发现价值和实现价值的地方。当企业家有好的产业项目,但缺乏资金;当社会有大量闲散资金却没有高回报的项目,二者的碰撞正是资本市场的使命。
目前,我国有上千家钢铁联合企业,上市公司却只有区区50多家。一方面,大量企业资金紧张融资无门;另一方面,因一股独大、公司治理不规范等原因,中小投资者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有效的保护。如果资本市场合理有效,企业管理规范,资金既可以进入实业获利(此种情况肯定会扩大产能),也可以通过收购股权分享行业的发展盛宴(此种情况不会增加产能)。
过于注重融资而轻视回报,加上一股独大等先天缺陷,导致我国资本市场在价值发现方面基本无效,无法将资本导向最有前途的行业,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无法实现有效的低成本的转换。
二、化解中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之道
要化解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困境,前提是市场、政府和社会监督各归其位各负其责,创造平等统一的市场和环境;基本思路是控制增量、减少存量;关键是为资本退出构建合理顺畅的平台。
第一,尊重市场,约束政府有形之手
中国钢铁产能过剩是个行业性的问题,以个体企业的力量是无法化解的。行业去产能化必须摈弃行政手段,以市场化为原则,尊重和顺应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
政府需要做的是建立公平的游戏规则,并严格监管,而不是参与其中。不管什么性质的资本,只要其符合技术、节能、环保等方面的要求,照章纳税,政府就应该任其自生自灭。完全不必担心企业的生存发展和经营问题。
2004年7月16日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的改革,已经向市场化迈进了一步。
第二,加强社会和媒体的舆论监督
从现实来看,不遵守劳动法、行业性法规条例的现象比比皆是,光靠国家职能部门的监督检查已经难以杜绝违法违规现象。应该放开社会尤其是媒体的舆论监督,全方位、全天候监督违法违规行为。对于那些污染严重在淘汰之列的产能实行限期整改,如果偷偷排放则加大惩罚力度,同时对监督不力的政府机构进行曝光。
第三,控制增量、减少存量
即便行业形势已经十分严峻,但新建在建项目依然火热,几大千万吨级沿海钢铁基地已经开工建设,民营企业也不甘落后不断跑马圈地。
据统计,今年一季度,钢铁工业包括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全国固定资产投资893亿元,同比下降3.34%,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716亿元,同比增长6.65%;钢铁工业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总投资的80.18%。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全国固定资产投资710亿元,同比下降7.5%,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563亿元,同比增长2.5%;
这些项目在建设期是需求(消耗大量的钢材、水泥等),2-3年后就会变成供给,必将进一步恶化整个行业的形势。
对于兼并重组,国家应该出台优惠政策,鼓励钢铁企业进行市场化的减量重组,对钢铁企业在兼并重组过程中削减淘汰的落后产能可按吨位给予企业一定的补贴或一定年限内的税收减免。抑制兼并联合后的集团进一步扩张的冲动,以调整产品结构、优化生产布局和销售渠道为出发点,真正实现行业的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四,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为契机,规范公司治理
国有钢铁企业,因所有权的模糊性、管理层的任命升迁、连带的社会责任等特点,从而具有天然的扩张冲动。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明确提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这为解决国企固有的缺点创造了先决条件。当国有股不再一股独大,决策权受到制约、监督和追责,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在公司治理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公司才能走上真正的自负盈亏,简单粗放的扩张冲动才会从根本上得到抑制。
第五,构建资本退出的平台
我国亟需建立适合大宗交易的第三方平台进行钢铁产权交易,方便钢铁资本退出钢铁行业。
对于已经建成的产能,资本已经沉没其中。完全退出则损失重大,继续生产则是继续亏损。这种囚徒困境似的局面导致淘汰落后产能的努力基本付之东流。
对于那些在淘汰之列的产能,必须为其资本退出找到资金来源。一是由国家财政补贴一部分、地方政府补贴一部分、银行债权减计一部分,比如各占20%,其余40%来自于淘汰落后产能基金。该基金借鉴碳交易机制,把所有拟淘汰落后产能分拆成一定的份额,每一份额的价格由该基金所需总资金除以拟淘汰总产能确定,今后谁再新上产能,必须购买相应的份额。这必然会增加新上项目的投资成本,抑制企业的投资热情,同时能为淘汰落后产能的退出筹措部分资金,实为一箭双雕之举。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
- 热点资讯
- 24小时
- 周排行
- 月排行
- 前8月规上纺织企业利润总额增长14.4% 纺织服装业求新求变
- 狄耐克智慧居家:Ai相伴,家倍安心!换季敏感有Ta不慌
- 万源通IPO:专注PCB制造 在华东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
- 让文创“潮”起来,泡泡玛特×运动会“吉贝”盲盒手办引领新风尚
- “破局·生长” CBIC2024中国饮品产业大会圆满落幕,“饮”领未来
- AICM 发布2024年可持续发展报告:聚焦循环经济
- 汾酒集团参展第111届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
- 荣耀时刻 | 玫瑰岛TT4-5300/5400零水压智能马桶荣获2024年度“沸腾质量奖”
- TravelSentry旅安推出全球采购平台,推动行李箱行业迈步前行
- 超云荣膺三项大奖 闪耀2024中国IT用户满意度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