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纯碱市场持续低迷,氨碱难逃衰落命运
2014/6/27 10:36:48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国内纯碱市场持续低迷,氨碱难逃衰落命运在纯碱行业内部,一直存在着激烈的工艺路线之争,即氨碱和联碱之间的博弈。长期以来,国内纯碱市场持续低迷,4000万吨的总产能只对应着2200万吨的总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两种纯碱均使出浑身解数抢占市场份额,但却势均力敌,结果是各占半壁江山。然而,不论是产品结构,抑或是宏观环境,纯碱市场都将面临着巨大变化。联碱和氨碱谁将最后胜出,相信不久就有答案。为了厘清思路,笔者先对两种工艺优劣势进行对比。
上世纪80年代,唐山、潍坊、连云港三大碱厂相继投产,氨碱在国内得到飞速扩张。氨碱经过百余年发展,工艺成熟,技术稳定,沿海分布,原盐丰富,贴近市场,出口快捷。
但氨碱也存在许多缺陷:一是需要消耗大量石灰石(碳酸钙)、煤炭、焦炭,高资源、高能耗特征明显;二是生产过程要排放大量碱液、碱渣。资料显示,每生产1吨氨碱,要伴生10立方米废液,其中固体含量约为3%。每年全国氨碱产生的固体废物约为450万立方米,高污染、高占地劣势凸显。
新世纪以来,鉴于氨碱伴生大量碱渣,环境约束越来越严,在一些地下卤水储存丰富的内陆地区,联碱异军突起,扩张迅速,并迎头赶上,最终平分秋色。联碱具有坑口布局的生产便利,有较好的价格优势,有管道输送带来的廉价物流费用,最为看好的是不产生严重污染环境的碱渣。
而联碱也有明显制约因素:联碱生产工艺中,氯化铵与纯碱的产出比为1∶1,就是生产多少纯碱的同时,就要被迫联产多少氯化铵。因为氯化铵用途很少,绝大部分只能作为氮肥用于农业,但其含氮量远低于尿素,大量使用还可导致土壤酸化、板结,市场前景欠佳。2013年,国内氯化铵产能超过1500万吨,已经严重过剩。
通过比较不难发现,由于大量碱渣的存在,氨碱只能无奈地看着联碱步步壮大;由于大量过剩氯化铵的存在,联碱短期内也不能完全取代氨碱。
然而当下的形势是,环保监管日趋严格,碱渣再像以前那样堆积已经不太可能,固废处理成为氨碱的致命伤。再从市场行为看,美国已于10年前彻底终结了氨碱生产,改用天然碱;日本也于2004年关闭了最后一座氨碱厂,改为进口纯碱;即使氨碱鼻祖比利时索尔维公司,当前氨碱产能也已削减至20%以内。国内方面,天津碱厂搬迁后不再生产氨碱,连云港碱厂搬迁计划也将放弃氨碱。
种种迹象表明,受制于碱渣治理之困,氨碱衰落的序曲已经响起,联碱明显占了上风,并将最终主导市场。
然而联碱也不能因此就高枕无忧,化解产能过剩还应下足够的功夫。笔者认为,其有效途径是:加快科技研发,积极采用诸如氯化铵连续分解技术等,实现氨与氯化氢完全分离;或采取氯化铵直接造粒,便于水田使用;或给予政策优惠,扩大出口。(王云立)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