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住环保红线 节能减排倒逼钢铁业转型
2014/7/22 20:29:53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守住环保红线 节能减排倒逼钢铁业转型一面是微乎其微的盈利空间,一面是日益严苛的环保大势,钢铁企业正面临艰难的抉择。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长富在日前举行的第五届中国钢铁节能减排论坛上表示,环保是钢铁行业必须要过的关,相关企业不能再等待观望,一定要把节能减排的任务完成好,向社会交出满意答卷。“环保事关民生,是不可逾越的红线,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和前途命运,而节能减排也将成为倒逼行业转型发展的有效手段。”张长富说。
在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看来,国家实施节能减排的长期政策信号已经发出,企业必须做好相应的准备。以正在筹划中的全国统一碳市场为例,届时每家企业都将获得一定的排放额度,不够的部分要通过市场购买。在不久的将来,碳排放将真真切切地影响到所有企业的生存发展。
环保“在路上”
截至去年年末,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与2005年相比下降14.8%,较2009年金融危机初期下降3.8%,同时二氧化碳、烟粉尘排放量等主要指标也明显下降。去年重点钢铁企业吨钢取水量较2009年金融危机初期下降20.5%;吨钢二氧化碳和烟粉尘排放量分别较2009年金融危机初期下降31%和32.8%。
尽管如此,我国钢铁工业能耗和环保绩效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目前德国蒂森钢铁公司吨钢粉尘排放量为0.42千克,韩国浦项仅为0.14千克,均远优于我国钢铁企业的相应指标。“十一五”期间,我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环保投资为25.21元,远低于国际先进企业。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仍有部分落后产能未能按时淘汰,这部分产能建成时间早、设备老化、生产规模小,环保设施技术改造难度较大,造成了污染物排放严重。此外,烟粉尘无组织排放严重,烧结脱硫设施建设质量低劣、运营维护不规范、减排效果差,审批和检测考核体系不健全等也制约了我国钢铁行业整体环保水平的提升。
业内专家指出,目前我国钢铁企业节能减排的执行力度和持续性依然低于预期。以钢铁大省河北省为例,武安地区部分钢铁企业逐步复产,唐山地区部分企业确有减产但不够严格,减产幅度还不到计划的一半。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近年来我国吨钢能耗持续下降,但截至今年4月份,仅完成“十二五”节能目标进度的59%。
低碳时代来临
按照《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2015年底前再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500万吨,炼钢产能1500万吨,4万立方米的烧结机安装脱硫设施。
事实上,环保已经成为钢铁企业可持续发展不可跨越的红线。环保部污防司综合处副处长王晓密表示,环保部将组织对各地强化环保约束、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工作开展督导检查。
“将严格开展违规项目环保认定和备案,对不符合有关认定条件的在建违规项目一律停建,而对于整改的项目仍不能符合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特别排放限值等有关规定的,不予备案,并按规定予以淘汰。”王晓密表示,对隐瞒不报、弄虚作假的在建违规项目和建成违规项目,将不予以环保认定和备案。对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工作中环保约束不力、问题突出的地区,将采取区域限批措施。
在李新创看来,未来我国节能减排仍将面临诸多挑战,例如,能源需求压力巨大,能源供给制约较多,能源生产和消费对生态环境损害严重,能源技术水平总体仍然落后等等。
“未来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紧迫性越来越强,约束性也将越来越强,治理措施也将从单纯政治、政策层面转向更多依靠经济手段和市场手段,并且与经济、能源、环境保护、资源开发紧密结合。”李新创表示,全国统一碳市场正在筹划中,每个企业将获得一定配额,排放额度不够的要从市场上去购买,碳排放也将切实影响每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
据了解,目前我国低碳试点省市总数已达42个,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省、广东省及深圳市7个省市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
倒逼企业转型
更为严峻的是,在钢铁行业进入“深冬”的背景下,钢铁行业效益水平长期徘徊不前,钢铁企业挣扎在亏损边缘。而产能过剩、成本高企等是导致钢铁行业持续低迷的主要原因。
“面对行业发展的严峻形势和不断增大的环境保护压力,严格能源环保标准和总量限制、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将是未来破解行业产能过剩困境的重要途径,节能减排将成为倒逼行业转型发展的有效手段。”张长富认为。
今年以来,环保部先后出台了《环境空气细颗粒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试行)》、《关于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的公告》。6月1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又部署了大气污染防治10条措施,明确提出严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增产能,提前一年完成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十二五”落后产能淘汰任务,并将用法律、标准倒逼产业转型升级。
“未来钢铁企业既面临着环保压力日益增大的挑战,也面临着政策倒逼转型带来的机遇,钢铁企业要持之以恒,果断决策,加大资金、技术、管理和研发投入,采用先进适用、成熟有效的技术装备,攻克节能减排的瓶颈和难点。”张长富表示,此外,作为节能环保的专业公司则要思考如何帮助钢铁企业做好节能减排工作,这是双方共同面临的巨大挑战。(本报记者 宋斌斌)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