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剥离千亿资产后的煤化工反思
2014/7/22 20:30:02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剥离千亿资产后的煤化工反思近期,煤化工又引起了业界热议,引爆点是大唐剥离千亿煤化工资产。7月8日晚间,大唐旗下上市公司大唐发电悄然公告称,公司与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国新控股”)签署了框架协议,拟就本公司煤化工板块及相关项目进行重组,涉及资产规模高达千亿。
在随后的大唐能源化工总经理张明反思一文中说到,“自2005年开始进入煤化工行业以来,我们先后上马了煤制聚丙烯、煤制天然气、煤制化肥等项目。就这几个产品而言,都是具有广阔市场的资源性产品。”
可惜事与愿违,10年的步伐不但没能让大唐开拓自己的一片天地,反与这“广阔市场”越来越远,最终不得不剥离煤化工资产。这甚至是在五大发电集团之间引起了多米诺效应,国电电力等企业也纷纷加速“脱煤”。
这一阵风潮,给饱受争议的煤化工热潮增加了新的反面教材,也为鼓吹煤化工过热的观点持有者们增加了新的事实例证。但是实际情况真是如此么?中国煤化工的真实情况需要深究。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国内已经开展工作的煤制天然气项目有67个,煤制烯烃项目58个,煤制油项目26个。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全国已投产、获得开工许可及正在规划的煤化工项目耗煤将达到7.5亿吨。预计到2020年,煤制油和煤制气的年产能将分别达到4000万吨和2800亿立方米,煤制烯烃产能也将达到4100万吨。
从这些统计数字来看,煤化工的热潮确实有些吓人。但是,我们需要看到的是,这些统计的数字是真实的么?要认清楚的是,规划数字不等于是实际建成,当前的煤化工热潮更多地还是停留在规划层面。
拿上个月煤化工领域的焦点——投资高达上千亿元的陕西榆林神华陶氏千亿综合煤化工项目(以下简称“榆林神陶项目”)来说,早在2005年这个项目就进入了规划论证,但一直到2009年项目才奠基,这期间一直毫无进展。直到最近,环保部才正式批复了该项目的环评报告。
这就是中国特色的大项目前期流程,从立项到批复花去了十年光阴,而即便到此,这还只是一个开头,榆林神华煤化工项目仍然有各种问题在等着它去解决,最终能不能圆满建成投产,仍是个未知数。
这是一个典型例子,告诉我们在中国规划数字离最终落实通常是差了十万八千里。而目前,我们所说的产能问题,还只是在当下经济、市场需求情况下的静态预期,十年、八年之后是怎么样?那时候的市场需求肯定会比现在大很多。产能过剩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变动的命题,这就跟钢铁行业是一样,喊了十几年的过剩、要淘汰过后产能,结果是产能不断增加,而这些增加的产能还全都被消耗掉了。
实际从中国的国情看,能源化工市场也是需要上马一些大型煤化工项目的。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能源需求维持高速增长,我国石油进口量节节攀升。2013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60%。根据我国目前石油消费量的增长速度,2015年消费量将达到5.85亿吨,2020年将达到7.38亿吨,如果按照国内产量2亿吨并稳产到2020年计算,那么2015年和2020年中国石油仅进口量将达到3.85亿吨和5.38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6%和73%。
2013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37.5亿吨标煤,比上年增长3.7%。按照当前我国的发展状况,能源消费总量肯定还要年年攀升。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发展煤化工在缓解国内石油供需矛盾的同时,还有利于提升煤炭行业的经济价值,新型煤化工也是未来煤炭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
因此,“能源独立”对我国来说已经越来越紧迫了。把煤化工作为替代油气的发展战略是在“开源”的一个有效办法。我们认为,发展煤化工需要做好科学规划,同时也要适当考虑到这个的现实国情,不能仅仅从纸面出发。一个项目审批可以等十年,但我们的市场需求等不了,嗷嗷待哺的工业经济等不了。
这要求我们更理性、认真的看待当前的煤化工过热说,理性是没错,但是需要摸清楚实际情况,不能仅停留在规划数字上。不能被煤化工热的虚火吓到,理论联系实际、规划紧跟市场,这才是我们的煤化工产业科学发展之道。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上一篇:泰州油气装备产业集群获认定
- 下一篇:石油产业内生增长动力有所下降
-
- 直达16个行业
- 热点资讯
- 24小时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