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药和生物技术:营销与创新一个都不能少
2014/8/6 17:33:50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医药和生物技术:营销与创新一个都不能少在医疗健康投资中,医药的投资占比最高,也是并购交易量最大的战场。不过在仿制药备受青睐的环境下,是更看重营销能力还是产品创新能力,一直是投资者争议的话题。截至7月18日,在107家披露中报预告的医药生物类上市公司中,共有67家公司上半年业绩预增,占比达到63%,其中有13家医药类公司的预增幅度超过100%,虽然细分板块间业绩逐步分化,但医药板块整体业绩情况较好。
医药行业整体氛围较为乐观。首先,医药是大的消费概念品种,人口老龄化以及人们对于健康长寿的追求,使得医药行业的市场容量更趋乐观。其次,医药行业目前面临新产业政策的积极推动,如医疗体制改革对大宗药品、基础医疗器械等均会产生新的增量需求;新农村合作参保制度的推进,农村市场崛起。而新技术(如单抗、干细胞)则扩大了治疗领域,提高了治愈率,推动消费升级。
预计未来5年,我国医药行业复合增长率将保持在15%左右。
相关数据对医药行业向好也有支撑。据清科集团董事长倪正东介绍,在医疗投资中,医药的投资占比最高。医药领域也是并购交易量最大的战场,从案例数看,医药占46%;从金额上看,医药更是占67%。
但是在具体投资方向上,市场还有分歧,比如说,是投仿制药,还是创新药;再比如说,是投企业,还是团队。
市场普遍认为,医药市场机会很多,无论是对药企还是投资者,都是利好。
仿制药受青睐
2014年7月,随着万艾可(俗称“伟哥”)的专利保护到期,国内制药行业一场“抢仿”大战提前打响,包括白云山、天方药业、常山药业、联环药业在内的10多家公司都推出仿制计划,只欠生产批文这一东风。
仿制药是指与商品名药在剂量、安全性和效力、质量、作用以及适应症上相同的一种仿制品。美国是世界上制药业最发达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医药产品创制能力最强和专利保护叫得最响的国家。但是,在美国人用的处方药中,40%~50%是非专利药,而且仿制药每年以15%的速度在增加。仿制药的生产,可以有效缓解药品价格高企的矛盾,造福患者。目前,美国是全球最大的非专利药市场。
中国在加入世界卫生组织之前也曾大量引进仿制药。时至今日,不少投资者仍然认为,相对创新药,仿制药市场的机会更大。“毕竟,未来中国的医疗市场是基础医疗为主的市场。”中融康健资本董事长禹勃表示。
深圳高特佳投资集团是一家专注于健康产业投资的公司,多年来已经投资30家医药企业,其主要投资方向是血液制品领域,已经控股博雅生物(300294,股吧)、海康等企业,公司在化学药和中药领域也有涉及。其北京公司总经理、执行合伙人郭海涛对此也认为,在中国,如果要在仿制药和创新药之间做选择,还是应该以仿制药为主。“我们看到,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药,到药监局审核时,还是要参考美国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情况来决定进展。中国企业还要在学习和创新的路上坚持5~10年,才有可能超越。”
禹勃说,做创新药很难,不仅是在中国,即便在美国这样的制药业最发达的国家,投资新药的回报并不好,除了少部分幸运儿,大部分人都赔了钱。“你只要看看美国投资创新药的基金就知道,过去15年其总体回报是负的。”
“一种新药,从化合物的发现到最终上市,过程非常复杂,在美国需要10年时间,花费10亿美元。中国不需要花费那么多钱,但费用也在逐渐上涨,而对新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甚至某些方面不亚于FDA的要求。这导致新药的研发过程也是越来越长”。广州博济医药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王廷春介绍。
广州博济是一家新药研发技术服务提供商,为企业提供临床前的药学研究,也包括临床实验和注册申报,是新药研发的全程服务商,至今累计为国内外300多家药厂提供了新药研究服务。
创新药的机会
但是,也有不同的声音。
深圳源政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向阳认为,中国的新药研发一直没有做出来,投资创新药的机会已经开始出现。“以前,我也认为仿制药的机会更大,主要是因为支持创新药发展的环境还没有出现,首先是技术不支持,其次是资本市场不支持,最后产品市场也不支持。你搞出一个创新药,销售时还要给回扣,这种情况下做创新药肯定很难。”
“但现在环境已经发生变化,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已经与国际接轨,很多做创新药的团队都回国寻找机会,在中国做也可以有世界范围内的知识产权,可以利用全球资源,成本在降低,研发集中度和精确度已经提高。”杨向阳表示,这样的成功案例已经有不少。
杨向阳的另一个身份是深圳源兴生物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裁,主要从事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和肿瘤的免疫治疗,参与了中国在这三个领域的早期发展。
王廷春也认为,虽然新药的研发时间较长,但一旦能够成功,市场回报也非常可观。“中国大约有6000家药厂,但真正能做研发的不超过1000家,而有能力从事新化合物研发的,估计只有二三百家。通常一个仿制药出来,可能有100家药厂都在做,即便拿到批文,参与招标时价格战也非常激烈,回报有限。”
在美国傲锐东源科技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何为无看来,创新的机会还是很大的。“美国一家公司研发出丙肝特效药,8万多美元一个疗程,平均一片药就价值1000美元,公司第一个季度就卖了20亿美元,这就是技术革新的力量。”
在美国,类似的案例比比皆是,例如基因测序领域。很多遗传病跟我们的基因有关,由此诞生一个行业。何为无曾参与世界第一家做人类基因组的公司,当时这家公司成立两年就上市了,高峰时期市值冲到200亿美元。“人类历史上测试完第一套基因,花费了10亿美元,后来乔布斯得胰腺癌,测试基因花了大约20万美元,但现在基因测序大约仅需2000美元。2001年至2014年,基因检测的成本大幅下降,就有了巨大的市场机会。可能很少有人能花得起20万美元,但能够花2000美元的人大有人在。”
有人估计,在中国,仅产前诊断领域就有150亿元的规模,中国有上百家企业提供基因测序服务,但基因测序仪器的主要供应商却只有Illumina和LifeTechnologies(现被ThermoFisher公司收购)两家,这两家供应商不仅垄断着中国市场,其在全球基因测序仪器市场的占有率也接近90%。
“其实,只要寻找到正确的技术资源,即便是在美国这样高竞争的社会,也能有很多的资金回报。”何为无说。
看产品还是看营销
在仿制药和创新药的争论之外,制药企业团队的市场销售能力是投资者更为关注的对象。
天津海达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是一家综合性的基金管理公司,生物医药是公司的主要投资方向,约占公司总投资的1/5。“在我们的投资策略中,非常看重团队的市场销售能力,医药肯定是创新制胜,品种为王,但药企的市场转化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这几年很多基金和投资人说投了很多医药,但我说他们基本上投的不是医药,投的是市场,你能生产,我也能生产,为什么你做得好,我做得不好,因为你会营销,我不会营销。”杨向阳说,很多中国药企拼的是广告宣传,拼的是营销能力。但是未来真正的商业机会,真正考量投资者的,还是新药的研发。
在投资界,向来有投资企业还是投资团队的争论,在医药领域的投资者也同样如此。“我们认为,还是要投团队,团队第一要年轻,第二要能吃苦,第三要有营销能力。”深圳高特佳投资北京公司总经理、执行合伙人郭海涛认为,这三点很重要,有的投资者也投资了拥有好产品的企业,但最后没有做成功,关键是团队不行。
何为无总结很多投资失败的原因后发现,医疗企业要成功,关键是要做好四个M。
第一个M就是要有市场。医疗市场是一个永久市场,很少有人得了一个病,宁愿把钱捂在家里而不去治的。从胰岛素到各种医疗器械,到基因检测,到艾滋病的治疗,再到丙肝疫苗,随着技术的开发,医疗市场的机会越来越大。
第二个M是管理团队。有再好的机会,如果管理团队不行,基本上也没戏。医疗行业对团队的要求尤其高,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要懂技术,要懂融资,还要懂管理。
第三个M是经营模式。美国有一家做代工的药企就吃过亏,它到大药厂去挖懂有机合成的人,付的工资比大药厂高,回头又去给大药厂代工,即便拿到几亿元的单子,最后还是亏的。而中国的人力成本较低,付给一个懂有机合成的美国人的工资,可以养活5个中国同类人才。最后该药企及时转变,很快就盈利了。
第四个M就是钱。生物医疗永远是烧钱的行业,这个行业门槛很高,因此一定要有很强的资本实力。
禹勃说,从宏观层面说,中国的医药市场每年都是增长的,而且随着人口老龄化、城镇化的变化,医药行业每年保持20%的增长是可能的。但从微观层面,对每个具体的医药企业来说,形势是严峻的,招标制的出现,让药品价格在不断下降,什么企业都能赚钱的时代已经结束。
据禹勃介绍,2014年5月,医药上市企业中,有19家公司停牌。行业集中度的形成已经不可避免。这给了优势企业和各种投资者提供了很大的并购机会。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