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钢铁行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
2015/4/18 8:32:44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 我国钢铁企业对信息化的探索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世纪末已开发出30余个实验系统,不少系统在局部业务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由于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我国钢铁企业对信息化的探索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世纪末已开发出30余个实验系统,不少系统在局部业务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由于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这些系统拘泥于当时的管理模式,缺乏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多数IT系统与钢铁企业生产经营的核心业务有隔膜,所以作为整体系统留用的不多。
新世纪以来,党中央提出了关于信息化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现代化,实现跨越式发展”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等都为钢铁工业信息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中国钢铁工业的信息化在新世纪拉开了序幕。
近年来,我国钢铁企业在总结国内外先进钢铁企业信息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善于学习、敢于创新、勇于创造,突破性地解决了产销一体、管控衔接等重大关键性技术难题,一批体现自主创新的信息化工程涌现。钢铁企业的发展战略中开始纳入信息化内容,信息化的目标、方针、内容、任务、技术路线逐渐明晰,企业信息化的管理体系逐步确立,企业最高决策层逐渐领衔信息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得到提高;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网络信息安全防范意识增强;信息产业队伍逐渐强大,系统集成与维护、软件设计能力不断增强,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在信息化建设中得到提高;管理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化;生产过程自动化建设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经营管理各个层面;信息化为推进钢铁企业实现精细化管理、优化业务流程提供了手段和平台,生产过程自动化为实现柔性制造、敏捷生产提供了条件。在钢铁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伴随着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体制创新,造就了一批兼具管理与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巨大变化,增强我国钢铁行业信息化环境下的工业竞争能力成为当前钢铁行业亟须自行探索和实践的迫切任务。
钢企逐渐对信息化建设加深重视
从资金投入方面来看,中钢协的统计显示,企业近年来对信息化的资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呈上升趋势,如图1和图2所示。
促进企业信息化投资增长的因素有三个方面。一是金融危机的冲击使企业面临市场、价格和技术创新等一系列问题,在这种的动荡调整中,很多企业是依靠信息化练好内功,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二是国家政策导向对信息化投入的影响较大;三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从企业对信息化的发展规划方面来看,中钢协的统计显示,近92%的企业制定了信息化规划,其中80%以上的企业能够较好的根据规划完成实际任务。同时,80%以上的企业建立了运维管理制度、规范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和信息化考核机制,有87%以上的企业能够较好的执行信息化制度。目前,多数钢铁企业都具有坚实的“两化”融合发展基础。尤其是宝钢、武钢、鞍钢等特大型企业在制度建设和执行力度方面作出了表率。
钢铁企业对信息化发展与规划很重视,最根本的影响因素是人为因素。目前大部分企业基本都由决策层领导亲自主管信息化工作,信息化规划也成为企业常态化管理的一项内容。中钢协统计显示,43.3%的企业在决策层(如董事会)建立了信息化常设机构,近90%的企业建立了公司级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多数企业都设立了信息化主管,其中76%的企业由副总经理以上级别的领导主管信息化工作。企业中不仅有领导层的高度重视,同时还都建有一支比较得力的信息化人员队伍。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