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立果:化解钢铁煤炭过剩难在哪里
2016/1/26 8:49:36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 1月20日国务院专题会议强调,要率先从钢铁、煤炭行业入手进行化过剩、去产能、降成本。1月22日,国务院要求在近几年淘汰落后钢铁产能9000多万吨的基础上,再压1月20日国务院专题会议强调,要率先从钢铁、煤炭行业入手进行化过剩、去产能、降成本。1月22日,国务院要求在近几年淘汰落后钢铁产能9000多万吨的基础上,再压减粗钢产能1亿~1.5亿吨。
2014年上半年,我们对钢铁、煤炭、建材、纺织四个传统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最后建议的第二条就是,“探索以钢铁、煤炭等竞争性行业为试点,以管资本为主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增强国有资本对市场信号的敏感性和灵活性”。现在看,我们的建议还是有一点价值。
钢铁、煤炭行业可能是今天中国经济中最困难的行业,过去我们观察到、预警过、建议过,有关部门也出台了一些措施,但是行业形势的持续恶化并没有丝毫改变。我想主要原因,恐怕还是行业体制的运行惯性使然,或者也说明我们过去那些修修补补、小打小闹的政策丝毫没有改变这两个行业的原有运行轨迹。这是我们要反思的。
过去,钢铁和煤炭都是具有高度政治意味的行业,特别是钢铁,曾经“以钢为纲”。正因如此,计划经济时期的钢铁行业形成了“三皇五帝十八罗汉”的产业组织结构和区域布局结构,煤炭行业也形成了若干重大基地的格局,当然它们无一例外都是国有企业。这种局面的改变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有所松动,民间资本终于可以进入这两个行业。现在,钢铁行业中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大概是平分秋色,2014年中国最大500家企业中有50家钢铁企业,国有的有22家;煤炭行业则在过去经济刺激政策的作用下国有占比大幅提高,2014年中国最大500家企业中有22家煤炭企业,但只有1家是民营。这是这两个行业目前严峻局面的所有制背景。
这种所有制格局下,有一种现象出现了:由于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钢铁、煤炭价格大幅下降,这种情况下,民营钢铁、煤炭企业纷纷减产、转型或者挖潜改造甚至破产倒闭,而国有钢铁、煤炭企业则出现“价格越下滑、生产越扩大”的“以量抵价”行为。我们去山东一个煤矿调研,煤矿已经濒临枯竭,但仍然要开足马力生产,用来弥补煤炭价格下跌造成的销售额缺口。市场价格的调节机制可以说完全不起作用,它们对市场信号完全“不敏感”。这种行为具有典型性,也是这两个行业困境的微观基础。
国有钢铁、煤炭企业出现这种违背市场规律的现象其实不足为奇,一个关键原因在于国有企业的国有干部职工身份。我花了很长时间思考“国有身份”的涵义,最后发现国有身份意味着国家对干部职工的“终身担保”和无限责任。2014年中国最大22家煤炭企业共有职工274万人,平均每个企业13万职工,职工规模最大五家企业的职工规模都在20万人以上,每个企业的干部职工及家属加起来上100万。最大几家钢铁企业的职工规模也都超过10万人。有了国有身份,国家就要对他们负责,干部职工一个不能辞退,否则可能出现社会稳定问题。其结果就使国有企业出现了“生产刚性”,不管经营形势好坏,企业都要维持生产。2015年去河北最大的钢铁企业调研,除了每年接受安置退役军人、少量大学生,一律不进新人,只能靠自然淘汰,到点就退,而不能裁员。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