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饮料市场依然身处 “寒冬” 之中
2016/2/16 9:02:59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 刚刚过去的2015年,饮料企业的日子并不好过。从可口可乐、娃哈哈、汇源、康师傅等行业巨头,到数以万计的中小企业,同比销售额都有不同程度的衰退。加多宝和王老吉虽刚刚过去的2015年,饮料企业的日子并不好过。从可口可乐、娃哈哈、汇源、康师傅等行业巨头,到数以万计的中小企业,同比销售额都有不同程度的衰退。加多宝和王老吉虽然没有公布业绩,但是从一线市场反应来看,情况也不乐观。
有食品饮料品牌策划专家表示,这是第一次出现各大饮料品牌全面失守的情况。从国内外饮料巨头的数据分析看,饮料行业整体性的衰退已经到来,2016年饮料市场依然身处“寒冬”之中。
饮料巨头
业绩下滑警示行业
2014年,娃哈哈声称下滑7%;2015年,娃哈哈干脆没有公布具体业绩。但从各方面了解的信息来看,情况更为惨淡。不夸张地说,娃哈哈的下滑可以看作是饮料巨头们整体业绩的一个缩影,颇具代表性。
对于娃哈哈业绩的下滑,宗庆后认为是环境变化、消费趋势改变、渠道改变和媒体接触习惯改变,影响了娃哈哈的销售增长。陈玮表示,认同宗庆后的观点。但除此之外,还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不容忽视,甚至必须引起整个行业的重视。
一是新品创新能力的下降。娃哈哈虽然贵为国内饮品企业龙头老大,但在新品开发流程、新品管理制度、新品营销策划等环节,仍然是跟随模仿为主,是拿来主义。当整个经济、行业增速都下滑时,必然会出现各个企业的产品同质化。在一二线城市,消费者会选择该品类的开创品牌;在三四线城市或者区域市场,又有当地品牌的阻击。如果没有创新型产品出现(或者营养快线这种相对创新型产品),饮料企业2016年的日子不会轻松。
二是自身品牌的老化。这个问题,已经是老生常谈了。康师傅的品牌老化没有娃哈哈这么严重,可口可乐、百事可乐虽然面临品类老化的问题,但是在品牌活力、品牌形象的创新、品牌年轻化上做得很好。娃哈哈一直缺乏一个比较聚焦的品牌核心价值,导致品牌形象模糊,甚至给人比较土气的感觉。
三是盲目多元化的负面影响。无论基于什么出发点,多元化都会在客观上分散企业家精力,牵扯到企业的人力、物力分配。娃哈哈的问题在于,在过去几年其介入了太多行业,如奶粉、商场、白酒等;而多元化产品又是跟随式开发,不是基于消费者体验的创新开发,造成所涉及的项目成少败多。
传统企业
“年轻化”任重道远
现在的娃哈哈正在积极推进“年轻化战略”。体现在营销创新方面,以往相对保守的娃哈哈,也开始尝试饮料行业营销新玩法,积极而迅速地拥抱新技术,全方位发力新媒体互动营销。小陈陈是娃哈哈近年来比较有创新的产品,采用了互联网的思维、包装,渠道也在互联网首发了。但是,由于这是一个过于小众的品类,难以快速做大。加上定价过高,注定了这个产品难以热销。
积极的一面是,娃哈哈已经认识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不利的一面是,娃哈哈骨子里的东西仅靠几个口号、一种战略很难得到扭转。毕竟,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改变一个几百亿的企业理念任重而道远。从目前来看,娃哈哈如果真能把品牌活化落到实处,对之前较土的包装、产品传播方式进行改变,相信还是能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长;反之,则不乐观。
中小企业
须学会局部化产品创新
如果说大企业还可以采取拿来主义+跟随策略,那么中小企业再用这一招就更难了。实际上,中国当前的饮料行业,渠道红利期、人口红利期都已经过去,抄袭某款饮料一战成名的机会也几乎不存在了。综合作用的结果,导致整个行业新品存活率越来越低。
这种情况下,中小企业必须逐渐抛弃纯粹的拿来主义,而要学会局部化的产品创新。同样的饮料品类,产品包装、名字上是否有创新?统一的小茗同学冷泡茶就做得不错。当然,产品概念上的创新,也能让新品有一席之地,比如生榨椰子汁、山楂饮料等。与此同时,产业链的优化或创新模式,也应该引起重视。某些小品类饮料的原材料比较稀缺,如果掌握产业链的上游,做条小池塘里的大鱼,也不错。蓝莓汁、马蹄爽、桑葚汁、杨梅汁,都是这种类型的产品。
面对2016年的寒冬,中小饮料企业不能再继续做山寨工厂了。只有完善自身的营销管理流程,逐步树立有品牌思维,才有机会在细分市场里存活下来。(陈玮)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