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中国养老产业处于爆发年 市场需求巨大
2016/5/27 10:48:53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我国养老产业处于爆发前夜:我们认为养老产业爆发需要3 个条件—需求爆发、政策推进、服务满足需求,目前已具备2.5 个,只待付费端明确。需求端,2 亿老年人口,催生至少4 万亿的基础养老需求;政策端,多次下达鼓励养老产业政策,《2我国养老产业处于爆发前夜:我们认为养老产业爆发需要3 个条件—需求爆发、政策推进、服务满足需求,目前已具备2.5 个,只待付费端明确。需求端,2 亿老年人口,催生至少4 万亿的基础养老需求;政策端,多次下达鼓励养老产业政策,《2016 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提出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鼓励民间资本、外商投资进入养老健康领域,推进多种形式的医养结合,增加有效供给等利好信息;养老服务对接需求,大量资本进行新型模式的挖掘,探索最符合国情的养老模式。
养老市场巨大,需求繁杂,类似“京东”的索引式平台价值凸显:养老所涉及的养老服务涵盖了饮食、服饰、社交、娱乐、旅游,以及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方方面面。我们认为养老产业需求太过繁杂、个体化差异显著,很难出现一个机构能够满足养老全部需求,所以更看好类似“京东”的养老服务供给索引平台,为老人提供便捷的沟通、筛选出优质的服务供应商、供给高效的个性化服务、以及提供多元化的支付模式。
(一)老龄化加速,人口红利终结,养老需求愈加明显
1. 人口红利消失,面临老人数量暴涨与创造价值的劳动力减少的双重问题
中国由于生育率从1971 年开始快速下降,导致儿童抚养比、总抚养比的快速下降。蔡昉、胡鞍钢等人口和经济学家将总抚养比下降称之为“人口红利”。人口红利用来描述一些发展中地区在某个时期内生育率迅速下降,少儿和老年抚养负担相对较轻,而劳动力人口比例的上升使得国家的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利于经济发展。近年来我国“刘易斯拐点”的出现,人口红利的消失,意味着人口老龄化的高峰即将到来和创造价值的劳动力减少,因此,养老问题的严重性和必要性浮出水面。
2. 人口老龄化社会已经形成,高效、有效、专业的养老系统是解决养老问题的根本
从60 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看,目前已满足老龄化核心指标,2015-2020 年,老龄人口总数将从2 亿上升至2.5 亿,占比将由15%左右增加至17.17%。到2030 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3.71 亿,占总人口的25.3%,2050 年将达到4.83 亿,占总人口的34.1%,届时每三个人当中就有一个老年人。与此同时,中国高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500 万,失能老年人口规模庞大,突破4000 万,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持续增多,老年人口内部变动将进一步加剧对医护、医疗等生活养老之外的健康需求,对“医养”结合的专业养老需求更加旺盛。
从衡量老龄化社会负担指标——老年抚养比来看,从2000 年至今,老年抚养比加快增长,至2020 年将上升至16.9%。而加入少年儿童抚养比的总抚养比指标到2030 年将超过50%。数字说明劳动力的比例的迅速下降将严重加重未来社会负担,而为了“孝敬”工作了一辈子的“老人”,高效、有效、专业的养老系统/产业是解决老龄化社会带来沉重养老负担的唯一途径。
2012-2050年中国60 岁以上人口趋势及增速预测
资料来源:Wind
1982-2050年中国老年抚养比持续增长
资料来源:Wind
2014 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
资料来源:Wind
联合国对我国预期寿命的预测
资料来源:联合国
3. 传统“父养子、子养父”的中国式养老被打破,急需“医养结合”新型社会养老模式
中国的文化传统就是“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发展导致的劳动力人口迁移,加上78 年计划生育政策成为国策和全面推行,导致我国家庭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目前,1 对夫妻照顾4 个老人的局面已成常态,老龄化加重的同时中国传统的“父养子、子养父”的家庭养老模式难以为继,空巢老人日趋增多,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已经不可避免的成为社会主流问题。因此,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定下基调,通过各种方式解决我国的养老问题,并提出促进医养融合对接,医疗机构为养老机构开通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机构可作为医院康复护理场所,另外还提出“医养结合”概念。在今年的两会上,养老产业再引关注,习近平对加强老龄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强调,加强顶层设计完善重大政策制度,及时科学综合应对人口老龄化。今年年初,我国首部老年宜居环境蓝皮书 《中国老年宜居环境发展报告(2015)》发布,报告指出,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从2010 年起至未来20 年左右将是我国养老设施的加速发展期。因此,我国老龄化加速将催生对养老产业的巨大需求,养老产业潜在市场价值可见。
(二)养老政策接连释放,医养结合带来行业发展机遇
在认识到我国严峻的老龄化形式下,我国从2010 年开始制定具体行业的发展标准,养老问题逐步提上日程。目前我国养老产业的发展仍在初级阶段,近年来国家频频出台的养老政策逐渐引导资本进入养老产业,在摸索和学习中发展,而政策发布导向也越来越明确。养老服务开始从鼓励非盈利性转向运营主体多样化发展,2015 年,民政部、发改委发布《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市场》,以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服务等产业,加强社会力量在养老产业的中坚力量,意为未来养老产业的完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016 年将出台《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及《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6-2021》的政策力度将对养老产业和资本市场影响巨大,进一步落实养老主题的发展与未来规划。同时,地方政府也频频出台养老服务的实施细则,如2015 年1 月浙江省提出的《浙江省社会养老服务促进条例》,2015 年4 月北京市出台的《关于依托养老照料中心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指导意见》以及2015 年2 月江苏省出台的《南京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2014-2020)》等。养老政策和实施细则的频频出台侧面反应我国养老形式的严峻,由此,养老产业将在未来可预计的时期内实现高速发展。
我国养老利好相关政策不断出台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三)“养”是基础服务,“医”是刚性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总体提高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日益健全,老年人的收入水平也稳步上升,带来老年人群的消费习惯在改变,同时消费需求变得更加多元和多样。在日常生活方面,老年人群对饮食、服饰、社交娱乐、旅游等方面的需求在不断改善,同时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变化,老年人在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养老方面也产生了大量的需求。老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是全方位、多元化、多层次的服务,从“吃、穿、住、行”做起的基础服务是“养”的关键;同时,由于老年人经常患有各种疾病、使得“医”成为保证老人生活质量的养老关键一环。
养老服务的相关内容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生活、娱乐和医疗健康。第一,养老的基本需求——生活(包含衣食住行)是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保障,近七成的老年人日常消费支出集中在食品上,老人日常的照料是养老服务的重心。第二,医疗健康是老年消费群体的三大主要消费需求中刚性需求。老年人对医疗需求较大,45.1%的老年人健康状况为“一般”或“差”,27.6%的老年人日常生活中最大的开支为“看病吃药”,另外,据统计,2014 年底我国65 岁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达53%左右,医疗费用支出是“年轻人”的3 倍。第三,老年人越来越重视生活娱乐,基本的社交活动和文艺休闲是老年人的偏爱的活动方式,从广场舞、公园舞的兴盛等就可见老人对娱乐、社交生活的需求,因此,老人精神寄托的需求应被给予足够的重视。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由于“养”涵盖的日常生活和娱乐等服务的繁杂性和“医”涵盖治疗的专业性,以及老人个性化和多元化服务的需求,导致养老产业链很难由单一的个人、一个机构或者一家服务公司能过承担和解决的,更应该由一个体系、一个平台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索引和服务指南,从而解决老人的各种各样的需求。
(四)养老刚需消费市场在4 万亿以上
根据测算,我国老年人生活成本,即包含衣、食、住、行、健康、娱乐等的基础消费。
医疗健康是老年人生活品质的根本保证,也是国家提出“医养”结合进行养老规划的核心原因。随着年龄的上升,身体机能衰弱,患病率不断升高,例如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老年病成为老人的生活负担。根据《中国心血疾病报告2014》,我国城市和乡村的老年人(≥60 岁)的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61.8%和56.4%,高发病率带来了沉重医疗费用。业内指出,我国每年用于管理高血压这一项的医疗费用就高达366 亿元人民币。2015 年,由年龄结构变化导致的医疗服务需要量比10 年前增长15.2%,医疗服务费用比10年前增长19.6%,慢病病例数比10 年前上升31.3%。虽然基本医保基本实现全覆盖,但其筹资水平、保障范围有限,且不同制度间及地区间的保障待遇差异较大,导致老人的个人医疗用负担尚未根本减轻。根据消费者协会的调查,医疗保健费用大约占到老年人的19%,即使按照我们测算的2015 年我国老年人的刚需消费市场规模测算,老年人医疗保健支出规模也超过8,000 亿元。
(五)养老模式从单一向多元化发展,居家养老占据主要地位
养老模式大体可以分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两种。根据消费者协会的报告,我国老年人养老形式较为传统,一般都会选择居家养老,只有不到百分之一的老年人选择专业机构养老。在2013 年的调查中,有38.5%的老年人有选择专业养老机构的意愿,说明老人的养老观念出现一定的转变,同时也表明养老机构的普及和多样性,为老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老年人的养老意识逐渐增强,各种方式的接受度都有所提高,带动我国养老模式向多样化发展,逐步建立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
1. “一刀切式”的机构养老服务既满足不了老人养老的真正需求,也无法满足巨量老人数量的床位需求
目前,国内民办养老机构以中小型为主,盈利较为微薄。根据民政部统计数据,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94110 个,其中:养老服务机构33043 个,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18927个,互助型的养老设施40357 个,军队离退休干部休养所1783 个;各类养老床位577.8 万张,比上年增长17.0%。每百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72 张,比上年增长11.5%,对应“百名老人5 张床位”的国际标准,仍有较大缺口。对于这样的缺口情况,养老床位本应供不应求,但实际上,养老服务机构的年末床位利用率却有降低的趋势,说明现行的养老体系的供给与老人真正的需求不符,导致利用率低、成本高,同时也说明对未来新兴养老机构、养老模式改变现状的需求巨大。
国内养老机构的服务内容分为以日常生活照料、以健康护理和以临终照顾等服务为主的三类,数据显示,三项内容分别占比87%、10%和3%。并且,入住对象大多数具备生活自理能力,主要因为现有养老机构的设施和服务可能并不能充分满足老年人的全部生活需求,同时养老机构由于成本、耗费人力、缺乏医疗条件等原因也不愿意接受失能和半失能老人。
老年人选择专业养老机构的考虑因素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0-2014年我国养老服务床数及床位利用率
资料来源: Wind
2005-2015年中国养老服务床位数及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
资料来源: Wind
2. 居家养老是解决养老“质”与“量”的有效途径
中国作为新生的老龄化社会,高龄老人(大于80 岁)年均增加100 万,空巢老人接近1亿,有慢性病的老人已突破1 亿,城乡失能老人约3800 万,根据这一系列的数字,我国的养老服务需求与负担超过任何国家。面对这样庞大的需求,我们认为居家养老是最符合国情和社会观念,也是解决养老需求与负担的唯一方式。
居家养老有明显的优势:
1)居家养老不存在社会观念问题,隐私受到保护,老人心理负担小;
2)邻里间的传统文化和社区服务中心,可以有效解决老人的娱乐与社交需求;
3)依托于家庭,自由度较高,无需床位等其他设施建设,投入低、消耗低;
4)覆盖面广,如果发展好,利用好可以解决绝大数老人的养老问题,同时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和节约社会有限资源。
现行养老产业制度的基础是建立在民政部2011 年颁布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所提出的“9073”养老格局(北京市等地区提出推广“9064”)和服务模式之上的,即90%的居家养老、7%(或6%)的社区养老、3%(或4%)的机构养老,也奠定了居家养老模式的主要地位。2016 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从经济发展和社会现状来看,居家养老作为一种经济而高效的生活服务方式,对老年人和政府来说都会产生较高的效益,能有效实现资源的有效分配,因此在可预见的未来,居家养老会顺应国情,进一步迎来政策推进和市场需求的发展“双核动力”。
养老服务的三种模式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要做好居家养老,我们认为有3 个基础点需要解决:第一,首当其冲的就是医疗健康服务,相对于机构养老,居家养老要建立医疗服务上门、日常护理等医疗服务;第二,日常生活照顾,切合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求,尤其是老人的安全等方面的管理;第三,人文关爱,对老人精神生活、娱乐生活的关怀等。因此,居家养老需要在老人的生活圈里(家里)嵌入硬件(居家安全系统、老人行为感知系统、远程信息传输系统等硬件)和软件(服务+人员,设立专为老年人服务的网点,及时提供医疗服务、生活服务、精神娱乐服务等)的工作系统,为老人生活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居家养老优点对接需求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从日本养老产业模式看我国养老未来发展和时点把握
(一)日本养老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需求、政策、服务三个方面
1. 老龄化社会的巨量养老服务需求与传统观念融合催生日本养老服务体系
1970 年,日本正式进入老年型国家,作为全球老龄化率最高、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日本的养老/医疗费用已经占到社会保障支出的70%以上,也造就了养老发展的活力和巨大养老产业。相较其他西方发达国家,日本更注重本国孝敬老人的传统,同时传统的单纯依靠家庭养老和靠国家养老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层次需求,故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逐渐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养老模式,形成了以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医疗保健为主要内容的养老体系。其中,以日本政府的政策和指导作用为首,实现了老人福利法制化、运行机制多元化和专业化。日本的养老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涉及领域广等特点,不同于非营利性的养老事业,养老产业多为民间资本经营的面向老年人的营利性事业,主要涉及老年住宅、老年金融、家政服务、福利器械用品、文化生活服务和其他类目。
2.政策、法规——《介护保险法》促使日本商业养老爆发
日本早在1950 年代就开始为养老做准备,经过了初创期、扩充期及政策转换期三个阶段的发展,日本养老法律保障体系成熟而健全,真正从社会福利和老年人的角度,适应社会发展规律的发展养老产业。2000 年实施的介护保险法促使日本商业养老爆发,由于同时期经济高度增长期的经营者老去,企业纷纷开始涉足中高端养老机构,瓜分高端养老行业蛋糕。同时,护理保险制度的建立作为社会保障改革的第一步,不但减轻家庭负担,带来了巨大商机,形成了老年人护理产业。21 世纪以来,日本老龄化愈发严重,日本的老年人赡养已经朝家庭、社会并重的方向发展,养老产业也随之水涨船高,目前已成为日本的支柱产业之一。
日本养老相关法律法规发展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3. 服务对接老人养老需求。
纵观日本养老产业发展,可以发展以下重要特征:1)从类别上看,日本养老产业可以分为在宅养老模式、两代居模式和设施养老模式。其中,在宅养老和“两代居”和中国的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类似,服务于这两种养老模式的为各类养老服务,如入户护理、入户探访等。
设施养老类似于我国的机构养老,即以养老院的形式提供养老服务,分为公立、低费和完全自费三种,供用户根据自身情况选择。2)从市场份额上看,选择在宅养老和两代居等形式的老人比例超过95.5%,居家养老占据市场绝对主流,与中国的情况相似。
在日本,由于有年金制度,经济赡养不是主要问题,日常生活的照料和护理是家庭赡养老人的最大问题,而2000 年开始实施的护理保险制度为居家养老提供了进一步的保障,护理保险制度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对加入保险的老年人提供居家服务,如上门护理(家庭服务员)、上门帮助洗浴、上门帮助康复、日托康复、居家疗养指导等等,把家庭成员从繁重的老人护理当中解放出来。此外,选择设施养老是小众现象,只占4%左右的市场份额,其中还包含相当比例的纯公益、保障型养老机构,日本的机构以小而精为主要发展路线,以满足小众的定制化或高端需求。
日本养老服务模式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二)中国养老产业已经具备、需求爆发、政策推进、服务满足需求,3 个爆发条件的2.5 个,静待政策东风解决支付问题
同样作为亚洲国家,我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特点相似于日本,因此,我们可以借鉴日本养老体系的孕育、逐渐发展至成熟的过程,来思考我国养老产业未来的发展道路。我们可得到的启示如下:1)老年人的需求包含经济保障需求、健康保障需求、情感保障需求、服务保障需求和其他保障需求五个方面,养老产业的发展应紧紧围绕老年人的具体需求,根据国情和经济状况来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社会保障体系以蓬勃养老产业的发展,最终以实现资源最优调配和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2)借鉴日本的状况,居家养老和设施养老有完善的护理保险法支撑,中国在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体系的道路上应主要解决费用问题,老年人才能自由选择护理服务,养老事业才能健康发展;3)应不断根据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需要对养老相关的政策法规进行改革。
目前来看,中国的养老产业无论从法律法规建设或是政府及民间资本参与及渗透方面都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无法适应中国快速老龄化趋势的社会现实。反观中国近年来养老产业的发展,应尽快建立一条适应中国特色的养老之路,以消除老龄化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阻碍。日本老龄化程度和养老地产发展阶段均领先于中国三十年左右,日本的人口变迁模式就是未来的中国人口发展依据。
我们认为中国养老市场的爆发同样需要3 个基础:1)需求爆发;2)政策推进(解决买单问题);3)服务对接需求。目前,我国养老产业虽然处于起步阶段,但已具备了产业爆发的必要条件:首先,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养老需求爆发已是必然;其次,近年来的养老政策讨论热度升高的同时趋于务实,在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的情况下,类似于全民医保政策的养老民生政策必然是国家推进重点;最后,地方政府、民间资本多方位探讨、试行符合国人养老需求的多元化商业模式已经开启。因此,我们判断,中国养老产业已经具备3 个爆发条件的2.5 个,静待政策东风解决支付问题的全面落地。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