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中国机器人安装量及发展趋势预测
2016/6/26 10:34:41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2015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超过24万台,同比增长8%;2006-2015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年均增速约为14%。2014年全球专用服务机器人销量为2.4万台,销售额达到37.7亿美元,与工业机器人相比,服务机器人的市场规模相对较小。202015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超过24万台,同比增长8%;2006-2015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年均增速约为14%。2014年全球专用服务机器人销量为2.4万台,销售额达到37.7亿美元,与工业机器人相比,服务机器人的市场规模相对较小。
2002-2015年全球机器人年安装量(单位:千台套)
一、国家政策对机器人产业扶持力度加大
近年来,美国、日本、韩国等主要国家相继出台机器人相关产业发展政策与规划,将机器人产业作为重点扶持产业之一,并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
全球主要国家与地区的机器人相关战略
2015年5月,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并将工业机器人列入大力推动突破发展的十大重点领域之一。2016年4月,工信部等三部委联合印发《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产业发展五年总体目标。
《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总体目标
《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要重点发展十类机器人,聚焦智能制造、智能物流,面向智慧生活、现代服务、特殊作业等方面的需求,突破弧焊机器人、真空(洁净)机器人、全自主编程智能工业机器人、人机协作机器人、双臂机器人、重载AGV、消防救援机器人、手术机器人、智能型公共服务机器人、智能护理机器人十大标志性产品。
《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重点发展机器人产品种类
二、工业机器人处于快速发展期
2015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达到6.6万台,同比增长约16%,保有量为25.6万台;国际机器人联合会预测,中国工业机器人2016-2018年的销量将分别达到7.85万台、9.81万台、12.27万台,年均增长超过20%。
2008-2018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历年安装量与增速
尽管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增长较快,但从目前的机器人使用密度来看,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如果中国机器人密度达到2020年150的目标水平,未来5年机器人保有量将增长2倍左右。
全球主要国家的工业机器人密度
2020年中国机器人密度预测
中国机床年消费额约为美国、日本的4-6倍左右,而机器人年安装量约为美国、日本的2倍左右,国内机器人与自动化产业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014年全球主要国家机床表观消费额(亿美元)
2014年全球主要国家机器人安装量(台套)
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有:(1)核心零部件有待突破:高精度减速器、伺服电机和控制器等价值量约占工业机器人70%的关键部件仍需依赖国外厂商;(2)产品创新能力亟待加强:在技术复杂的六轴以上多关节机器人市场,国外公司占据约90%的份额。国内企业生产的大多是搬运、码垛机器人,应用集中在家电、金属制造等领域,而国外机器人产品在进入壁垒较高的焊接领域占据约80%的市场份额。
目前国内机器人企业中,新松机器人、埃斯顿、广州数控等公司具有较强技术积累与竞争优势,并在进行控制系统、驱动和伺服电机等核心零部件自主研发。近年来,新松机器人、汇川技术等国内机器人与自动化行业领先企业的专利数量保持较快增长,专利数量与国际巨头仍有一定的差距但在逐步缩小。
2008-2015年新松机器人与汇川技术专利数量(单位:件)
国际机器人四大巨头的机器人相关专利数量
三、服务机器人处于发展起步期
根据国际机器人协会的分类,服务机器人可分为个人/家用机器人和专业服务机器人两大类,主要从事维护保养、修理、运输、清洗、保安、救援、监护等工作。其中,个人/家用机器人主要包括家庭作业机器人、娱乐休闲机器人、残障辅助机器人、住宅安全和监视机器人等,专业服务机器人主要包括清洁机器人、医用机器人、物流用途机器人、建筑机器人、军用机器人等。
服务机器人类别
服务机器人方面,目前主要产品以扫地机器人、娱乐机器人及医用机器人等为主。国内服务机器人尚处于发展起步期,市场渗透率较低:(1)医用机器人以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为例,达芬奇在美国的医院市场渗透率约为47%,达芬奇在中国渗透率不到5%。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医疗、护理和康复的需求增加,医用机器人作为新兴医护手段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医用机器人可分为外科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和护理机器人等类别。(2)扫地机器人:根据德国GFK公司的预计,中国扫地机器人目前家庭渗透率预计仅为5%左右,2015年扫地机器人预计市场规模在50亿元左右,2018年则将增长到120亿元。
服务机器人使机器人与人脸识别、语音交互、激光导航避障等技术相结合,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将使服务机器人具备与人类沟通互动功能,促进机器人在服务消费等领域的渗透。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
- 热点资讯
- 24小时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