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中国CT设备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2017/7/24 11:14:49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1)CT设备产品应用情况CT是“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机”或“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术”英文(Computed Tomography;)的简称CT,是从1895年伦琴发现X线以来在X线诊断方面的(1)CT设备产品应用情况
CT是“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机”或“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术”英文(Computed Tomography;)的简称CT,是从1895年伦琴发现X线以来在X线诊断方面的最大突破,是近代飞速发展的电子计算机控制技术和X线检查摄影技术相结合的产物。CT由英国物理学家hounsfield在1971年研制成功,先用于颅脑疾病诊断,后于1976年又扩大到全身检查,是X线在放射学中的一大革命。我国也在70年代末引进了这一新技术,在短短的40几年里,全国各地乃至县镇级医院共安装了各种型号的CT机数千台,CT检查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地层开,成为医学诊断中不可缺少的设备。
目前C T 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 几乎涉及每一个系统和脏器, 对局灶性病变的定位和定性价值都很高。但不是所有病变都适宜作C T 检查, 此外, 许多病变的定性诊断较难, 必须结合临床资料和其他有关影像学检查
(一)头颅: 颅内占位病变, 如脑肿瘤、脑脓肿等, 脑部外伤, 如脑挫裂伤、硬膜下和硬膜外血肿等; 中风病例, 帮助鉴别出血和缺血性改变; 先天性畸形等。
(二)五官科: 眶内占位性病变, 鼻咽癌分期, 术后随访; 副鼻窦肿瘤; 乳突占位性病变; 喉癌分期和范围的判定; 颈部肿块。
(三)胸部:
1、肺部病变, 包括肺部隐匿性病灶的检出, 肺癌的T N M 分期. 肺部转移灶的检出, 肺癌术后特别是全肺切除术后随访复查, 肺内结节和肿块的性质鉴别. 肺部弥漫性病变等。
2、胸膜和胸壁病变, 以及与肺部病变的鉴别。
3. 纵隔, 纵隔肿瘤的检出、定位和定性, 淋巴瘤分期和定位, 重症肌无力患者的胸腺检查, 纵隔增宽和后纵隔线增宽原因不明, 肺门及纵隔内淋巴结转移,食道病变, 心包、心脏和大血管病变, 肺门和纵隔内血管性和非血管性病变的鉴别。
( 四) 腹部: 由于组织间密度差异小, 常规X 线检查受到很大限度, C T 的作用尤为突出。
1.肝脏: 肝内占位性病变, 如原发性和转移性肿瘤, 肝血管瘤、囊肿和脓肿等, 肝弥漫性病变和肝外伤等。
2.脾脏: 脾肿大和占位, 如淋巴瘤、白血病、转移灶、脓肿和梗塞等; 脾外伤。
3.胆囊和胆道: 胆囊炎、胆结石和胆囊癌, 总胆管结石、囊肿和肿瘤。
4. 梗阻性黄疽: 确定梗阻平面和定性。
5.胰腺: 急性胰腺炎尤其是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 了解合并症情况如渗液、积液、蜂窝织炎、脓肿和假性囊肿的形成, 慢性胰腺炎、胰腺肿瘤。
6,肾脏: 肾脏肿瘤包括肾腺癌、肾盂源性肿瘤、错构瘤(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和转移癌等。肾脓肿、囊肿和多囊肾, 各种先天性畸形和肾移植术后并发症。对。
7.肾上腺: 肾上腺皮质增生、结核和肿瘤(原发或转移, 功能性或非功能性) , 临床和生化检查资料对肿瘤定性非常重要。以往的后腹膜充气造影检查复杂以及敏感性低,已被取代。
8.盆腔: 盆腔肿块性质鉴别; 膀胧、前列腺、子宫和卵巢肿瘤分期和术后随访。隐肇定位。
9.消化道: 胃肠道肿瘤的术前分期, 术后随访了解有否复发和转移, 对胃癌和直肠癌的应用较多。选择合适的造影剂至关重要。
(2)CT设备市场发展现状
总体而言,每隔两到三年就会有新技术应用于产品线的高端,取代原有高端产品的位置。原有的高端产品会让位给换代产品。而原有高端产品的技术也会循着产品延伸的路径转移至中、低端市场的产品上。中、低端产品的一些改进(如一些新功能或成本降低的成果等)也可以向上延伸到高端口产品。
近年来,西门子、东芝和通用电气把各自的发展方向分别倾注于不同的领域:西门子更关注采集图像的速度(时间分辨率),这是决定心脏扫描图像质量的关键;东芝则全力投入扫描覆盖范围的扩展,力求达到每次采集覆盖更大的范围;通用电气更多地强调提高图像的空间分辨率,以便明确诊断更微小的病变。
近两年,西门子公司和东芝公司在各自关注的领域都有长足的发展,西门子的双源CT和320排CT都己经投入市场。由于至今投放市场的时间还比较短,还无法分辨市场对哪一个发展方向的认可程度更高。通用电气的发展目标到目前为止只是处于研发阶段,还没能实现产品化。这使得通用电气首次缺席高端市场,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通用电气凭借传统的市场领导者地位,依靠在客户中声誉和优势的市场营销策略,依然创造了不俗的业绩,市场份额虽有下降,但仍列市场第一的位置。飞利浦和其它几家公司的创新发展方向一直不够明确,处于市场跟随者地位。
2009-2014年,我国CT机总装机量从9968台增加到18224台;市场销售收入从42亿元增加到119亿元,5年增长了2.83倍。2015年我国CT机总装机量增长至2.05万台左右,随着装机量的增长,我国每百万人口CT机拥有量从2008年的6.7台增加到目前的14.9台。
从市场消费来看,近年来市场新产品的销售总量在增加,过去没有应用CT产品的医院购买新的产品,一些拥有CT产品的医院计划增加CT设备。
此外,受到新医改的影响,以及全国各省市正积极的进行基础医疗设施更新,基层医疗机构对CT设备的需求呈现显著增长的趋势,而中国基层医疗市场广阔,以前对于CT的装机量也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因此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随着基层医疗机构对CT设备的需求加大,一大批数字医疗影像采集设备开始逐步走入基层,预计在未来几年将成为中国基层医疗机构的新宠,而CT设备也将得到一次放量发展。
由于CT设备投资大,研发及生产周期长,技术要求比较严格,对生产企业的综合能力要求高,市场主要集中在几家企业,集中度在90%左右。通用医疗、西门子、飞利浦三家CT的市场份额达到了70%左右,再加上东芝和东软,5家企业的市场份额占到94%。其中,中高端CT市场主要由通用医疗、西门子、飞利浦和东芝4家占领。低端CT市场主要是通用医疗、西门子、飞利浦、日立、东芝、东软等6家企业。
(3)CT诊断技术研发进展
自 20 世纪 70 年代第一代 CT 问世以来,CT 技术已经发展到了第六代,并且当前 CT 技术的开发和研究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加活跃。医用 CT 是当今临床医学上应用最多的常规检测设备之一,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疾病检测、血管造影、心脏成像、介入治疗等诸多临床医学领域。发达国家对 CT 技术极为重视,全球 CT 市场需求也持续稳定增长。
CT 属于高端医疗设备,在医疗卫生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临床需求的源动力,在短短 30 多年的时间里,医用 CT 经历了从非螺旋到螺旋,从体部成像到血管等局部器官成像,从低速旋转到高速旋转,从双排到 8 排直至 64 排、320 排等一系列重大发展。但是,CT 技术仍旧面临成本、效率和可靠性等诸多重大挑战。由于 CT 设备价格昂贵,目前在相对落后的国家,CT 设备还只存在于重点大型医疗机构,而且使用费用居高不下。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每百万人口拥有量已经达到近百台的水平。鉴于 CT 在疾病诊断与治疗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随着发展中国家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速,CT 技术发展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必然会进一步加剧。因此,加快 CT 技术的发展,对于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政府也在不断出台新政策推动包括 CT 在内的一系列医疗设备的发展,例如,2009年,卫生部发布《县医院等 5 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指导意见》,对县医院、县中医院等医疗设备的配备作出规定,其中对县医院的要求是配备 X 光机、CT 机、超声诊断仪、彩超机等 18 类设备。2012 年出台的国家“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又将医学影像设备列为重点发展技术。所以,研究全球 CT 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推动我国 CT 技术的发展与促进医疗事业的进步意义重大。
专利信息与情报是集技术、商业和法律信息于一体的独特信息源,能反映最新的科技发明、创造和设计。专利文献中含有 90%~95% 的研发成果,而且其中 80% 未被其他媒体公开。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统计,企业充分利用专利信息可以节约研发经费 40%,缩短研发时间 60%。全球医用 CT 技术专利申请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主要集中于近 10 年,截至目前公开的专利申请已有 15 000 多件,并且每年以超过一千件的速度增加。申请量从 1993 年开始快速增长,2005 年达到顶峰为 1 538 件,之后开始出现回落。分析原因主要是 20 世纪 90 年代以前,CT 机扫描时间长、图像质量低等技术瓶颈阻碍了其临床应用,CT 专利申请量较低,但之后滑环技术的诞生和 1992 年世界首台单层螺旋 CT 的投入使用,使得 CT 技术跨入高速旋转的螺旋容积扫描时代,1998 年多层探测螺旋 CT 问世使 CT 技术进入多层螺旋时代,世界 CT 技术领域专利申请也随之迅速增加。 分析专利生命周期可以了解技术发展的成熟程度。
专利主要集中在前 6 个国家/组织,在日本和美国的专利申请数量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分别覆盖全部申请的 54% 和 52%,说明日本和美国的 CT 技术研发实力雄厚,同时也是 CT 产品的主要市场。PCT 专利申请,即指专利的国际申请,它的申请是国家与企业加强专利国际保护的重要途径,全球 CT 相关技术 PCT 专利申请量排在第 3 位说明该领域全球市场竞争激烈,大量专利权人会申请在多个国家的技术权利保护。
(4)CT设备市场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CT机市场集中度相对较高。对于CT机市场而言,集中度高意味着竞争需要更高的技术水平、更为有效的管理和强大的制造能力。中国CT机厂商与发达国家的厂商相比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我国本土CT机产品多为低端产品,高端产品的核心技术大多掌握在国外公司手中,这一现状也导致我国CT机市场,特别是高端市场对外资品牌依赖度较高。
国内新进入CT机市场并占有一定市场份额的只有安科一家。虽然国产CT机生产企业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但随着政府部门对于国产CT机自主研发能力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可以预测,未来5年~10年中,CT机市场的格局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国产CT机的市场份额将会提升。
由于目前尚没有CT机的替代技术出现,CT机市场尚属“卖方市场”,市场价格在很大程度上由生产者之间的竞争所决定。虽然随着CT机配置日趋饱和,客户议价能力会增加,但因产量所限,设备的总成本难以大幅降低,低端产品的价格也在20万美元以上,导致CT机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但价格难以大幅降低。由此预计,未来我国CT机市场竞争主要体现在技术和产品性能上,技术越发、性能越好的产品将更具市场竞争力。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