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中国养老行业发展现状及市场调查分析
2018/1/3 13:56:50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1、我国老龄化程度将不断加剧我国目前已经处于老龄化社会。按联合国标准:当一个地区 60 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 10%,或 65 岁老人占总人口的 7%,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 1999年 60 岁以上人口已达到 10.3%,标志着1、我国老龄化程度将不断加剧
我国目前已经处于老龄化社会。按联合国标准:当一个地区 60 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 10%,或 65 岁老人占总人口的 7%,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 1999年 60 岁以上人口已达到 10.3%,标志着当年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2016 年我国65 岁以上人口已达到 1.49 亿人,几乎是英国和德国两国人口综合。65 岁以上人群占总人口比例为 10.80%,超过联合国标准 7%近 4 个百分点。受长期低生育率、不断增长的人口预期寿命以及人口年龄动态累积效应的影响,从 2015 年到 2060年,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将呈现出老年人口规模迅速扩大、老年人口比重持续提高以及老龄化速度远高于其他国家等显著特征。
我国老龄人口增速也常年远超人口增速。2016 年我国 65 岁以上人口增速为 3.5%,较 2015 年增长了约 500 万,而总人口在 2016 年增速仅为 0.59%,同年出生率也仅为 12.95‰。2003 年至 2016 年我国 65 岁以上人口的平均增速达到 3.4%,同期我国人口增速为 0.5%,老龄人口比重连年不断增加。
我国 65 岁以上人口增速超过总人口增长速度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老龄人口在全国人口比重将在未来30。 年内加速上升。根据测算,我国 60 岁以上人口将在 2055 年左右达到最高峰,预计将达到约 5.07 亿人,此数值将是 2015 年数值的近 2.5 倍。根据测算,同期我国人口可能正处于人口高峰后的下滑阶段,预计总人口数量约13.2亿人,届时60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达到38.53%。老龄化问题将在未来几十年间快速激化,2055 年后,60 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趋于稳态。
预计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在 2055 年前后趋向最高峰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同期我国青壮年人口将可能出现快速下滑态势,传统养老模式面临压力。根据测算数据,在我国老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的背景下,青壮年及工作年龄段的人口数量将会不断下降,在 2030-2050 年期间将下降尤为明显。25-64 岁人口数量将由 2015 年的 10.08 亿人,下降至 2055 年的约 7.3 亿人,青壮年工作年龄段人口数量下降速度将超过老龄人口增长速度。在此背景下,传统的家庭赡养形式的养老模式将面临巨大考验。
预计我国青壮年人口呈现快速下滑态势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首批中产退休在即,中高端养老需求将发力
我国首批中产阶级即将步入退休生活。首批中产阶级主要指的是在改革开放后首批通过自身努力,留有一定积蓄的群体。这一群体目前主要集中在 50 岁至 65 岁这个区间,是近 10 年内养老消费的主力。
我国首批中产阶级(50-65岁)人群即将步入退休阶段(单位:亿人)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首批中产将为养老市场带来变革,城市中已逐步出现消费能力较强的老年人。这个群体能够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批中产,一方面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变化,嗅到了商机而发家致富;另一方面,其中不少人接受了文革后的第一批高等教育,通过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技术优势,逐渐步入各个单位企业的中高层管理岗位;再者,其中大部分人也是首批从农村流动到城市的人口,他们受益于中国城市发展最快速的时期,在资产价格还未上涨时已经解决了相关刚性的需求。因此这一批中产阶级将为养老市场注入较强动力。
城市中首批中产同样面临空巢老人、子女赡 难等问题,中高端养老将率先发力。他们是新中国第一代和第二代婴儿潮叠加人群,也是第一批独生子女的父母。这一代人对于社会养老的需求对养老产业将有两重效应:其一是“老年人口红利”效应,即老年人口增多,其二是个体消费能力上升效应,即老年人个体消费能力上升,因此他们的需求应值得企业的关注。他们将能够负担得起改善退休后生活状况的经济能力, 因此高质量、高起点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养老机构都将受此带动,率先迎合高净值客户养老的需求。
3 、国内养老产业:挑战与机遇并存
国内养老产业目 前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最突出的就是供给不足。从养老机构床位数缺口巨大,到老年医护资源紧张,再到社会适老设施建设、居家养老设施不健全,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国内养老产业可以从诸多方面着手。
根据老年人在衣、食、住、行、医、娱、学等方面的消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我们将养老产业分为以下四大板块,即养老服务、养老地产、养老金融和养老用品。
养老行业四大板块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另一方面,国内养老产业发展空间十分巨大,发展方向也同样广阔。养老产业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主要指日常的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服务,此外还包括提供学习娱乐、家政服务、旅游服务、甚至是心理咨询等。因此,养老产业的发展思路不应局限于机构养老,仍应看到居家养老市场和老年人精神世界建设等各个方面,“老有所依、老有所伺、老有所乐”都将是未来养老产业发展的各个方向。
(1)机构养老床位供给不足
目前尽管各地已经出台了“9073” 或“9064” 的养老产业发展策略 , 但机构养老床位仍然出现严重的错配和不足。“9073”或“9064”是指 90%的居家养老、6%-7%的社区养老,以及 3%-4%的机构养老。尽管目标仅有 3%-4%,但床位缺口仍然巨大。
从数量上来看,根据统计,2016 年全国包括城市养老机构、农村养老机构的各类养老机构数量超过 10 万家;各类养老床位 680 万张,比上年增长仅 1%,但 2015 年度养老床位增长较快,从 2014 年的 577 万张上升至 2015 年的 672 万张,增长了近 17%。2015 年,我国每千老人床位数为 30.3 张,较 2014 年的 27.2张增长了 11.3%。
每千名老人养老床位数增长较快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另一方面,全国养老机构的床位利用率并不乐观,养老资源出现一定程度的错配。从民政部数据看,农村和城市的养老机构的床位利用率从 2011 年后在波动后出现下降。农村养老机构的床位利用率从 2011 年的 79.5%下降至 2015 年的 65%,城市的床位利用率由 2011 年的 61.5%下降至 2015 年的 51.2%。其中,一方面原因是因为全国范围内新建养老机构增长迅速,造成床位利用率降低,为日后老人的机构养老需求提供了一定的缓冲空间;另一方面,我们在现实中看到的是不少养老机构人满为患,老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照护, 因此养老资源的错配仍然较为严重。
养老机构床位利用率呈整体下降趋势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尽管近年来全国各类养老机构发展 较为 迅速,床位数呈快速增长趋势,但目前养老机构供给量与市场需求量仍有差距。根据 2013 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拟定的目标,到 2020 年,每千名老人拥有的养老床位要达到35-45 张。那么到 2020 年各类养老床位需求将达到 875 万-1125 万张,这之间有195 万-445 万张的缺口。而若按照“百名老人 5 张床位”的国际标准计算,我国养老床位的缺口将更大,到 2020 年,我国各类养老床位需达到 1250 万张,缺口达570 万张,增长幅度将是目前水平的接近一倍。若按照 5000 元/床/月的费用来测算,到 2020 年机构养老的市场规模将达到一年 7500 亿元人民币,对应的缺口在4000 亿元人民币左右。
(2)老有所依—— 居家养老将是养老主战场
随着子女与老人分居日渐成为主流 , 老人独自居住在家的照护就需要通过购买服务进行。“9064”和“9073”的养老规划也说明,居家养老将是未来我国老龄化深入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将成为居家养老的主战场。
居家养老往往需要相应的远程医疗、社区健康、家政服务、运输供给膳食、照顾起居等服务。2008 年初,全国老龄办发布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调查显示,我国城市中 48.5%的老年人有各种现实的养老服务需求。其中家政服务的占25.22%,需要护理服务的占 18.04%,需要聊天解闷的占 13.79%,需要法律援助服务的占 2.25%。
①智能化居家设备为老人远程养老
智能养老设备可以提高有限的专业养老人员对庞大的老年人群的覆盖效率。设备能够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远程完成实时定位、家政服务呼叫、健康监测、紧急救助呼叫等服务内容,同时帮助老人的子女远程实时了解老人的最新生活状态。养老智能化可以在以下领域获得应用:健康风险监测:通过可穿戴仪器,24 小时在线实时监测数据,若有异常可及时通知亲友或医疗部门,同时,监测技术在及早发现健康风险方面可以发挥关键性作用。
②远程照看:为有行动能力的老人提供生活提醒,例如定时服药、注意居家安全等。同时,也可为老人提供无线定位服务、配有防跌倒检测设备等,节省护工资源的同时,帮助老年人独立居住。
③远程医疗:通过为老年人建立医疗资料档案,同时与医院建立绿色通道。以色列著名居家养老设备提供商 Natali 数据显示,在提供远程医疗服务情况下,84%的情况下,用户可以在家接受医生的指导,仅在 16%的的情况下,才需要入院进一步深度治疗。远程医疗服务在达到同等保障老年人健康的情况下,能够节省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同时,国外数据显示远程技术可以显著降低糖尿病,心脏病患者住院次数和死亡率。
④适老居家改造助老人自主生活
家中进行适合老年人的改造,将较大方便老年人在家的自主活动能力,同时减少老年人的独居在家的风险。目前国内老年家居改造仍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但随着老龄化的日益深入,居家养老中的适老居家改造必定将成为一片新的蓝海。老年家居改造是方便老年人独立养老的重要保证。随着老年人更关注生活品质,未来老年家居改造一定会得到市场大力欢迎。同时,适老家居改造许多部件能够进行标准化生产,行业龙头能够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从而获得足够的市场和收益。
⑤得人才者得市场,居家养老护理将是新蓝海
家政住家阿姨 24 小时照护目前仍是主流观念和选择,但其并不能够完全承担起安全照顾老人的责任,仅能够照顾一般的饮食起居。从事养老照料的家政人员典型画像是 45-55 岁、女性、文化程度低,未受过老年人照护的专业训练。考虑到该群体学习能力有限,也正在面临返乡照顾老小及自身养老的问题,因此未来的5-10 年会面临一线城市的养老看护阿姨荒。
未来居家养老的供给缺失是行业先见者的机遇所在。 。一方面在“医养结合”的背景下,需要更多懂得老年健康知识和护理知识的专业护工持证上岗,其中介公司和劳务公司必定在其中大有可为之地;另一方面,护工的培训市场也将是前景广阔之地。未来老年人支付能力逐渐增强,护工的时薪将会逐步提高,更有利于专业性强的高技能护工获得青睐,这将强有力地推进老年照护行业和更上游的培训行业的发展。
当上门居家照护不断兴起,护工按需上门和互联网的结合也将是一大看点。老年人能够在紧急情况下自动触发,或者自主申请护工上门服务,能够更高地提高护工的服务效率,避免目前多数的 24 小时照护的不必要浪费。(3)老有所伺—— 机构养老可进行差别化运营
从平均意义上,我国养老产业的局面是“未富先老”,但实际上,拥有支付能力和消费水平的老年人或家庭已大有人 在。进行差别化的养老机构的运营,能够帮助各个阶层的老年人,在养老机构中获得自身需要的服务,同时养老机构也能够获得丰厚的收益。
另外,老年人对价格的敏感性将随着养老服务的升级而逐步下降。能否在老年人群中形成口碑与信任一直都是养老机构获取老年用户的关键因素。因此,当老年人能够享受到养老机构能够提供的优质服务,在接受范围内老年人都将愿意为其支付费用。
目前我国的养老机构,主要以国办为主,民办为辅。民营养老机构主要采取两种模式,一是公办民营,二是民办公助。国家在购买机构养老服务方面,主要为“三无”(无劳动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和抚养人或者其赡养人和扶养人确无赡养和扶养能力)老人、低收入老人、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购买机构供养、护理服务。
按照项目针对的不同群体进行划分,我国目前的养老服务机构可划分为高端、中高端和中低端客户三类,其各自的特点如下:
各层次养老院特点
-中低端中高端高端收费水平收费标准较低,多在 3000 元以下收费标准较高,月费在 4000 至 8000元收费标准高,多在每月 8000 元以上硬件情况硬件、软件配套设施并不齐全,服务人员较少软硬件设施侧重老年人居住舒适性硬件、软件配套“高大上”,多数为别墅等入住率入住率较高,多数住满入住率高,大部分在 90%以上入住率较低,大约在 30%左右其他特点公办养老院居多,数量较为庞大,整体处于小而散的格局部分已形成良好的寇培,品牌效应显著,一床难求-典型代表北京寸草春晖、汇晨老年公寓等上海亲和源北京乐成恭和苑、泰康之家燕园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医养结合保障老年人基本医疗
机构养老要做到优质,首先需要做到“医养结合”。医养结合已经成为日本养老机构的重要运营模式,能够提供长期护理、康复训练和简单急救等医疗服务,严重疾病的治疗则是通过与周边医院合作来解决。日本的养老院通过会与周边医院合作,将医疗机构外包给医院运营管理,从而集中各自优势提升养老和医疗的专业化效率。
医养结合的主要优势在于能够缩短老年人繁琐的就医流程,将慢性病护理和突发性疾病的急救在养老院进行。同时,对于养老机构而言,可以增加部分固定收入,打破养老院盈利难的现状,从而更好地引进优良护理人员,形成良性循环发展。目前养老院的不少客户是失能老人,老人就医是刚需,医养结合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医养结合的服务模式将更能够激发老人入住养老机构的可能性。若遵循日本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阶段性互补模式,机构养老更多地将接收年龄较大,或出现需要长期护理情况的失能老人,拥有基础医疗条件的养老机构能够获得老人及家属的青睐,与医院合作护理的模式同时也可减轻医院的床位负担。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