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中国种子行业市场规模及发展空间分析
2018/2/23 16:59:39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我国是世界第于大种业市场,仅次于美国,约占世界种子总规模的20%。2015 年我国国内种子行业市场规模达到1170 亿元,耕地面积约为20.27 亿亩,与此同时美国种业规模约为1352 亿元,耕地面积仅为13.7 亿亩,照此测算,在同等技术我国是世界第于大种业市场,仅次于美国,约占世界种子总规模的20%。2015 年我国国内种子行业市场规模达到1170 亿元,耕地面积约为20.27 亿亩,与此同时美国种业规模约为1352 亿元,耕地面积仅为13.7 亿亩,照此测算,在同等技术水平下,我国合理的种业规模应达到2000 亿元,仍有830 亿增长空间,种业发展空间广阔。种子是农资领域的核心,相对于农化,产品差异化更强。
国内种业行业发展空间巨大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中国种业占全球种业份额的20%以上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近年来中国种业(主要研究杂交水稻、玉米两杂种子)面临增速下降、产能过剩的问题。(1)杂交水稻种子:2017 年杂交水稻制种面积150 万亩,预计总产量2.5 亿公斤,加上有效库存1.15 亿公斤,2016 年总供种量3.65 亿公斤,预计需求量2.45 亿公斤,则2018 年库存1.2 亿公斤;(2)玉米种子:2017 年杂交玉米制种面积295 万亩,同比下降28%,预计总产量10 亿公斤,加上有效库存8.5 亿公斤,17/18 销售季总供种量18.5亿公斤,预计需求量11.6 亿公斤,则2018 年库存6.9 亿公斤。
杂交水稻种子供过于求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玉米种子供过于求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1、杂交水稻种子市场进入存量
水稻种植结构进入杂交稻和常规稻并存、博弈的阶段。
(1)1976-1995 年,杂交水稻由于高产优势获得快速推广,并于1995 年达到顶峰(推广面积3.13 亿亩,占当前水稻种植面积的67.97%);
(2)1996 年之后,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存在波动。抑制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继续上升的原因主要有:90 年代-21 世纪初的常规稻米质显著优于杂交稻;杂交稻种植技术要求更为精细化(为节省种子一般采用插秧、抛秧方式并且杂交稻生长过程中对水肥的要求更高),因此人力成本较高;随着常规稻育种不断进步,其单产也逐步提升。
但是杂交水稻种植面积也不会大幅下降,出现被常规稻反取代的情况,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杂交稻育种中逐步引入米质优良的常规稻亲本(如五山丝苗),杂交水稻米质不断提高,近期甚至出现1 级优质米(如隆两优534);杂交水稻插秧机渗透率将会逐步提升,且种业企业在农业服务上有所作为(如隆平高科推广杂交稻单本机插秧精准种植技术)也会提升杂交水稻的相对竞争力。未来,随着杂交水稻育种不断进步,不排除会出现适宜精简化栽培的优质新品种。因此水稻种植已经进入杂交稻、常规稻存量共存、博弈阶段,且未来将会保持这种状态。
2、杂交水稻品种集中度难以提升,但公司集中度快速提升
近年来,杂交水稻品种集中度(CR5)低位震荡。1996-2015 年年推广面积在10 万亩以上的杂交水稻主推品种数量持续增加,由1996 年的133 个增加至2015 年的535 个。随着审定并推广的品种数量增加,品种平均推广面积下降,且用CR5 衡量的品种集中度下降,截止2015 年杂交水稻种子品种CR5 为9.6%。品种集中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杂交水稻育种技术不断进步,除科研院所外,企业在育种工作中的参与度越来越高,促使育成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的品种越来越多,因此品种间的竞争越发激烈。此外,品种的广适性较差也是导致品种集中度下降的原因。但是2015 年以来,具有广适性的单品多区审定频繁化,或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集中度下降的问题。杂交水稻种子的未来将是审定品种数量继续增加和广适性单品多区审定共存的状态,因此品种集中度将维持低位震荡。
比品种集中度低位震荡更重要的是龙头企业集中度将显著提升。主要原因有于:(1)新的亲本正在引领杂交水稻种子更新换代,且本轮更新换代中出现企业“亲本自育”的特点。以隆平高科为例,“隆科638S”为公司独家拥有,以该母本的审定品种数量高达33个。由于亲本由龙头企业自主选育,小公司由于无法获得优秀亲本或可能被逐渐淘汰,而杂交水稻种企将强者恒强甚至强者更强;行业发展及政策要求促使育种主体向企业转移,公司自主育种的能力显著进步;公司育种能力进步反过来将会促使种业发生重大变革,小企业由于无法获得优良亲本,或将被迫逐步退出市场。公司由于掌握核心亲本资源,市占率将不断提升(预计杂交水稻市占率有望达50%):
(1)20 世纪90 年代,杂交水稻推广面积最大的品种是由三明市农科所谢华安院士育成的“汕优63”,其母本是江西萍乡市农科所育成的汕珍97A,父本是由三明市农科所育成的明恢63. 新品种、母本、父本均由科研院所育成。
(2)进入21 世纪,主推品种的选育单位除科研院所外,开始涌现一批优秀的种子企业(如丰乐种业、荃银高科,隆平高科的紧密合作科研机构华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等),其父本几乎全部来自科研院所,母本来源以科研院所为主、种子企业为辅。
(3)2015 年之后,隆平高科的新品种开始井喷式通过审定,父本来源主要是科研院所和常规稻,母本资源多为公司独家拥有(主要是亚华种业的“隆科638S”、“晶5155S”和湖南隆平的“梦S”等)。
(2)绿色通道下,龙头企业可自行开展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在一定程度上缩短品种审定时间,更为重要的是品种审定制度改革改变了过去行政分配的方式,龙头企业的科研投入的商业转化效率提升(隆平高科平均每年做十几万个组合,过去由于无法获得足够的审定指标,很多品种无法被及时审定,研发投入的商业转化效率不高)。由于以上内生和外在原因,未来获审的品种将越来越向龙头企业集中。
杂交水稻种子审定数量集中度快速提升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3、 玉米种子集中度不高,处于黎明前的黑暗
玉米行业迎拐点,预计玉米种植面积将筑底回升,种子需求有望回暖。2016、2017年玉米种植面积已基本调减到位,甚至超额完成5 年目标(5000 万亩)。2017 年黄淮海地区干旱严重,玉米大面积减产,预计全年产量2 亿吨左右,需求量2.2 亿吨,2010 年之后首次出现库存净下降。目前来看,玉米库存绝对量、库销比仍然处于高位,但是最坏时点已经过去。
从历史经验(1999-2004 年)来看,种植面积回暖发生在供给侧改革完成之前。
1999-2000 年,政府调低粮食最低收购保护价并缩小收购范围——玉米价格下跌,种植面积下降,库存、库销比下降;2000-2004 年,玉米价格止跌,种植面积在合理中枢波动,库存、库销比继续下降。
与杂交水稻相比,玉米种子市场更加分散,绝对龙头尚未出现。2016 年数据显示,杂交水稻CR4(假设渠道利润率45%的终端销售收入口径,下同)约为35.18%,其中隆平高科为绝对龙头企业,市占率约为21%;而杂交玉米CR4 约为16.6%,登海种业市占率最高,约为10.06%(16/17 销售季市占率下降)。
杂交水稻种子CR4 约为37.42%(2016 年)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杂交玉米种子CR4 约为16.6%(2016 年)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行业竞争格局变差,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大品种更新换代。16/17 销售季受种植面积调减和种子单价下降双重因素影响,玉米种子市场规模下降约12%,而主要公司(登海种业、隆平高科、垦丰种业)玉米种子业务收入下降20%-50%不等。主要公司玉米业务降幅大于行业降幅,说明行业竞争格局悄然发生变化。其根本原因在于育种遭遇瓶颈,缺乏优势大品种,迟迟未出现新一轮更新换代。
中国玉米大致经历了6 代品种,分别是以中单2 号为代表的第一代、以丹玉13 为代表的第于代、以掖单2 号为代表的第三代、以掖单13 为代表的第四代、以农大108 为代表的第五代、以郑单958、先玉335 为代表的第六代(也有人把先玉335 看做是玉米的第六代半品种)。双亲的创新导致产品更新换代,一般每次更新换代都会涌现大品种,比如中国玉米大品种的代表品种有中单1 号、丹玉13、掖单2 号、掖单13、农大108、四单19、郑单958 和先玉335.
2008 年之后,我国玉米育种陷入瓶颈期,其主要原因在于缺乏种质资源的创新。大量的育种都在模仿、改良郑单958 和先玉335。近几年,市场上出现了浚单20、京科968、五谷1790、联创808、鸿翔998、华农887 等一批优秀品种,并在不同地区逐渐更换了郑单958 和先玉335,但是本质上仍然没有突破原有种质资源。新的种质资源进入,或可能影响国内玉米种子竞争格局(长期)。种质资源是育种的原始资料,过去我国对热带、亚热带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主要以CIMMYT 种质为主,巴西种质资源利用较少;2017 年隆平高科参与收购陶氏巴西业务的36.36%股权,获得巴西玉米种质资源库的非排他使用权。科研结果表明,巴西的玉米种质资源具有抗旱和耐高温、抗病、籽粒紧密的特点,而且配合力高。巴西种质资源的进入可能成为玉米育种的突破口。
更长期来看,生物育种尤其是转基因育种将会使行业发生根本性变革。生物育种是指将遗传性状进行人为控制,通过人工进化的方式来获得优良作物品种,转基因是常见的一类生物育种方法。对标美国,1980 年起,美国开始进行生物育种和转基因研究,生物育种科研经费投入27 年增长16 倍,增幅远超农业其他领域。生物育种尤其是转基因技术曾带来美国种业革命,龙头企业市占率快速提升。而我国转基因育种相关扶持政策逐步明确,虽然目前来看什么时点会放开尚无定数,但是可以肯定的是, 一旦转基因育种放开,将会带来行业根本性变革。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