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再迎重磅政策支持
2019/3/22 9:18:02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顶层设计和系列重磅政策将加速落地。将着力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打造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在关键领域新布局建设若干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顶层设计和系列重磅政策将加速落地。将着力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打造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在关键领域新布局建设若干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此外,将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制造业领域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加大对先进制造业的融资支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19年七大重点工作任务,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位列首位。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围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强化工业基础和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日前在《求是》撰文称,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关系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局,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将加快落地。今年将制定实施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部署方案。一方面加快处置“僵尸企业”,制定退出实施办法,另一方面着力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方面,将出台实施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
“制造业内部存在结构性供需失衡,一些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同时大量关键装备、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依然依赖进口。”苗圩指出,要加快处置“僵尸企业”,实施新一轮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大力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新材料、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打造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地方已经在加快布局。如,广东省提出在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汽车、智能家电、机器人等五方面打造世界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上海市提出,全力打造汽车、电子信息两个世界级产业集群,积极培育民用航空、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绿色化工四个世界级产业集群。安徽省提出,实施国际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智能家电等先进制造业集群。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苗圩说。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今年将在关键领域新布局建设若干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智库电子信息研究所副所长李艺铭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主要面向核心技术缺失、薄弱的重大问题,在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等环节鼓励共性技术研发。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率先选择关键领域攻坚克难。从已确立的九大创新中心看,动力电池、增材制造、印刷及柔性显示、信息光电子、机器人、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先进计算,其中七大领域都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息息相关。
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王燕武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还将通过政府搭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大学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的协同创新驱动的新格局,服务于重大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的创新工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进而培育新产业、新动能。
根据安排,到2025年,我国将形成40家左右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同时,在合适区域匹配一批省级、区域制造业创新中心,作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支撑和补充。“这一制造业创新中心网络的构建,将为我国打造以制造业创新中心为核心节点的制造业创新体系,推动我国制造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提供有力支撑。”王燕武说。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还将在改革、开放上做文章。苗圩表示,要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制造业领域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全面推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落实船舶、飞机、汽车等行业开放政策,以高水平开放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绝大多数制造业行业是以民营企业投资为主。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民间资本、社会资本的参与。”王燕武说,在有效激活民间投资方面,除了深化“放管服”改革,降低准入门槛外,还要减少国企、民企在融资政策方面待遇差异,引导民间投资投向增长前景好的先进制造业领域,提高企业投资回报率。
根据预算报告,今年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资本、资源向战略关键领域聚焦,支持重大短板装备攻坚、重点产业创新服务平台等,推进战略关键领域创新突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大型商业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增强信贷投放能力,鼓励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
苗圩透露,下一步还将改革完善金融支持机制,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发挥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协同作用,加大对先进制造业的融资支持。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确定创新路径,形成拳头创新产品,以及创新的体制机制,包括扶持资金的使用方式、企业创新投入的考核方式等,这些都有赖于新的产业政策导向和支持。”李艺铭说。(记者 班娟娟 实习生 秦燕玲)
转自:经济参考报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
- 热点资讯
- 24小时
- 周排行
- 月排行
- 第十三届大北农科技奖颁奖大会暨中关村全球农业科技创新论坛在京隆重举行
- 燕之屋鼎力支持第三届快消品知识产权服务大会,激活知识产权商业价值
- 2025“智慧助农 品牌强农”田间日大会——智能灌溉管理系统创新成果展示
- 北京市教委发布《关于2025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的意见》——2025年北京新增中小学学位2万余个
- “问道自然·思行合一”—— 中国管理思想论坛·丽江站 暨经世书院丽江总裁研学营本周将于云南丽江举办
- 211高校本科生科研团队自主设计合成多种新型卟啉高分子材料,解决环氧树脂易燃易脆缺陷
- 《2025消费品行业系列研究报告—智能网联汽车》发布
- CADDX卡德克斯强势登陆北京博览会,FPV黑科技引爆全场
- 卧兔网络6国官方认证TAP机构+全站点红人资源赋能品牌增长
- 戈峻2025谷雨演讲盛大启幕,共话民营企业“路在脚下”新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