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探访通州第一家共享厨房 来共享厨房不只是为了吃饭
2020/12/16 17:19:15 来源:北京晚报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共享时代来临,各种共享产品层出不穷,厨房竟然也开启了共享模式。上个月,通州首家共享厨房面对社区居民开放,预约已经排到了两个月后,甚至都已经开始预约年夜饭了。大家为什么喜欢共共享时代来临,各种共享产品层出不穷,厨房竟然也开启了共享模式。上个月,通州首家共享厨房面对社区居民开放,预约已经排到了两个月后,甚至都已经开始预约年夜饭了。大家为什么喜欢共享厨房?来共享厨房仅仅是为了吃饭吗?
新体验
在“家”秀厨艺
周五晚上,高先生下了班后,冒着寒风赶到通州与发小儿相聚。一进门,桌上已经摆上了酱红色的狮子头、翠绿的青菜、鲜美的热汤和“下饭伴侣”西红柿炒鸡蛋。女主人周女士从厨房走出来,解下围裙笑盈盈地招呼着:“就等你了,大家快坐下吃饭吧!”说着,她又从楼下美食城端上来一份烤鱼“压轴”,朋友们推杯换盏,笑声不断。
这样的场景并非发生在谁的家里,而是来自于新开张的“帮帮怪店”。这间“共享厨房”给附近居民带来了新体验:油、盐、酱、醋一样不少,煎、炒、烹、炸样样能做。在这间上百平方米的超大厨房里,有人洗菜择菜,有人开火颠勺,桌前三三两两的好友聊着近来发生的趣事,孩子们围着桌子追逐打闹,大家就像在家里一样放松自在。
“我家客厅太小,所以平时聚会多在饭馆进行,油水太大不说,还缺少家里的自在劲儿。这下好了,新开的共享厨房场地宽敞,我也可以给大家展示几道拿手菜,吃完饭还不用自己洗碗收拾。大家饭后喝喝茶、唱唱歌、玩玩牌,大人孩子聚在一起比在家里舒坦多了!”周女士高兴地说,她还在这里预约了大年初三的亲友聚会。
这家“帮帮怪店”位于通州梨园地铁站旁的“社帮帮”智慧社区第三空间,也是通州第一家共享厨房。开业后,附近小区的年轻人经常呼朋唤友前来打卡。“厨房是最温暖、最有生活味道的地方,那股烟火味,让只身漂泊在这座城市的人感到莫名的亲切。我租的房子不足以在家招待朋友,共享厨房为我们提供了解决方案!”李女士说,她已经想好了下次的“玩法”——每人带一道家乡菜,“大家都来秀秀厨艺!”
开业一个月来,在这里“大秀厨艺”的除了亲戚、朋友外,还有同学聚会、员工聚餐、公司团建,甚至有一家幼儿园的小型毕业典礼,都把地点选在了这里,目前预约已排到了明年。
新玩法
厨房也是会客厅
“你想想,加班很晚回到家,饥肠辘辘的时候,还有什么比厨房里锅碗瓢盆的‘咣当’声和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更美妙的?在外打拼周旋,回家笑语盈盈和谐美满,那才是一个家庭最大的福气!所以一个温暖的、有烟火气的厨房,一顿好的饭菜,凝聚的是人气,是亲朋好友、街坊邻里之间感情交流的地方,共享厨房其实就是一座社区共享会客厅。”“社帮帮”联合创始人梁吉良说。
“社帮帮”智慧社区第三空间,是由地铁八通线梨园站旁一处腾退的空间改造而成的,也是通州首家社区商业服务中心,去年8月试营业,将原本分散在各个街区的理发、修鞋、配钥匙、老年餐桌、洗车等20多种便民业态整合在一起,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一站式”解决方案,价格也比外面便宜不少,而共享厨房就是其中新开启的项目。
共享厨房作为一种新兴的业态,还能解锁很多新玩法,如邻里节、百家宴、美食品鉴沙龙等。“以情感为抓手,不单单为了吃饭,而是家庭温馨场景的还原。在这个私密的公共空间里,还可以把志愿者、居民、物业和居委会连接在一起,加强大家的沟通和交流。”梁吉良说。
不久前,共享厨房曾以社区名义发起了一场包饺子的活动,收到了居民的热情回应,20个名额两三个小时就报满了,梁吉良计划未来每月至少开展一次类似的活动,将居民聚在一起联络感情。他解释说:“梨园地铁站每天有四五万人的流量,三成居民因独居、下班回家晚等原因,靠外卖和地摊解决一日三餐,他们做饭的频次并不高,但他们也有做饭的需求,共享厨房可以为他们提供解决方案,厨房也可以变成社区居民相互认识、情感交流的地方。”
这间共享厨房的楼下就是“深夜食堂”美食广场,共享厨房与美食广场共用营业执照。共享厨房并不提供食材,消费者既可以通过小程序下单,也可以自己去旁边的生鲜超市购买;保洁员则来自于“社帮帮”的母公司淘宝城,也是“共享”的。“社区本身就是一个共享的概念,而且是最低成本的聚集,在这里打造新的社区商业模板,通过互联网盘活边角地,也算是一个创新吧!”梁吉良说。
新业态
打造社区新空间
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委员、北京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赖阳说,以社区为依托的共享厨房模式在北京尚属新业态,目前还处于“试错”的阶段。
市场上的共享厨房有三种模式:“餐饮经营型共享厨房”“老楼沙龙型共享厨房”“个人服务型共享厨房”。第一种模式专为外卖商铺服务,商铺带厨艺进驻即可,宣传、推广、配送均由提供共享厨房的公司负责,如熊猫星厨等平台;第二种主要是筒子楼、家属楼里的“沙龙”,主要为退休人员提供活动交流的场所,在国贸、双井、白塔寺等老旧小区、胡同里均有分布,这种模式多为政府主导型,几乎是纯公益性质,需要不断“输血”;而通州“社帮帮”的共享厨房属于第三种模式,具有盈利和公益双重性质,扎根社区,这种模式对北京来说还很新鲜。
赖阳表示,共享厨房是消费升级的产物。时下传统商业面临转型,据市场调研数据显示,目前北京市场的服务性消费额已大于商品性消费额,距离居民较近的社区商业加速转型升级,政府推出“一刻钟服务圈”,正是迎合消费者新消费需求的举措。赖阳据此分析说,社区商业转型升级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基础功能保障的升级,如早餐、买菜等生活服务各项功能从无到有;第二层是服务品质的升级,如菜市场变身生鲜超市等;第三层则为功能扩展型升级,如增加花店、咖啡店,甚至是共享厨房等服务。
赖阳认为,社区商业中心是市民生活的第三空间,那里不仅仅是买卖场所,还是有别于传统消费模式、整合社区商业资源、挖掘消费者潜在需求的新业态,不失为一种创新。从社区商业转型升级中可以看到,社区商业未来发展有四大趋势:智能化、有温度、共享式和时尚性。“‘社帮帮’打造的共享厨房意在营造家的氛围,有温度,属于不占用自家资源,不影响邻里和谐的公共空间,具有共享性;如果未来在智能家居的体验上、在时尚主题的设计上有更多突破,还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赖阳对共享厨房的前景十分看好。
“如果共享厨房想完全市场化,一定要有一套自己的商业模式。”中国社区商业工作委员会的董利说,共享厨房作为一种新兴业态尚无清晰的商业模式,目前还需要街道、社区的参与,加强居委会、物业、志愿者及居民的联系,增加用户黏性,同时孕育商业模式。 本报记者 曲经纬 文并摄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