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进口量将达1861万吨 中国聚乙烯对外依存度超过48%
2020/12/29 11:36:24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中国是世界最大的聚乙烯消费国,占全球聚乙烯消费量的30%左右。国内高端聚乙烯严重稀缺,供需缺口只能依靠进口补足。除了高端产品外,每年也有很多低成本中东聚乙烯货源进入到国内市中国是世界最大的聚乙烯消费国,占全球聚乙烯消费量的30%左右。国内高端聚乙烯严重稀缺,供需缺口只能依靠进口补足。除了高端产品外,每年也有很多低成本中东聚乙烯货源进入到国内市场。据龙朴咨询数据统计,2020年中国聚乙烯进口量将达到1861万吨,这些进口量都来源于哪里呢?
国内高端聚乙烯严重稀缺,供需缺口只能依靠进口补足,尤其是己烯共聚聚乙烯、辛烯共聚聚乙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茂金属聚乙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等。
根据中国海关数据等分析表明,中国聚乙烯进口来源涉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中东地区的沙特、伊朗、阿联酋,东南亚地区的新加坡、泰国以及韩国是中国聚乙烯传统进口来源国。
以下按2019年来源国进口量具体分析:
1、第一进口国:沙特
沙特现拥有1030万吨聚乙烯产能,仅次于美国和中国,排在全球第三位。自2017年取代伊朗成为中国最大的聚乙烯进口来源国以来,沙特连续3年保持第一的位置。2019年进口量达385.88万吨,同比大幅增长22.5%。
2、第二进口国:伊朗
中国是伊朗聚乙烯最主要的出口目的地,占到伊朗聚乙烯出口量的80%左右。2019年伊朗向中国出口3种聚乙烯总量为255.57万吨。
3、第三进口国:阿联酋
目前阿联酋聚乙烯年产能达387万吨,年出口量超过300万吨,中国是其最大的出口目的国。2019年阿联酋出口中国聚乙烯为149.03万吨。
4、第四进口国:韩国
韩国聚乙烯年产能为770.3万吨,韩国本土聚乙烯年需求量在300万吨以上,韩国为聚乙烯贸易净流出国。
5、第五进口国:新加坡
新加坡石化工业发达,毗邻马六甲海峡海运便利。目前新加坡共有5家聚乙烯生产企业,年总产能为293.5万吨,新加坡为中国进口聚乙烯第五位来源国,也是目前中国最大的茂金属聚乙烯进口来源地。
6、第六进口国:泰国
泰国有较为成熟、相对先进的石化工业,泰国国家石油公司、暹罗水泥集团公司在首都曼谷马塔府建成闻名于世的化工产业园区。
据统计,2019年泰国出口中国聚乙烯为89.85万吨。
7、第七进口国:印度
2017年之前印度国内聚乙烯供不应求,几乎没有出口。
2018年印度政府出台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禁令,其聚乙烯产能过剩突显,出口量持续增长,特别是对中国市场销量攀升,当年达到62.87万吨。印度当年超过卡塔尔、美国,居中国聚乙烯进口来源国第七位。2019年中国进口印度聚乙烯为80.46万吨。
8、第八进口国:卡塔尔
卡塔尔2019年聚乙烯产量220万吨的绝大部分出口,出口到中国68.35万吨。
9、第九进口国:美国
美国至今保持着聚乙烯全球第一大生产国地位。
美国国内市场成熟,年需求量在1500万吨左右,新增产量多以出口来消化。2019年其出口量首次突破800万吨达到887.5万吨。
10、第十进口国:日本
日本知名石化企业包括三菱化学控股株式会社、三井化学株式会社、住友化学株式会社等。
目前日本本土聚乙烯年产能为425.9万吨。其高端料和专业料比例高于韩国,多自用和出口欧美,对中国市场出口较少。2019年日本出口中国聚乙烯仅25.01万吨。
11、后起之秀:俄罗斯
2019年9月,西布尔有限责任公司150万吨新建装置投产后,出口能力大幅提升,过剩产量大量流入中国市场。预计2020年全年俄罗斯聚乙烯对中国出口量可达95万~100万吨,成为中国主要进口来源国之一。
当前中国聚乙烯对外依存度超过48%。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聚乙烯生产国,印度和俄罗斯的聚乙烯产能也在快速增长,而新加坡、日本的聚乙烯高端料和专业料独步天下。
中东地区沙特、伊朗、阿联酋和卡塔尔4国聚乙烯货源在中国市场独占鳌头。
聚乙烯:高端化差异化是大势所趋
薄膜向机械性能和光学性能更好的方向发展,如双向拉伸聚乙烯(BOPE)的拉伸强度提高2~10倍,穿刺强度提高2~5倍,雾度降低30%~85%;中空容器向熔体强度更高、耐环境应力开裂性能更好、容器尺寸更大的方向发展;管材向耐压更高、抗刮擦能力更强、耐开裂和耐高温性能更好的方向发展,如PE100 RC、PE100 RT、PE100 RCT等。茂金属聚乙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极低密度聚乙烯、乙烯-乙烯醇共聚树脂等将是聚乙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的研发热点。
企业应加强与下游用户的技术和业务融合,通过催化剂、工艺创新或改性不断迭代优化现有产品,推动产品的差异化和高端化;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将应用基础研究成果与工业生产结合,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加强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国外石化企业合作,引入新的投资运营模式、产品标准和先进的技术、产品开发和智能制造理念,学习西方先进管理经验,扩展业务组合;加强与其他行业的融合,为产品创新提供广阔空间。
转自:中国化工信息周刊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
- 热点资讯
- 24小时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