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高新区成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阵地
2021/1/17 9:36:17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近日,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单位联合发布的《2020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指出,从2012-2019年各国制造强国发展近日,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单位联合发布的《2020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指出,从2012-2019年各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变化情况来看,我国成制造业主要国家中提升最快的国家。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打造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在推动制造业转型发展中,国家高新区成为不可或缺的力量,已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和主阵地。
成制造业发展主力军
在近日举行的2020第八届先进制造业大会上,2020中国先进制造业强区发展指数TOP100名单发布。记者注意到,有超半数来自国家高新区,且前5名分别为中关村科技园区、深圳高新区、上海张江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区、武汉东湖高新区。
比如,中关村科技园区作为我国首个国家高新区,经过多年积累,制造业产业蓬勃发展。带柔顺臂的机器人穿针引线,无人驾驶汽车在路上自由穿行,智能头盔为行人提供出行导航……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北京高端制造业基地内,每天上演着制造业创新发展"加速度"。
该基地重大项目推进组负责人介绍说,目前基地已形成现代交通产业、智能设备产业和新型医药健康产业为支柱,国内首个5G自动驾驶智能示范区为平台支撑的新型产业格局。
为加快推动制造业产业发展,国家高新区纷纷出台相关产业规划。如《郑州高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出,郑州高新区目前共有规模以上企业243家,其中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233家,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5%。到2022年,郑州高新区制造业将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6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园区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6%以上。
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
"2020年销售收入预计4亿元,2021年新厂房投用后,3年将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江阴高新区企业江阴齿轮箱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姜仁才底气十足地透露了这个"小目标","我们在江阴驻扎已有50多年。中高端产品占据了公司销售产品的'半壁江山',这些产品有70%以上的原材料来自本地企业兴澄特钢。"
据了解,特钢是高端制造业和国家重大工程所需的关键和基础材料,从生产最简单的普钢起步,江阴高新区已成为全国唯一一个以特钢新材料为"一区一战略产业"的国家高新区。"钢铁产业是传统产业,但加上一个'特'字,就是战略性新兴产业。30年时间内,江阴高新区都在围绕这条产业链做一件事,延链、补链、强链,如今已形成了一条特钢新材料全产业链。"江阴高新区经发局局长张晓华说。
但是,目前我国制造业多数产品的可替代性较强,产业链根植性、稳定性和竞争力仍然较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相关专家表示,需要加快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竞争合作。
事实上,国家高新区早已聚力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做强创新链,推动制造业迈向中高端。如,成都高新区打造出全国领先的人工智能产品制造能力,加快构建智能制造全产业链;济宁高新区通过不断优化先进制造业产业链结构、提升产业链价值,形成了"机型设计-关键零部件-系统集成-整机装配-产品营销-服务支持-产品再制造"工程机械产业链;株洲高新区集聚汽车整车、零部件和机械加工企业,已初步形成涵盖设计研发、零部件生产、整车制造等环节的完整新能源产业链……
从制造到"智造"
当前,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这条路该怎么走是必须思考的时代课题。有业内专家表示,在这一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推动制造业进入"智能化"时代。
近年来,国家高新区主动出击,加快推动制造向"智造"转变。
在重庆高新区企业方正高密电子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设备依靠智能管控,为数不多的员工对着电子看板操作,几乎没有多余动作。"通过系列数字化改造,用工率下降15%-20%,产品良率提升至90%以上,公司年产值近10亿元。"高密电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日前,无锡高新区企业小天鹅电器有限公司入选"2020国内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名单。"未来,小天鹅将进一步强化5G、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中的典型应用,持续提升智能制造能力,加快培育制造业新模式新业态。"小天鹅电器有关负责人说。
如今,国家高新区已经涌现出一大批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等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互联网工业新成果,成为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实践。
"从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来看,我国仍未迈入'制造强国第二阵列',高质量转型发展之路任重道远。"中国工程院院士朱高峰表示。
下一步,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国家高新区,将扛起制造业发展的大旗,以创新为引擎,强化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中国制造行稳致远,为我国加快制造强国建设贡献高新力量。(记者 刘琴)
转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