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源系统转型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
2021/4/26 13:37:15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碳达峰、碳中和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多位专家近期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绿色低碳发展战略研讨会上表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不仅仅意味着节能减排,而是发展方式将进行根碳达峰、碳中和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多位专家近期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绿色低碳发展战略研讨会上表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不仅仅意味着节能减排,而是发展方式将进行根本变革,能源企业要通过积极创新进行转型。与此同时,也应重视消费者行为转变的重大意义。
该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人民日报出版社联合举办。
认知气候变化的紧迫性
2020年9月,中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2021年八项重点任务之一。
今年3月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提出,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不断提高自己的目标,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积极贡献。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也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是通往“美丽中国”的必经之路。
与会专家认为,碳达峰、碳中和涉及的领域很广,从气候变化科学,到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行动,从能源、建筑、交通等部门,到个人消费者。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更是一项长期任务,必将带来社会经济的深刻变革。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翟盘茂认为,绿色低碳目标的提出,对降低气候风险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目标,要降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难度,依靠能源转型,推进高质量发展。
“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的事,现在每个人的人均排放量都很大。”翟盘茂说,碳中和需要全社会多个行业进行转型,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多位专家强调,认知气候变化的紧迫性、必要性是非常重要的。由于碳排放在不断增加,时间紧且任务重,要充分认识到气候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
能源系统转型势在必行
我国能源结构是以高碳的化石能源为主,化石能源占比约85%。推动碳减排,就必须推动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转型。其中,传统能源企业所受影响最直接。通过大力发展低碳能源来替代传统化石能源,已成为能源企业业务转型的必由之路。
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周大地在会上提出,能源系统转型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全社会2060年前碳中和,能源系统需要更早实现零碳,电力系统甚至2040年-2045年就要实现零碳。
周大地认为,能源低碳化意味着从供应方到消费方,全部都要进行系统性转变,这一转型过程中有大量创新需求,对于中国的能源企业是一个新机遇,能源行业要大胆参与低碳能源的生产发展、技术研发、市场推广等。
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尘认为,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未来极端事件的强度和频率会增强和增多,对新型能源系统的稳定安全运行会造成很大影响。如何更好加强两个领域和行业的结合,需要有大量技术研发和提前研判的工作,需要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知识的更好结合。
有必要提升公众科学认知
专家提出,碳达峰、碳中和备受关注,但对公众而言是一个“新生事物”,特别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地方经济发展、传统行业转型、新兴领域前瞻性投资、个人消费观改变等多方面,需进一步提升社会各界对碳达峰、碳中和的科学认知。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陈迎举例说,目前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碳达峰方案的制定,各地应提高认识,做好区域协调发展,把产业的中长期规划、碳达峰和碳中和实施方案等统筹在一起。
有专家认为,“十四五”期间乃至很长一个阶段,如果不能遏制化石能源的增长,将对碳达峰产生巨大压力,要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
此外,周大地提醒,在发展新能源方面,地方要系统规划,发挥我们体制的优势,进行最优布局,不能一哄而上。如果地方各自为政,可能会造成相关产业的重复建设和浪费。
除了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转变,大众的消费行为转变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张永生认为,全球范围的碳中和代表着传统工业时代的落幕、绿色发展时代的开启,代表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我们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障碍,是公众对碳中和的认识不到位。
陈迎举例说,普通公众认识上往往有一些偏差,有人认为,既然自然能够吸收50%的二氧化碳,减排一半就能实现“中和”,为什么还要强调零碳排放?这里涉及对碳汇的核算,要进一步厘清。加强生态保护和增强自然碳汇,是一个重要的途径,还有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人工技术手段来增加碳汇。相信未来会不断有新技术涌现,将为碳中和提供非常重要的渠道。
“在动员全社会的时候,我们也不应该忽视消费模式和消费者行为转变的重大意义。”陈迎说,应对气候变化不仅需要政府和企业行动,也需要消费者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发现减排潜力,行动起来,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贡献力量。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
- 热点资讯
- 24小时
- 周排行
- 月排行
- 第十三届大北农科技奖颁奖大会暨中关村全球农业科技创新论坛在京隆重举行
- 燕之屋鼎力支持第三届快消品知识产权服务大会,激活知识产权商业价值
- 2025“智慧助农 品牌强农”田间日大会——智能灌溉管理系统创新成果展示
- 北京市教委发布《关于2025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的意见》——2025年北京新增中小学学位2万余个
- “问道自然·思行合一”—— 中国管理思想论坛·丽江站 暨经世书院丽江总裁研学营本周将于云南丽江举办
- 211高校本科生科研团队自主设计合成多种新型卟啉高分子材料,解决环氧树脂易燃易脆缺陷
- 《2025消费品行业系列研究报告—智能网联汽车》发布
- CADDX卡德克斯强势登陆北京博览会,FPV黑科技引爆全场
- 卧兔网络6国官方认证TAP机构+全站点红人资源赋能品牌增长
- 戈峻2025谷雨演讲盛大启幕,共话民营企业“路在脚下”新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