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2025年高精尖产业GDP占比将超30%
2021/8/28 10:34:07 来源:北京青年报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到2025年,北京高精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将达到30%以上,万亿级产业集群数量4到5个,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13%左右、力争15%左右,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收3万亿元,新增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企业数量达到500个。原标题:2025年高精尖产业GDP占比将超30%
北京青年报讯(记者 王斌 李佳)昨日,北京市“十四五”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新闻发布会召开,介绍北京市政府近日印发的《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有关情况。北京青年报记者获悉,《规划》提出,到2025年,北京高精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将达到30%以上,万亿级产业集群数量4到5个,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13%左右、力争15%左右,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收3万亿元,新增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企业数量达到500个。
北京发展高精尖产业已经有一定基础。据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姜广智介绍,“十三五”时期,高精尖产业逐步成为首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2020年高精尖产业实现增加值占GDP比重27.4%,较2018年提高2.3个百分点。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在特种机器人、创新药、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等领域处于国内甚至全球领先地位,涌现出一大批行业标杆企业。
《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北京将推动产业“换核、强芯、赋智、融合”,加快产业基础再造提升、产业链条优化升级、智能绿色全面覆盖、制造服务深度融合、区域发展开放联动“五个突破”,推进动力转换、效率提升、结构优化“三大变革”,实现高精尖产业质量、能量、体量“三量提升”,打造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万亿级产业集群和领军企业。
《规划》按2025年和2035年设定了目标。其中,2025年主要目标为:以高精尖产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根基更加稳固,基本形成以智能制造、产业互联网、医药健康等为新支柱的现代产业体系,将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区块链、创新药等打造成为“北京智造”“北京服务”的新名片,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国产化配套比重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绿色发展更加显著,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和国际产能合作迈向更高层次。
2035年远景目标为:在全国率先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基本实现产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首都特点的高精尖产业体系更加成熟,产业综合竞争力位居世界前列,保持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先进制造能力,广泛形成智能、绿色生产方式,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全面形成。
从“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主要指标看,到2025年,北京高精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将达到30%以上,万亿级产业集群数量4到5个,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13%左右、力争15%左右,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收3万亿元,新增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企业数量达到500个;到2035年,北京高精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将达到40%以上,万亿级产业集群数量8到10个,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保持合理区间,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收、新增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企业数量持续增长。
重点
打造高精尖产业2.0升级版
姜广智透露,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强化信息、生物技术对产业变革的创新引领,抢抓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区块链等新兴产业发展机遇,进一步聚焦十大高精尖产业中的重点领域或关键细分,提出构建“2441”新型产业体系,打造高精尖产业2.0升级版。
具体来说,北京要做大两个国际引领支柱产业,即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做强四个特色优势的“北京智造”产业,即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与装备、绿色能源与节能环保;做优四个创新链接的“北京服务”产业,即区块链与先进计算、科技服务、智慧城市、信息内容消费;加快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包括生物技术与生命科学、双碳技术等。
姜广智介绍,从产业地位上看,上述这些方向有的是为当前经济增长提供硬支撑,有的是为未来发展积蓄新动能。从产业形态上看,体现了我市把握产业转型升级和变换发展赛道机遇,培育跨界融合、协同共生的新业态;促进产业上下游贯通,构建研发、制造、服务等各环节联动迭代的新链条;强化数字化赋能,打造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新范式,是对十大高精尖产业内涵的进一步丰富和升华。
“十四五”时期实施“八大工程”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规划》明确了北京发展高精尖产业推进路径。“十四五”时期,北京将重点实施“八大工程”。
一是万亿级产业集群培育“五个一”工程,按照每个集群“一本实施方案、一套政策措施、一支产业基金、一批重大项目、一组重点承载区域”的思路,再造2-3个万亿级产业集群、2-3家万亿级市值企业。
二是产业“筑基”工程,制定并滚动实施高精尖产业“卡脖子”攻关清单,力争10个核心技术产品基本满足高端装备制造和国家重大工程需要。
三是创新成果转化“接棒”工程,依照创新项目成熟度整合研发、转化、产业化、应用场景资源分段接力支持,引导“三城”重大创新成果在京落地。
四是企业“登峰”工程,建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新增500家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企业、10家产值过百亿元的龙头企业、50家单项冠军企业和3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一批能够进入国内互联网行业第一梯队的头部企业。
五是产业链强链补链工程,选择10个产业链开展强链补链示范,探索形成以“链主”企业为头雁引领、上下游中小微企业紧密跟随的“产业雁阵”。
六是“新智造100”工程,推进“十百千万”升级计划,打造10家产值过百亿的标杆性“智慧工厂”,建设100个智能工厂,推动1000家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企业智能化改造升级,培育万亿级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七是服务型制造领航工程,支持先进制造企业由产品设备生产商向智能化产品与服务提供商转型,新增100家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20个示范平台和一批示范项目,创建全国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
八是京津冀协同智造示范工程,实施10个京津冀协同智造重大示范项目,建设京津冀联通共享的工业互联网和工业云平台。
2035年全面形成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
《规划》突出了跨区域深度协同,到2035年,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将全面形成。北青报记者了解到,《规划》提出推动区域特色化、差异化、联动化发展,构建“一区两带多组团”空间布局。
其中,“一区”是指在经开区和顺义深入推进创新型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示范区;“两带”是指在北部地区对接三大科学城创新资源,推动海淀、昌平、朝阳、顺义等区打造研发创新与信息产业带,南部地区依托经开区,推动丰台、大兴、房山等区打造先进智造产业带;“多组团”是指建设通州网络信息安全、石景山虚拟现实、怀柔高端科学仪器和传感器、延庆无人机、平谷智慧农业等多个产业组团。
具体到各区层面,《规划》既明确了各区重点发展的2-3个产业方向,鼓励各区保持发展定力深耕细作,也支持丰台区和房山区在轨道交通领域、海淀区和昌平区在智能终端领域、丰台区和经开区、大兴区在航空航天领域、朝阳区和顺义区在智能制造与装备领域,开展跨区“研发+高端制造”的协同试点示范。
此外,京津冀范围内,将发挥北京“一核”辐射带动作用和先进制造、数字资源优势,以氢能、智能网联汽车、工业互联网等产业为突破口,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联动。《规划》为环京地区产业协同发展规划了三个圈层。
第一是依托北京向外50公里左右的环京周边地区打造环京产研一体化圈层,将加强与廊坊北三县、固安、保定涿州、天津武清等周边地区发展协作,促进北京“摆不开、放不下、离不远”的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产业链就近配套。第二是依托北京向外100公里到雄安、天津打造京津雄产业功能互补圈层。围绕疏解和承接功能,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与河北雄安新区“两翼”联动。第三是依托北京向外150公里到保定、唐山、张家口、承德、沧州等城市打造节点城市产业配套圈层。
本组文/本报记者 王斌 李佳
亮点
海淀
打造1至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
发布会上,海淀区副区长林剑华介绍了海淀区“十四五”高精尖产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到2025年,海淀区高精尖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努力超过60%,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突破4万亿元,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收达2万亿元,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700件,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6.2%,独角兽数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继续保持领先优势。未来五年,海淀区数字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8%以上,力争培育1-2家具有全球竞争力的5000亿级企业和3-5家千亿级企业,培育10家左右高成长、高价值数字经济隐形冠军、独角兽企业,发展壮大一批数字经济领域骨干型创新企业,打造1至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形成国际一流的高精尖产业集群。
林剑华介绍,海淀区将按照《规划》,集中力量巩固大信息产业发展优势。海淀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营收已占全市该产业总营收的77%,龙头带动效应非常明显。近年来,海淀区持续紧抓大信息创新平台建设,积极保障国家实验室建设,推动智源研究院、微芯研究院、启元实验室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支持智源计算与训练平台、区块链算力实验平台等平台建设,研发出“悟道2.0”、长安链等一批重大成果。培育了字节跳动、小米、百度、美团等一批领军型龙头企业,涌现出兆易创新、中科创达、第四范式等一批知名创新型企业;支持了国产芯片寒武纪思元、灵汐天机芯、龙芯,自主开源框架百度飞桨、旷视天元、一流Oneflow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落地了荣耀终端、红棉小冰、奇岱松、阿波罗智能技术等高精尖企业。
同时,海淀区将做强做优重点培育产业体系。加强医药健康、智能制造与装备、绿色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材料等产业顶层设计和规划,加快推动创新孵化平台和项目落地。推动国际氢能中心、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正式启动百放、巢生、联影等一批专业孵化平台。培育了科兴、纳通、腾盛博药等一批龙头创新型企业;围绕数字化仿真设计、数字医疗、氢燃料电池、前沿新材料等底层技术方向进行布局;落地了克诺尔、思灵机器人、华航唯实、医疗机器人创新中心等多个创新项目。
此外,海淀区将前瞻性布局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准确把握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前瞻性谋划未来产业发展,瞄准“四个占先,四个突破”,聚焦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光子芯片、卫星航天、变革性材料开发等领域,打造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策源地,形成新的产业梯队和增长点。持续推进量子研究院、石墨烯研究院建设,打造“星谷”空天产业聚集区。对接卫星互联网领域国家重大项目落地,引入星网网络系统研究院有限公司等30余家创新型企业。
北京经开区
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协同发展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制定了高精尖产业规划。据经开区管委会一级巡视员沈金坤介绍,“十四五”产业规划是开发区首次从国家高精尖产业自主可控发展站位推进的重要规划,产业治理模式首次从产业链调度向产业生态营造转变的创新规划。在发展目标设定上,围绕“重点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创新生态”点线面体的整体策略,提出到2025年,基本确立国际一流水平产业代际优势,累计新增投资2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8000亿元。
专项规划重点突出“四新”,顺应新形势、适应新要求、明确新定位、提出新路径。点上聚焦突破,强化国家战略担当,以集成电路“双1+1工程”等新代际重大项目为带动,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重点“卡脖子”环节精准发力突破,增强前沿代际储备。
按照规划,将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先发展,以培育信创体系为主线,构建“企业集聚+平台赋能+应用驱动+群体突破”的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国家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基地。注重产业之间的交叉融合创新,推动人工智能、下一代移动通讯、物联网和云计算等产业形成多极支撑,带动基础材料、关键芯片、高端元器件、新型显示器件、关键软件集群升级,打造数字经济的标杆区。通过推动信息产业提级发展,力争到2025年,产值规模达到2000亿元,形成集成电路、信创千亿级产业集群。
在推进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协同发展方面,逐步由“整车—零部件”的单一链条组合向多元、多维、多链的产业生态转型。推进传统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并行发展,保持高端汽车产能稳步扩大。大力培育智能网联汽车、智能交通、无人驾驶等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智能交通等接续产值,形成“新能源汽车—智能交通—车联服务”的开放共享、跨界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到2025年,产业集群总规模突破3200亿元,为我国新能源高端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推进生物技术和大健康产业方面,锁定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和创新医疗三大领域,以赛诺菲新一代胰岛素等创新疫苗、体外诊断与检测试剂、抗体药物等重大项目为带动,促进代际领先发展;同时发挥电子信息、智能装备多元产业与生命健康交叉创新的网络优势,支持医学虚拟现实技术、医疗康复机器等交叉前沿项目发展。到2025年,突破1200亿元的产值目标。
沈金坤表示,经开区聚焦发展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装备、航空航天(军民融合)产业,从供给侧、需求侧两端发力,培育“优势产品+标杆工厂”的亦庄智能制造新模式新业态。力争到2025年产值突破1000亿元。本组文/本报记者 王斌 李佳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
- 热点资讯
- 24小时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