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自觉性 提高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质效
2022/12/10 9:21:55 来源:新浪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近年来,涉农金融持续助力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成效。迈上新征程,涉农金融服务如何进一步助力建设农业强国?近日,上海证券报邀请了中国人保集团副总裁、人保财险总裁于泽,秦农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彬,甘肃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长王文永,以及瑞丰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章伟东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上海证券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这对接下来的涉农金融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金融机构将从哪些方面入手,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李彬:面对新任务和新要求,要遵循“三农”发展规律,遵循经济金融规律,主动作为,做到“三个聚焦”。
一是聚焦“实体所需”。当前,农村产业蓬勃发展,“三农”资金需求不断变化和提升。要不断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自觉性,积极创新金融产品,优化提升金融服务,更有针对性地满足“三农”融资需求,提高广大农民的金融获得感。
二是聚焦“自身所长”。应着眼于在乡村振兴中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充分借助自身下沉优势,继续发挥好扎根农村、网点遍布城乡的传统优势,在推动乡村环境治理、完善教育及医疗保障等方面进行更多有益实践。
三是聚焦“未来所向”。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未来所向。要积极主动融入数字化转型改革浪潮,在合规、审慎的前提下,加强科技赋能,探索金融科技与乡村振兴领域金融服务的有机融合。
于泽:中国人保将积极发挥金融央企“国家队”和保险行业内最大农险主体的示范引领作用,创新产品服务,优化“三农”保险供给,探索服务乡村振兴的保险新路径。
一是服务粮食安全战略,保障农产品(5.600, 0.01, 0.18%)稳定供给。中国人保将持续扩展农业保险承保覆盖面、提升保障程度、丰富产品种类,既保基本、保数量,也保多样、保质量;加快发展高标准农田工程质量保险、种业保险等产品,全方位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二是服务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保障产业链稳定安全。中国人保将对接全国农业全产业链重点链和典型县,积极延伸保险服务,构建覆盖链条不同环节、不同参与主体的风险共担保障机制,助力增强农业产业链韧性和抗冲击能力。
三是服务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中国人保将积极发挥保险赔款精准到户到人的优势,加大专属保险产品供给,开展防返贫保险项目,为脱贫人群、农村低收入人群、低保和特困人群编织一张安全保障网,协助政府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
王文永:甘肃省地形狭长,乡风民俗差异很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农业产业结构千差万别,在发展农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上,很难用一个模子套到底。因此,甘肃农信坚持“聚焦县域、紧盯特色、因地制宜”策略。
一是立足特色资源,挖掘甘肃高寒干旱气候条件下农业发展潜力,围绕优势产业、优势农产品,结合黄土高原区旱作高效农业、河西走廊戈壁节水生态农业等区域特色,提高信贷产品与不同县域特色产业的适配度,增强优势产业的带动能力。
二是发力新型主体,精准滴灌产业实体,根据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差异性进行市场细分,提供贴合其发展的服务产品。
三是巩固农户客群,持续提供金融“造血”,关注“新市民”客群,坚持“农户走到哪里,服务就跟到哪里”,持续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金融支持。
四是支持乡村建设,制定差异化的金融服务方案,全面支持人居环境治理、乡村生态宜居、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文化旅游发展。
五是培育农村金融人才,把乡村振兴作为培养干部的广阔舞台,锻造热爱“三农”、熟悉“三农”业务、精通现代金融知识的农村金融队伍。
章伟东:接下来瑞丰银行要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打造乡村振兴服务模式。为更好服务小微、“三农”,我们探索形成了“一乡一城一市”普惠服务模式。在农村社区,实行客户经理驻村工作机制,推行客户经理“半日走访制”,要求客户经理每周有5个半天入村入户,每户至少拜访40分钟,坚持将金融服务送到农户家门口。
二是健全乡村振兴服务体系。借力银政联盟“1+3”模式,全面推进农户小额普惠贷款工程,推出多款数字贷款产品,大幅提升农户小额贷款的可得性和便捷性。同时,开发和推广农链贷、林权抵押贷款等特色产品,扶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为深入践行普惠金融“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理念,打造“基础金融不出村,综合金融不出镇”便民服务体系,推行“一村一服务点”+“一人一助农机具”的基础金融助农服务模式。
三是推进乡村共同富裕建设。专项推出“有机更新贷”等产品,满足“村级工业物业有机更新、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等项目资金需求。培育支持乡村产业致富带头人。积极参与农村改革试点的各类项目。2022年6月,瑞丰银行发放了全国首笔农户市内跨区农村宅基地有偿选位贷款。
上海证券报:近年来,“三农”领域金融需求持续扩大、多元化程度不断提高。金融机构如何发挥各自优势,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更好地让金融活水精准浇灌“三农”领域,提高服务乡村振兴质效?
于泽:中国人保将着力丰富产品形态与服务模式,不断提高服务乡村振兴质效。
一是服务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围绕现代农业新产业(50.910, 0.36, 0.71%)、新业态,通过农产品溯源保险、地标知识产权保险等创新产品,助力农产品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
二是服务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开办绿色生态保险、耕地保护地力指数保险、碳汇保险等创新产品,促进农村绿色低碳转型。
三是服务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农田水利、农村道路、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等方面持续升级保险服务,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风险保障。
四是服务农村社会治理,发展民生保险业务,参与农村多层次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
李彬:秦农银行作为陕西省属地方金融企业,与陕西“三农”产业发展同频共振,致力于打造“乡村振兴的主流银行”。在具体实践中,结合“三农”领域的多元化需求,坚持“广”覆盖和“新”突破两手抓。
一方面,坚持“广”覆盖,提高支农金融服务覆盖面。举措包括:在总行层面设立乡村振兴金融部,制定中长期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规划,统筹部署人力和资源向“三农”领域倾斜;充分发挥遍布城乡的网点渠道优势,全力推进辖区80万农户信用等级评价暨网贷系统建设,构建区域涉农信用信息数据库;派驻金融骨干驻村入社区,覆盖所有行政村,致力于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另一方面,坚持“新”突破,积极支持农村新主体、新业态发展。适应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新形势新要求,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力度。举措包括:围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发展布局,因地制宜推出“光伏贷”等涉农金融产品;针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中存在的资源闲置、收益较低、资产明细不清等问题,探索高效服务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解决方案;联合相关部门创新推出“信用村+整村授信”模式,助力区域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再上新台阶。
章伟东:农村金融机构要为“三农”提供更加足额、便捷的全方位普惠金融服务,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和城乡融合发展。
一是金融支持强村富民,推进乡村共同富裕建设。例如,构建强村共富联合体平台、打造“乡村产业致富带头人+”体系、助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等。可以以产业或乡村为单位,由辖内支行牵头,各政府部门、企业等其他机构共同参与,吸纳产业发展相关市场主体,整合多方资源、强化供需对接。
二是强化关键领域金融供给,推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例如,加强“双强”企业金融支持。对农业科技研发类企业、农业机具制造类企业进行专项走访,了解“双强”企业金融需求。结合实际出台针对性的专项金融支持产品,建立绿色授信审批流程,实施差异化贷款利率定价等。
三是做好涉农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重点加强对现代农业园区、农创园等农业平台的综合金融支持,为园内农业主体提供产、供、销全周期金融服务。加强与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合作,解决涉农小微企业担保难问题。
王文永:甘肃农信充分发挥自身“草根”优势、灵活优势、队伍优势和网点优势,利用“人熟地熟情况熟”、决策链短、机制灵活的特点,经营策略和业务导向紧随农村城镇化、土地集约化、小农生产规模化的步伐,按照“一县一品”“一品一策”“一企一策”模式,以“摸链+接链+强链”为抓手,创新开发一批差异化、定制化、额度高、用途广、担保灵活的助农金融产品。
同时,积极推动政银企合作,探索“政府+保险公司+龙头企业+农户+甘肃农信”“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产业农户+甘肃农信”全链条服务模式,支持小散经营标准化、标准经营规模化、规模经营规上化,助力龙头企业、农户与农村金融机构在产业链上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合作、利益联结的格局,将自身发展融入到地方党委政府的发展战略和中心工作,着力构建起与地方经济共生共荣的大格局。
上海证券报:从涉农金融服务实践看,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还面临一些堵点,如农业生产季节性强、抗风险能力差、抵押物薄弱等,导致机构信贷投放存在不敢投、不愿投等问题。金融机构应如何解决此类问题,帮助涉农主体提高融资的可获得性和保险的深度密度?
李彬: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要通过转变经营理念、优化信用环境、创新金融服务、加大科技赋能,切实帮助涉农主体提高融资的可得性。
一是转变经营理念,有效巩固“三农”市场。金融机构要通过更新观念,使信贷支农方向从支持传统农业向支持“大农业”转变,努力去发现、培育和开创新的支农平台。
二是强化政策激励,优化信用环境。以政府为主导,牵头开展创建信用乡镇、信用村活动,建立高质量的信用环境,强化农户的信用意识,规范其信用行为,为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创造良好宽松的外部环境。例如,对守合同、重信用的农户,应大力宣传,并在贷款利率、贷款额度、贷款手续等方面给予优惠。
三是完善担保机制,建立长效农业保险机制。地方政府应牵头建立支持“三农”发展担保机构和担保基金,加强与优质担保公司合作。例如,近年来,秦农银行积极探索拓宽农户贷款抵质押物范围,引进陕西省农业信贷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创新形成“担保公司+农户”“担保公司+企业”支农模式。
四是加强科技赋能,有效提升金融服务质效。针对涉农金融服务领域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研发线上信贷产品,构建“互联网+场景+金融”服务模式。
于泽:围绕涉农主体风险保障需求,中国人保持续推动农业保险“扩面、提标、增品”服务产业振兴,并通过农业保险手段促进农业防灾减损。
一是结合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稳步扩大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农产品的保险覆盖面,实现愿保尽保。
二是加快推进三大主粮、大豆、糖料蔗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逐步提升农业保险保障程度。
三是积极发展茶菌果蔬、畜禽水产等地方特色优势农业保险,保障“菜篮子”“果盘子”“肉案子”农副产品供给安全。
四是加快践行“承保+减损+赋能+理赔”保险新逻辑,将防灾减灾环节前置,不断引入病虫害防控、人工干预天气、增产增效等领域的新技术,通过保险服务促进防灾减灾和粮食减损。
章伟东:从外部看,要进一步联动政府、企业和金融同业。
联动政府方面,积极通过政府力量引入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对各类农村经营性贷款提供担保支持;联动企业方面,通过自身客户资源,找到一些愿意回馈乡村的优质企业,为农村项目和农业经营主体带来资源,减轻农村经营主体的成本并获得优质资源;联动金融同业方面,要引入保险行业的力量。
从内部看,要有政策倾斜,进一步完善乡村振兴保障体系。包括优化部门架构,设立普惠金融部或“三农”金融部;充实营销队伍,组建专门的客户经理团队,将服务延伸到每一个角落;提升信贷审批效率,建立信贷审批工厂;实施差异化考核,对涉农信贷业务在绩效考核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上实施倾斜考核,建立涉农信贷业务尽职免责机制,激励支行和客户经理加大涉农信贷投放。
王文永:紧扣当前农业焦点、农村热点、农民难点,甘肃农信积极寻找经营效益的增长点、化解风险的破局点、转型升级的突破点、服务优化的着力点,以自身金融服务功能的完善升级,助力解决甘肃农业产业精深加工能力不足、规模化程度不高等堵点、难点问题。
一方面完善产品保障体系,紧盯链主企业供应链的融资和结算,积极拓展上下游企业的信用融资和应收账款、提单等动产质押融资业务。对高标准农田、种养业企业积极推进大型农机具、种养殖大棚圈舍等抵质押业务;对商贸、仓储、物流型企业推进存货、仓单、保单等质押业务;对地理标志农产品要探索推进商标权、专利权等质押业务。
另一方面优化服务模式,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构建“批量化获客、精准化画像、自动化审批、智能化风控、综合化服务”模式,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要打破“抵质押依赖”,建立以信用为中心的信贷投放机制,大力推进“一次核定、余额控制、随用随贷、周转使用、利率优惠”的小额信用贷款,积极推广“随借随还”等贷款模式,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让更多“真金白银”流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的口袋,使甘肃农信在强县域行动和农民持续增收中真正起到金融支撑作用。
上海证券报:目前,各行各业都在推动数字化转型,服务乡村振兴。金融机构应如何发挥好数字能力,提高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推动涉农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
于泽:中国人保积极运用数字化技术赋能农险发展,提出并实践“天空地”一体化农业保险科技服务体系。
目前,中国人保正在全面建设应用农业保险“耘智保”App,打造农业保险数字化、智能化运营管理体系,为农户、农险工作人员、“三农”人员提供农险承保理赔全流程业务处理、农业气象防灾减损及农业政策资讯等服务。
在种植险方面,采用3S技术建设了GIS村级地块库,接入遥感卫星数据、无人机航拍、气象数据、土地确权数据,实现了“智慧承保、智能减损、科技理赔”;在养殖险方面,通过耳标OCR识别、一拍知重、牛脸识别等科技手段,实现智能高效处理。
中国人保未来将加快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保险承保理赔全流程中的应用,助力提升农业生产和风险管理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以数字化手段推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
李彬:数字金融蓬勃发展,带动了数字普惠金融创新,也为农村金融机构提升服务乡村振兴能力提供了广阔天地。金融机构可从两方面切入:
一是提升支付便捷性。随着农村电商蓬勃发展,支付结算等基础金融服务也要相应做到进村入户,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因此,金融机构要着力开展支付创新,提升支付结算便捷性、安全性。秦农银行近年来将支付结算与移动互联网相结合,大力推广微信银行、手机银行,嵌入各类代发代缴业务,让农村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享受到各类基础金融服务。
二是助推农业延链补链。金融机构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科技手段,围绕区域内农业龙头企业、核心产业,助力农业规模化、机械化、智慧化,以及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今后一段时期,秦农银行将大力开展数字普惠金融创新,把金融服务新时代“三农”工作进一步做实做细做出亮点。
王文永:农村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有效服务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差异化、特色化是农村金融机构实现突围的破局点和关键点。
甘肃农信与华为深度合作,充分挖掘自身数据优势,在路径规划、资金投入方面扬长避短,从客户体验出发,围绕数字化营销,开发数字金融产品,助力搭建农村数字信用体系,构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综合服务平台,推动数字应用贯穿前、中、后台,赋能决策流程化、营销线上化、服务智能化、办公自动化。
章伟东:一是坚持“三农”核心定位,关注“造血”短板,注入增收致富动能。数字普惠金融工作不仅要精准“输血”更要关注“造血”机制。要关注农户如何利用贷款致富的问题,结合金融科技将服务渗透到整个农业产业链中,根据痛点搭建场景、赋能“三农”,提前介入到农民的生产经营环节。
二是锚定“人人可贷”目标,强化产品创新,提升数字风控能力。围绕“三农”创新产品,优化客户体验,充分发挥数智金融,强化科技赋能,深度运用自身金融数据和大数据等公共数据资源,优化线上办贷流程和业务,提升数字风控能力,向农户下沉,解决不敢贷、贷不到、贷不够的问题,做到 “人人可贷”。
三是夯实多方联动机制,融通平台场景,紧扣惠民利企实效。抓好银政联盟数字化惠民,随着政府数字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变“人跑”为“数据跑”。利用公共数据应用、电子证照等引流,将成为农商行数字化改革的关键因素。
四是发挥农商银行优势,深化线下服务,完善农商使命工作。强化农户建档工作,瑞丰银行的网点、丰收驿站、村级金融服务站等遍布区域内所有乡镇和绝大多数的行政村。通过“走千家、访万户、共成长”活动,完善农村普惠金融信用信息数据库。
[33]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