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准有力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 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2023/6/24 9:21:56 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2023年3月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出2023年3月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出席发布会,介绍“坚定信心、守正创新,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易纲表示,今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人民银行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易纲强调,要“精准有力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其中,首要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下一步,将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质效方面,继续加大对科技创新、制造业、绿色和能源保供的支持。进一步增强小微企业、乡村振兴、就业等普惠金融服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方面,将压实各方防范和处置金融风险的责任,推动金融稳定法的出台,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保护最广大的老百姓、中小投资者、被保险人的利益。善始善终做好平台企业金融业务整改,加强常态化监管,支持平台企业规范健康发展。深化金融改革和扩大金融业高水平开放方面,将进一步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稳步扩大金融领域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坚持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全球金融合作和治理。
金融风险整体收敛使得好人得好报、坏人得坏报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整体上金融风险是收敛的。”易纲总结,在处置过程中,我们坚持市场化、法治化的原则,既保持了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的稳健运行,维护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也切实保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又防范了道德风险,严肃了市场纪律,使得好人得好报、坏人得坏报,各方利益和相关方面都能够看到规则,形成正确的预期。
具体来看,重点机构的风险得到稳妥化解。具体包括:果断接管了包商银行,坚决打破了刚性兑付,同时,依法保护老百姓的利益。包商银行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首例银行破产的案例。同时,平稳地化解了恒丰银行、锦州银行、辽宁城商行等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在过去的3年,支持地方政府发行了5500亿元专项债券,专门用于补充中小银行的资本金。高风险的中小金融机构数量从600多家下降到300多家,降了一半,不少省份目前已经没有高风险机构。同时,精准拆弹,化解了“明天系”“安邦系”“华信系”、海航集团等高风险集团的风险,避免了轰然倒塌的风险,也阻断了风险的扩散和传染。
金融乱象得到大力整治。易纲列举了一系列重磅举措:全面实施资管新规,压缩“类信贷”高风险影子银行规模大约30万亿元,推进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近5000家P2P网贷机构全部停业。有序推进大型平台企业金融业务整改,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纳入监管,规范私募基金,深入整治金交所和“伪金交所”的风险。过去5年,累计立案查处非法集资案件大约2.5万件。
金融风险防控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当前,按照中央的部署,推动建立地方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的金融风险处置机制,各省份都已经建立了省级领导牵头的金融风险化解委员会,压实金融机构及其股东的责任,监管部门的责任和地方党政的属地责任,形成金融风险防控的正向激励。全国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都加入了存款保险,存款保险能够为99%以上的存款人提供全额保障。
“总体来看,中国的金融业运行是稳健的,整个金融风险是收敛的,总体风险是可控的。”易纲表示,我国的银行业资产占金融业的90%以上,总体稳健。我们的外汇储备多年来稳居全球第一。经过十几年的持续努力,人民银行在去年已经完成了历史上承担的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改革成本的核销任务,进一步夯实了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财务基础,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
据易纲介绍,人民银行将会同其他金融管理部门一道,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推动重点领域金融风险的处置,对非法金融活动保持高压,压实各方风险处置的责任,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货币政策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呈现三大特点
易纲总结了过去几年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的三大特点:总量上,保持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利率政策上,要保持实际利率的合适水平,适当降低融资成本;在结构上,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
易纲强调,在利率政策方面,始终坚持以国内经济为主来考虑问题。“2018年,世界主要央行在加息,我们保持了利率的基本稳定。2020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世界主要央行大幅度降低利率,人民银行在当年利率降低了20个至30个基点,但也是基本上保持稳定的。2022年全世界通货膨胀非常高,世界主要央行都在大幅度加息,而人民银行反而还降低了两次利率,降低利率的幅度也是20个至50个基点,金融机构报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也降了两次。”易纲解释。
正是在上述政策的指导下,2022年,融资成本继续下行,有力地支持了实体经济。据易纲披露,2022年新发放的企业贷款利率平均是4.17%,较2018年下降了1.28个百分点,普惠小微贷款利率从2018年1月的6.3%下降到去年12月的4.9%,都是历史较低水平。
对于当前的利率水平,易纲认为,货币政策主要变量水平比较合适,实际利率的水平也比较合适。而对于存款准备金率,易纲表示,2018年以来,我们累计14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释放的长期流动性超过11万亿元,推动平均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近15%降到了不到8%,保持了流动性的合理充裕,以此提供长期的流动性,有力地支持了实体经济。
对于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重点,易纲表示,重点在绿色金融、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保交楼方面,今年还将继续强调这4个方面。
“到去年末,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总共有15项,余额大概是6.4万亿元。”刘国强表示,下一步,人民银行将持续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进行评估,做好分类管理,做到有进有退。对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结构性货币政策会给予较长期的、持续的支持;而阶段性特征比较明显的工具,要及时退出,但他也表示,退出时要注重“缓退坡”,不要急转弯。
对于政策工具具体如何使用,刘国强表示,要综合考虑,相机抉择,做好“三个统筹”:一是坚持以我为主,把国内的目标放在首位。他分析,从目前来看,国内的经济好转是肯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因素,所以下一步将加强调研,根据经济发展情况的变化和需要,统筹增长和物价,适时适度调整货币政策工具。二是统筹短期和长期,强化跨周期调控和逆周期调节,坚持正常的货币政策,保持正利率和向上的收益率曲线,不大水漫灌、不大收大放。三是统筹国际与国内,既立足国内,调控有度,又密切关注国际动态,加强预期管理,兼顾好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
汇率“7”不是心理障碍 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推进
对于人民币汇率走势,易纲表示,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的弹性越来越强,较好地起到了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过去5年,人民币汇率波动率大约是4%,与全球主要国家的汇率波动率差不多。过去几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三次破‘7’,但是很短时间内又回到了‘7’以下,‘7’不是一个心理障碍。”他谈道。
易纲分析,总体来看,下一阶段,人民币汇率还会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受市场驱动,人民币汇率会有一些小的双向浮动,而这种波动对进口、出口和预期都有好处。另外,我国企业现在越来越多地学会了使用套期保值、远期结售汇这些工具来锁定收益。”他解释。
伴随着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持续深化,人民币的国际化水平也在提升。潘功胜介绍,人民币在本外币跨境收付总额中占了约50%,2022年,跨境人民币收付总额是42万亿元,比2017年增长了3.4倍。而从国际上看,人民币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的权重排名第三位,全世界有80多个国家和经济体将人民币纳入储备货币,位列全球第五位主要储备货币。
此外,人民币在金融交易中的使用不断扩大,我国债券先后被纳入三大主要国际债券指数,到去年底,境外主体持有境内人民币资产的余额为9.6万亿元,较2017年增长1.2倍,其中,股票和债券的规模分别为3.2万亿元和3.5万亿元。境外发行人累计在我国债券市场发行熊猫债6300亿元,人民银行先后与40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或货币当局签署了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协议总额超过4万亿元。这些都是人民币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的重要表现。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人民币汇率弹性明显增强”也被视为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宝贵机遇。潘功胜表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企业在跨境贸易、投融资中使用人民币以规避货币的错配风险的意愿上升。
房地产市场交易活跃性上升 优质房企融资环境明显改善
围绕各方都很关注的房地产市场,潘功胜解释了房地产金融政策背后的考量。他表示,从2021年下半年以来,以恒大为代表的部分房地产企业由于长期“高杠杆、高负债、高周转”经营,患上了严重的“高血压”,资产负债表持续处于高风险状态,最终不可持续,出现风险,从“高血压”变成“中风”。加上房地产市场中长期需求中枢水平下移,以及持续3年的疫情冲击,对就业、收入预期影响较大,多重因素的叠加放大了房地产市场风险的外溢性。
针对近年来房地产市场出现的调整,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在去年底出台了16条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会同相关部门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发力,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平稳运行。
从需求端看,因城施策实施好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持续引导实际利率和首付比例下行,更好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去年12月,新发放的个人住房贷款平均利率较上年末下降了大约140个基点。
从供给端看,全面落实改善优质房企资产负债表计划,弱化金融机构的过度避险情绪,引导金融机构提供正常的融资。同时,推出了3500亿元保交楼专项借款,设立了2000亿元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1000亿元租赁住房贷款支持计划;指导金融机构推动行业重组并购,加快风险的市场化出清。
“随着疫情形势的好转和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前期出台政策的作用空间和作用效果大大改善。最近一段时期,市场信心加快恢复,房地产市场交易活跃性有所上升,房地产行业尤其是优质房地产企业的融资环境明显改善。”潘功胜介绍,2022年9月至12月,房地产开发贷款新增2300亿元,同比多增4200亿元。2022年四季度,房地产企业境内发债1200亿元,同比多增22%。今年1月,房地产开发贷款新增超过3700亿元,同比多增2200亿元;境内房地产债券发行400亿元,同比增长了23%。
回应热点指标变化:居民储蓄将回归常态 M2统计口径相对较大
今年1月末,M2同比增长12.6%,延续了2022年以来较快增长的态势。
对于为何我国M2增速较高,刘国强表示,一方面,宏观逆周期调控力度加大,间接融资导致存款派生较多,推高了货币总量,同时理财等表外资金的“回表”也让银行资产负债表扩张,推高了M2增速。另一方面,我国M2统计口径与国外有所差距,统计口径相对较大,也使得中国的M2总规模显得比较大。
“总的来看,我们在逆周期调节稳住经济大盘的同时,货币政策的力度是保持稳健的,我们坚决不搞‘大水漫灌’。”刘国强表示。
而对于另一个指标——住户存款,刘国强也解释了其增加较快的主要原因。2022年,住户存款新增17.84万亿元,比上一年多增了7.94万亿元,今年以来,住户存款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惯性。今年1月,住户存款增加6.2万亿元,同比多增了7900亿元。
“疫情对居民消费有一定的影响,消费减少,相应的存款就增加了。”刘国强介绍。根据人民银行的储户调查问卷,2022年四季度,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61.8%,同比提高了10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22.8%,同比下降1.9个百分点。而疫情防控政策优化以后,消费得到了明显释放,但是仍然还需要一个加热的过程。居民风险偏好降低,投资增长放缓,相应推动了存款增加。此外,数据显示,2022年四季度,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占15.5%,同比下降8个百分点。而2023年1月末,我国金融机构资管产品资产合计95.9万亿元,同比下降2.4%,其中,资管产品来源于住户部门的资金余额40.9万亿元,同比下降了2.5%。
对于下一步的趋势,刘国强表示,随着宏观经济好转,居民的消费和投资信心都将增强,居民储蓄也将逐步回归常态。
加强国际金融合作 自主有序扩大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
受多重因素冲击,当前,全球经济金融治理面临新的挑战,也更需要呼吁各国携手合作、共克难关。近年来,中国坚持多边主义和互利共赢的原则,积极参与国际多边治理,在疫情应对、国际金融合作、绿色金融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我们首先要加强同各国在宏观经济政策上的沟通和协调。”易纲表示,疫情暴发后,全球经济都受到了冲击,全球央行、财政部在金融渠道和财经渠道的政策沟通十分重要,我们推动全球宏观政策共同支持经济复苏,使得全球经济能够走出疫情,可持续地增长。此外,在全球合作中,中国积极参加G20债务处置共同框架,坚持共同行动、公平负担的原则,推动一些重债穷国债务的处理取得了积极进展。
在具体金融开放政策方面,易纲介绍,近年来,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金融部门先后推出了40多项对内对外金融开放措施,大幅放宽了金融服务的市场准入。2018年以来,外资来华设立了超过110家金融机构。同时,也推动资本市场的双向开放,受到了中外投资者的欢迎。“当前,中国的债券、股票被纳入多个全球的旗舰指数,使全球机构投资者在考虑投资时,将中国的资产作为一个配置方向,同时,中国的资产配置有基准,也有指数,相关基础设施也有比较好的配合。”易纲表示,今后人民银行将继续加强国际金融合作,在全球治理中,让中国声音、发展中国家的声音能够被更多地听到,中国方案、中国设计能够为整个国际经济金融秩序带来新的建设性贡献。
[33]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