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动能源转型,天然气作用不容小觑
2023/7/1 12:09:29 来源:中国能源报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全球主流,能源结构加速转型,地缘政治环境日益复杂,能源供应安全问题再度凸显。“双碳”目标下,我国天然气产业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全球主流,能源结构加速转型,地缘政治环境日益复杂,能源供应安全问题再度凸显。“双碳”目标下,我国天然气产业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同时,也面临重要发展机遇,尤其是在能源转型过程中,其作用不容小觑。
当前,我国能源转型已步入快车道,化石能源逐渐被非化石能源取代将成时代主流。其中,作为化石能源之一的天然气也必然受到能源转型影响。但是,鉴于天然气在化石能源中的低碳特征,其在能源转型中或将长期处于过渡地位。
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近年来,我国天然气产业发展十分迅速,无论是在供应侧还是消费侧,均保持强劲发展势头。
2022年,我国天然气产量达2178亿立方米,同比增长6.4%,其中常规气产量为1762亿立方米,同比增长3.6%;页岩气产量为247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1.8%;煤层气产量为114亿立方米,同比增长8.9%;煤制气产量达5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0%。
2022年,我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为3663亿立方米,为近年来的首次负增长。但这主要是由疫情引起的经济低迷所致,并不代表主流趋势。
在深化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过程中,相关部门持续推动天然气管网建设和互联互通,大力促进运销分离,制定了长途管输最高收益率、城市燃气配气最高收益率等限制性政策。
2022年4月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提出“健全油气期货产品体系,规范油气交易中心建设”“推动油气管网设施互联互通并向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开放”和“稳妥推进天然气市场化改革,加快建立统一的天然气能量计量计价体系”等,说明国家政策将持续推动天然气产业健康发展。
2022年5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完善进口液化天然气接收站气化服务定价机制的指导意见》,指导各地进一步完善气化服务定价机制,规范定价行为。
2022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城市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实施方案(2022–2025)》,提出2022年抓紧启动实施一批老化更新改造项目,2025年底前基本完成城市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任务。
2022年7月,住建部发布《“十四五”全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提出到2025年大城市及以上规模城市管道燃气普及率不低于85%、中等城市不低于75%、小城市不低于60%,城镇管道燃气普及率将持续提高。
2022年,我国主干天然气管道总里程达到11.8万公里,天然气管网互联互通建设加快推进。新建成一批储气库,在建部分地下储气库,储气库有效工作气量明显提高。
另外,2022年还新建了启东四期液化天然气接收站、浙江嘉兴应急调峰储运站、盐城滨海液化天然气接收站、漳州液化天然气接收站,我国液化天然气接收能力新增800万吨/年,达到11210万吨/年。
在能源转型中将保持重要地位
我国制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双碳”目标,势必推动我国能源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持续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化石能源占比将逐渐下降,非化石能源占比将不断提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低碳能源成为实现能源转型的有效抓手。天然气具有明显的低碳特点,将在能源转型中发挥过渡作用,这也为天然气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从市场空间看,目前我国人均天然气年消费量不足200立方米,与世界平均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与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差距更大。这意味着,我国天然气需求还有很大增长空间。
不过,任何产业的发展程度,最终都将取决于市场。其中,成本因素至关重要。我国天然气成本长期居高不下,制约着天然气产业市场空间的扩大。天然气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政策推动,还需要产业自身通过不断降低成本,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此外,甲烷泄露也是制约天然气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甲烷泄漏问题,采取措施积极应对。
因此,综合考虑现阶段我国能源资源基础、技术水平和产业成熟度等因素,大力发展天然气产业是实现“双碳”目标的现实选择之一,天然气产业还将处于较长一段时间的“黄金期”。
2040年前,我国天然气产业或将处于快速增长期,新增天然气消费需求可能逐渐集中到发电领域,消费峰值可能达到5000亿-6000亿立方米;在2040-2060年间,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我国天然气产业很可能进入平稳发展期,消费规模或逐步下降,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也将呈下降趋势,但总体消费规模还将维持在3000亿-4000亿立方米之间,逐渐在新型能源体系中担当稳定性电源的“辅助角色”。(董秀成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国际碳中和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
转自:中国能源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