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大文化”筑牢思政课建设的力量根基
2024/9/10 14:19:41 来源:学习强国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千锤百炼而形成的深厚底蕴,是思政课建设中可广泛结合的基础性的教育资源总书记近日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思政课建设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以“力量根基”定位三种文化形态之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作用,增强了文化赋能思政课建设的鲜明导向,指明了思政课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抓手,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根本指导。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者,要始终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为内容支撑,筑牢“三大文化”的力量根基,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水平,为培养时代新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大文化”在思政课建设中的作用
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千锤百炼而形成的深厚底蕴,是思政课建设中可广泛结合的基础性的教育资源。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的价值观塑造,能帮助大学生厚植家国情怀、提升思想境界、提升文化素养、增强自信力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日常,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重新解读和阐释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成分,充分彰显中华传统艺术、诗词歌赋、民族民俗、思想文化、古代历史人物及其事迹与思政课有机融合后的独有魅力,引导大学生从思政视角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理解其在文化多样性与交融性日益凸显的今天所具有的时代价值,充分唤醒深藏在每个大学生血脉深处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基因。
发挥中国革命文化的引领作用。经过历史的磨砺与发展,我国革命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在近现代历史斗争中所形成的宝贵财富,在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中居于核心地位,培育红色底色,发挥引领作用。通过讲述革命战争、革命英雄、革命事件等历史,使大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革命成功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历史逻辑,增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制度的认同,促进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确立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目标,激发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先进意识。通过阐释中国革命精神的内涵与价值,使大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底色,感悟继承和弘扬革命精神的历史重任,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增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内在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价值。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时代发展的方向,体现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价值导向,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共同富裕、公平正义、和谐共生、诚信友善等理念,对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进步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思政课建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内容,通过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核心理念的深度解构和教育传导,帮助大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涵与时代价值,培养其社会责任感,鼓励其形成积极向上、艰苦奋斗、自立自强、锐意进取、改革创新的人生态度,引导其成为热爱生活、积极奉献、让党放心、勇担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在思政课建设中发挥“三大文化”作用的原则
在思政课建设中融入“三大文化”,要始终坚持文化自信、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与时俱进、协同育人等原则,以确保“三大文化”在思政课建设中得到有效地融合和弘扬。
坚持文化自信。充分激发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革命文化的历史自豪感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自信。在思政课建设中,要全面、深刻、准确地阐释“三大文化”所蕴含的核心思想与价值观念,不断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标识和文化根基的认同感,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共识和价值认同。既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严守意识形态,又要坚持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正面展示真实、立体、全面、深刻、生动的中国文化与中国形象,以此涵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与政治品质。
坚持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要注重研究“三大文化”形成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基本走向,兼顾现实社会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确保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既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又能解答现实问题、满足现实需要。通过讲述中国故事、分析经典文献、组织文化体验等教学活动,深入挖掘“三大文化”之间及其内部各元素之间的内在逻辑,让学生充分了解国情民情,做到精准释义与有效传承,避免对“三大文化”理解的简化或误读,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感受“三大文化”的思想精髓,使思政课更具时代感与现实感。
坚持与时俱进。紧密结合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及时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和方针政策融入思政课教学,确保思政课内容的时代性。坚持以开放的态度对待思政课建设,积极探索思政课教学的新思路与新方法,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现代教学手段,不断扩展思政课教学渠道,切实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学效果。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践教学,引导学生深入社会,鼓励其发挥创新精神,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能力与心理的变化,提升思政课覆盖社会热点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感受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
坚持文化协同育人。“三大文化”在思政课建设中各有特点、各有优势,要充分发挥其优势,必须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在思政课建设中,必须将不同文化元素与教育资源有效整合,加强“三大文化”之间的有机融合,形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育人格局,确保教育资源能够得到合理地利用,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的文化滋养。文化协同育人的成效评估也是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应建立完善的评估机制,注重收集学生的意见,及时调整和优化育人方案,提升育人效果。
“三大文化”筑牢思政课教学力量根基的实践思考
建立文化资源库,系统构建思政课程内容体系。由于思政课各门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存在相互渗透与一定程度的重叠,在构建思政课程内容体系时,需要从主导内容、基础构建、通识内容等维度进行系统构建。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政课内容体系的主导内容,涵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等,在突出其主导地位的基础上,融入相应的专题性的文化资源。如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构建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中国共产党的民生观、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民生理念所组成的文化资源库,将其融入思政课教学。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加强思政课师资队伍的建设是筑牢“三大文化”根基力量的关键。总书记指出,要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政治强是指从各方面始终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情怀深是指思政课教师要厚植家国情怀,把对家国的爱熔铸于立德树人的育人使命之中;思维新是指要具备广阔的视野、开放的胸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具备国际交流合作的能力;自律严是指严守政治规矩,具备大局意识,严格遵守党的各项纪律和条例,在课堂上积极传播正能量,确保教学内容的正确性与导向性;人格正是指具备高尚的人格魅力,表里如一、言行一致,以自身良好的品德修养和言行举止影响学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选拔与培养,通过专业培训、实践锻炼等方式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完善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激发思政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推动思政课教师储备人才培养工作,确保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校园文化是协同育人的重要载体。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通过各种显性与隐性的方式明确办学理念与所崇尚的价值观。通过举办“校训日”、主题活动等形式,向广大师生积极传递这些价值观。生动活泼地开展多元化的校园活动,通过举办文化节、讲座、展览等活动,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合作、清正廉洁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日常的校园生活中感悟“三大文化”,注重传承与弘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和校园实践活动,建立家、校、社会等多方联动机制,形成合力,形成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结合本土文化资源,塑造有一定感染力和影响力的校园文化品牌,定期对校园文化氛围进行评估和反馈。
综上所述,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种文化形态筑牢力量根基的无比重要性,思政课建设需要坚持文化自信、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等原则,系统构建思政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强化师资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切实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有效性,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作者:朱月晨,博士,讲师,广西财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